商品市場格局大變 邁入東進西退時代

美國通過貨幣政策等手段影響美元匯率,進而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

“倘不是現在,便期待將來。只需萬事備足。”──《哈姆雷特》第五幕

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費及生產國,通過其影響力改變?商品市場的交易模式和趨勢,令全球商品市場重心向東轉移,並參與制定更符合自身需要的規則。過去兩至三年裡,中國也逐步影響全球商品市場的格局。

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的作用。在大宗商品市場中,商品的價格通常以期貨價格為基準來制定。理論上講,期貨市場可以真實、合理地反映大宗商品的 供需狀況。但實際上,大宗商品價格常會大幅波動,僅用實體經濟的供需狀況變化往往難以解釋。對於那些掌握定價權的國家而言,往往可以通過其政策手段來影響 大宗商品的價格,令其價格走勢符合該國發展的需求。

歐美髮達國家通過其在全球期貨市場的領導地位,長期主導著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但在過去近十年裡,中國通過一系列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刺激經 濟發展,令基礎設施投資及房地產領域投資上升,進而帶動大宗商品的需求,生產力的發展提升了大宗商品的產出。如左下圖所示,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所佔 的消費份額與日俱增,其中基本金屬消費佔全球份額50%左右。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在供給過剩的壓力下,價格顯著下跌,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了由賣方市場 向買方市場轉變的局面,這也提升了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的話語權。

中國政策對市場的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旨在建立中國、亞洲與歐洲之間的新貿易路線。這一戰略可能會拉動一系列的基建需求,如貫穿中亞、西亞和南亞的經濟帶的 鐵路、高速公路、輸油和輸氣管道、電纜等。這些基建方案一定程度上會提升對基本金屬的需求量。此外,“一帶一路”戰略有助於增強中國(基本金屬最大的生產 國和消費國)和倫敦(全球基本金屬的交易中心)的聯繫,進而有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人民幣計價商品合約及人民幣國際化

美國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令美元成為國際的主要結算和貿易貨幣。其後,美元也成為了國際大宗商品的計價貨幣。美國通過貨幣政策等手段影響美元匯 率,進而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儘管中國是多數大宗商品的最大進口國和消費國,但仍需要參考歐美價格,並以美元結算。如果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以人民幣計 價,中國企業可以用本幣進行結算,那麼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中國企業不涉及外匯轉換,所面臨的匯率風險將大幅降低,進而有助於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 力。我們留意到,在過去兩年裡,中國不斷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商品期貨合約新品種,金融衍生品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

1)基本金屬市場

2014年12月1日,香港交易所推出三種以人民幣計價的金屬期貨小型合約。

2015年7月28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接受人民幣作為銀行和經紀商在該交易所進行交易的質押貨幣,人民幣成為繼美元、英鎊、歐元、 日圓之後第五個被LME接受的質押貨幣。中銀國際環球商品英國公司是LME第一家中國清算會員,也是第一家進行人民幣貨幣質押交易的清算會員。

2)貴金屬市場

2016年4月19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發佈了人民幣黃金定價盤。“上海金”基準價將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一個可交易的人民幣黃金基準價,也將有利於進一步完善人民幣黃金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

3)原油市場

2014年12月19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文批准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原油期貨交易。這也是中國政府首次允許境外投資者對境內大宗商品進行投資,有助於提升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

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為國際社會所逐步接受,並進一步接納為國際標準,人民幣將在全球貿易及金融體系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分量,可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滬期交所市佔率逐年升

隨著大宗商品“超級”週期結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入下行軌道,歐美監管規則縮緊及交易費用上升,許多金融機構退出了基本金屬交易市場。從交 易資料上看,2015年全年LME交易量下降近4%,是2009年以來的首次萎縮。今年前五個月LME基本金屬期貨交易量繼續縮減約11%(見右下圖)。 儘管如此,LME依舊是全球基本金屬的最主要的交易中心,去年交易量佔全球市場的76%。

與之相反,今年美國與中國的基本金屬市場又是另一番景象。今年前五個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銅合約交易量同比上升20%,這可能是由 於CME的銅合約交易費用相對較低,吸引了來自中國的交易者。同時,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帶動了國內大宗商品交易的發展。今年前五個月,上海期貨交易所 (SHFE)銅合約交易量上漲了10%。SHFE各金屬交易量佔全球主要交易所市場份額近年來逐年上升。其中,SHFE鎳合約僅在推出的第一年就超過了 LME的交易量。

綜上所述,隨著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合約的推廣,交易量的擴大及境外機構的參與,筆者認為,中資機構在國際市場中的報價能力,在未來幾年裡將持續提升。同時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遠期曲線,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將逐步顯現。

為什麼英國有這麼多人要脫歐?

倫敦市中心一個建築物外掛住英國和歐盟的旗幟。攝 :REUTERS

許多英國人在感情上,從未對歐洲有任何親近感,反而覺得英國自己過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加入歐洲大家庭。

與41年前上一次公投相比,英國目前的反歐聲音顯然要強烈得多。

6月23日,英國將舉行一次全民公投,以決定英國繼續留在歐盟還是脫離歐盟。最新的多個民調結果顯示,支持脫歐比支持留歐要高出幾個百分點,反映出反歐情緒仍然高漲。

為什麼英國有這麼多人要脫歐呢?這要從幾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英國人非歐洲人”

筆者在英國居住生活了20多年,記得剛到英國不久,曾經與住在附近的一位英國老先生討論英國與歐洲的關係問題。當時這位老先生斬釘截鐵地對我 說:“我是英國人,不是歐洲人”,我對此不以為然,於是問到,“難道英國不是歐洲一部分嗎?既然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英國人自然也就是歐洲人了?”而老先 生則回答說:“英國是英國,歐洲是歐洲大陸,兩者不是一回事。”

我承認,當時不太理解這位英國老先生的話。但後來在英國住久了,對不少英國人的反歐心理也逐漸明白了。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不少英國人都心存“島國心理”,習慣於“自我孤立”。英國著名憲制及歷史學家伯格達諾爾教授 (Professor Vernon Bogdanor)就這樣說過,“雖然孤立的時代早已過去,但其對英國人的影響仍在,使他們不願意與歐洲大陸建立聯 繫。”

不過正如BBC記者威爾遜(Sam Wilson)指出的:歐盟成員國當中也不乏島國,例如愛爾蘭,馬耳他及塞浦路斯等,但這些國家並不反對 把更多權力交給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因此他認為,英國的反歐情意結,或許是島國心理再加上對大英帝國的留戀同時作怪所致,因為“英國人習慣了對他人發 號施令,而不習慣接受他人的發號施令。”

的確,據筆者在英國多年的觀察,不少英國人都喜歡懷舊,特別是懷念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輝煌年代。而我也經常聽到一些英國人說,英國人就 是比歐洲人強──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大陸很快就落入納粹德國的手中,許多歐洲國家不堪一擊甚至不戰而降,唯有“大英帝國”獨力抗爭。雖然因此使 英國國力元氣大傷,最終還是在美國協助下取得勝利。為此,許多老一輩英國人都瞧不起歐洲人,並認為歐洲人在關鍵時刻“靠不住”。

因此,雖然不少英國人每年度假時都往往把歐洲國家作為首選目的地,甚至有大約150萬名英國人自歐盟成立後,選擇移居歐洲大陸,但許多英國人在感情上,卻從未對歐洲有任何親近感,反而覺得英國自己過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加入歐洲大家庭。

入歐三心二意

其實,成立歐盟的建議最初是由英國提出的。早在1946年,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就倡議建立“歐羅巴合眾國”,但到了其它國家對此興致勃勃的 時候,英國卻變得態度消極。直到1961年,英國才首次主動申請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但遭到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拒絕。直到1973年戴高樂去世後,英國才獲准加入。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2014年曾經撰文分析:在歐盟現有28個成員國中,絕大部分是出於非常清晰和長遠的目的而加入歐盟。例如,對於德國 和法國來說,成立歐盟就是為了癒合過去的戰爭傷疤;而像比利時這樣的小國,則希望通過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發出更強有力的聲音;至於波蘭等東歐國家,則是為了 不再受俄羅斯的欺凌而加入的。

相比之下,英國在加入歐盟問題上一直三心二意。後來終於加入,也讓不少人覺得,英國只是為了希望從歐洲的單一經濟貿易市場中分一杯羹。例如, 筆者曾在幾年前到布魯塞爾參觀歐洲議會,聽到一些歐洲議員私下抱怨:英國在歐盟中自私自利,總是想著如何佔便宜,而沒考慮如何為歐盟承擔責任和義務。

當然,指責英國對歐盟沒有承擔也有點言不符實。根據英國議會在2015年發表的一份有關英國與歐盟關係的報告指出,2014年,英國對歐盟預 算的淨貢獻(即支付減去所得)為98億英鎊,比2009年的43億英鎊還多出了一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一些英國人總覺得加入歐盟是“上當受騙”,不但沒有 撈到什麼好處,反而付出太多,有點得不償失。

對於英國加入歐盟後的經濟得失,英國多個商業組織或智囊機構也先後進行過研究,得出的結果卻大相徑庭。不過,根據英國議會的報告,歐盟帶給英 國的經濟好處,至少有兩點無容置疑:首先,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其44%的出口及47%的進口均來自歐洲;其次,英國近一半(48%)的外來投資來 自歐盟,使歐盟成為英國外來投資的頭號來源地。當然,支持脫歐的陣營則反駁說,即使沒有歐盟的存在,英國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取得這些好處。

英國政壇“毒藥”

英國社會反對歐洲的聲音此起彼落,也難免會影響到英國政壇。

1994年,金融大亨戈德史密斯爵士(Sir James Goldsmith)創辦“公投黨(Referendum Party)”,極力爭取就英國與歐盟的關係舉行全民公投。但當戈德史密斯在1997年7月去世後,該黨也隨之銷聲匿跡。

另一個鼓吹英國完全退出歐盟的右翼政黨“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則稍早在1993年成立。該黨最初並 沒有什麼影響力,但近幾年來卻異軍突起,逐漸成為英國第三大黨。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英國獨立黨更以26.6%的得票率高踞英國各政黨首位,該 黨領袖法拉奇(Nigel Farage)也成為英國政壇上反對歐洲的代表性人物。

伯格達諾爾教授曾表示:“對於英國政壇來說,歐洲問題就像是一種毒藥”,不但會導致不同政黨之間針鋒相對,“還會造成各個政黨內部的分裂”。

的確,以目前執政的保守黨為例,過去就先後有兩名黨領袖,因黨內在歐洲問題上的分歧而被迫下台。這次圍繞歐盟公投的問題,首相卡梅倫為首的“留歐派”與司法大臣戈夫及前倫敦市長為首的“脫歐派”之間互相攻擊的程度,也不禁讓你懷疑他們究竟是同僚還是政敵。

事實上,卡梅倫在2015年承諾要舉行歐盟公投,目的也是為了安撫保守黨內的脫歐派,防止黨內分裂。但從目前發展來看,卡梅倫這一險招反而使黨內矛盾公 開化。有分析家指出,無論這次歐盟公投結果如何,都會對保守黨造成難以治癒的“內傷”,首相卡梅倫也有可能被迫提早下台。

不過,因為歐洲問題而出現黨內分裂的情形,同樣也曾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英國工黨身上。

1973年,保守黨首相希思帶領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但在隨後一年的大選中,工黨成功組成少數黨政府取代保守黨上台執政。這時,包括現任工黨 領袖郝爾彬(Jeremy Corbyn,柯賓)在內的一些工黨左翼議員發難,強烈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指其為“資本主義的產物”,只會導致英國勞工失去 就業機會。為了平息黨內反歐聲音,工黨首相韋爾遜(James Harold Wilson,威爾遜)決定在1975年舉行公投,結果,三分之二的英國公 眾投票贊成英國留在歐共體。

反歐呼聲更高

但與41年前上一次公投相比,英國目前的反歐聲音顯然要強烈得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外來移民問題的出現。

歐盟自2004年開始的東擴行動,導致大量東歐國家公民湧入英國工作和生活,他們被指搶走了不少英國人的就業機會,並製造了不少社會及治安問題,而近來大批來自中東地區非法移民紛紛抵至歐洲大陸,更讓不少英國人擔心外來移民人數會激增。

此外,1975年公投時,英國正面臨嚴重經濟危機,而歐洲大陸的經濟水平則普遍高於英國,當時加入歐共體,對英國的吸引力很大。但近年來,歐 盟成員國接連出現經濟問題,其中尤以希臘的問題最為嚴重,直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的跡象。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認為,歐盟已經變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需要英國不斷 “奉獻”來幫助這些“窮國”。

與此同時,近年來在歐洲大陸接連發生的暴力襲擊事件,也讓許多英國人覺得:只有脫離歐盟,關閉邊界,才能阻止這些襲擊事件蔓延到英國。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這次退歐公投的結果至今難以預料,也是可以想象的。而且筆者相信,從現在到6月23日投票日,投票形勢還會隨著某些事件的發生而出現較大的波動。

劉家昌怒批洪素珠: 不能說不是中國人

據台灣媒體報道,高雄老榮民遭洪素珠辱罵,掀起省籍敏感議題,台灣著名藝人劉家昌6月13日在臉書寫道:「中國人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生下來隨父姓,是沒有選擇的。可以不喜歡做中國人,但不能說不是中國人。」

 

劉家昌怒批洪素珠言論(圖源:VCG)

他斥責台獨分子為了政治利益洗腦年輕人,將創辦沒有政治色彩的「兩岸三地中華文化永續傳承促進會」,希望從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做起,讓年輕孩子們知道自己是誰。

他表示港、澳、台灣學子,被問到是哪裡人,都回答「香港人、澳門人、台灣人」,但這其實是居住地,不是國家,覺得現在有的台灣人認日本做媽媽、認美國做爸爸,「這不是漢奸是什麼?」強調自己沒有任何政黨色彩,只是出於社會責任抒發心情。

6月9日,一名自稱是「公民記者」的女子洪素珠發布宣稱為「採訪」實為辱罵外省老榮民(「榮民」是台灣對服役多年的退伍軍人的稱呼,「榮譽國民」的簡 稱;「老榮民」則已成為1948年、1949年隨蔣介石退居台灣的那批軍人的特定稱呼)的影片,影片顯示,洪在高雄228公園內飆罵一名手拿助行器的老榮 民,甚至稱對方「不要臉!中國難民」。影片上傳后引發不分藍綠的全台輿論撻伐。

6月10日又傳出更多飆罵影片,登上微博熱搜關鍵字榜首,引起大陸、台灣同聲譴責。

劉家昌,中國台灣流行音樂作曲家、歌手、電影導演及演員。1968年,他為瓊瑤的電影《月滿西樓》作曲,並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主題曲《月滿西樓》。 1969年,開始當電影導演。1970年,劉家昌以一曲《往事只能回味》,創下唱片界百萬銷售的紀錄。后與瓊瑤合作,為瓊瑤的電影寫電影插曲和配樂。代表 作品有《月滿西樓》《只要為你活一天》《往事只能回味》《一簾幽夢》《梅花》等。

劉家昌童年時移居韓國仁川。在韓國念初中時期,他就開始唱歌,第一張唱片《回到我身邊》是在韓國發行的,賣了一萬兩千張。曾經去過關島、日本等地巡迴演唱。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可謂是天才,大概一個小時,額上連一點汗珠都沒有,就可以把手上十幾首歌曲弄好。

台灣女碩士:大陸最美的風景是人,有回家的感覺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是提到台灣時,很多人腦中出現的第一句話。而如今,一名來自台灣淡江大學的女碩士卻表示:「大陸最美的風景是人」。

 

據中新網6月13日報道,作為第八屆海峽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峽婦女論壇6月12日在廈門開幕,兩岸200多名女大學生與婦女界代表、創業導師蒞會, 共話創新創業。這是海峽婦女論壇連續舉辦八屆以來,兩岸青年女性的首次「牽手」。同期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女大學生創新創業頒獎典禮上,一批台生創業項目獲 獎。

項目參與者來自台灣淡江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陳臆先,曾在2014—2015年間在廈門大學當過交流生,並赴北京上海進行相關學術參訪。她告訴記者這幾年往來兩岸的經歷加深了她對大陸的認識。

「來大陸之後就是其實不用多長一段時間,就可以直接適應大陸這裡的生活了,大家都覺得大陸的風景很漂亮,但是我覺得大陸最漂亮的風景還是人,大陸同學對台灣同學會特別照顧。」

 

陳臆先表示,來大陸之前還有些擔心無法融入當地學習生活,但真正來到大陸進行長時間體驗式的交流后,才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困難。「就是來到這裡真的有那 種,有回家的感覺,他們就像家人一樣,我覺得就是彼此都是沒有隔閡的,所以我覺得就是兩岸的青年真的需要多多的交流,才能互相了解對方。」

 

此次來到廈門和大陸學生交流關於創業的話題,陳臆先表示她看好大陸市場,兩岸青年之間如果能夠合作創業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那目前我也非常看好大陸未來經濟的發展,那其實大陸經濟發展得好,對我們就是對岸的人民來說,也是一種福利,就是我們可以憑藉大陸的經濟發展起來,然後台灣的經濟,然後青年人的機會也會跟著多起來這樣子。」

 

香港為何支持一帶一路獎學金?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陳志豪昨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港府提出的“一帶一路”獎學金對香港未來發展有益,因此撥款越快通過越好。他同時提到,港府在細節的公佈和宣傳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並且要在升學認受性的問題上把好關。

特首梁振英在年初的施政報告提出,注資十億港元成立“一帶一路”獎學金,資助沿線地區的學生來港升讀大學。其後港府再將資助模式改為雙向,即香港學生亦可申請獎學金到沿線地區升學。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預料今日將討論這一項目。

獎學金具前瞻性

陳志豪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學生來港升學,令整體香港教育的環境更加國際化,亦讓香港學生在無需離港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並建立起更多人際網絡。

他指出,能夠來港升學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學生,必定是當地的精英人材,他們在學生時代對香港加深認識,長遠對香港的國際形象、對增加香港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有幫助,亦有助香港和這些地區促進官方和民間兩方面的聯繫。

對於香港學生而言,陳志豪認為“一帶一路”獎學金提供了多一個選擇,可以拓展香港學生的升學和發展渠道。他說,選擇總是越多越好,不是所有香 港學生都有條件和能力去歐美國家升學,而這部分學生如果覺得去“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升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他們將來的事業發展有幫助,對他們將來把握 “一帶一路”的機遇有好處,那獲資助去相關地區升學是有好過無。

陳志豪還表示,港府提出這一獎學金是具前瞻性的做法,社會應該以發展和長遠的角度看待。他指出,現時“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確不算很發達,但是當地的經濟增長速度其實較許多歐美國家高,其中衍生了很多機遇。

他相信未來國家和香港跟“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一定會越來越深入,對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市場情況、風土人情的人材也會有很大需求,因此早些去這些地方熟悉當地情況,對香港學生未來的事業發展有正面意義。

無礙增本地大學學位

在成本方面,陳志豪提醒說十億港元的資金並非用作直接資助,而是以基金的形式投資,將帶來的收益用作“一帶一路”獎學金,因此十億港元的本金並非燒錢燒完就沒有了。

港府於2008年10月成立政府獎學基金,以表揚本地與非本地學生的卓越表現,吸引這些學生留港升學及來港就學。其中頒發的獎學金,來自於每學年該基金的投資收入。今次的“一帶一路”獎學金實際就是該基金的其中一個資助項目。

陳志豪指出,這一類獎學金資助計劃在國際上十分流行,合乎國際的普遍經驗,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本身在吸引國際人材方面有需求,多些吸引國際精英學生來港,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地位有正面作用。

另外有意見提到,資助“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學生來港升學,會影響香港學生在本地大學的升學機會,而且與其花錢設立“一帶一路”獎學金,不如 增加香港本地大學的資助學士學位學額,紓緩學額不足的壓力。對此香港特區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早前澄清說,外國學生學額是在香港學生學額之外另行撥出的,因此 不會影響香港學生在本地大學的升學機會。

陳志豪則認為,增加香港本地大學的資助學士學位學額,與設立“一帶一路”獎學金之間並非矛盾對立的關係,兩項工作可以同時進行,而且港府過去幾年都有不斷增加學額的數量。

對於有立法會議員認為獎學金的設立並無迫切性,陳志豪有不同意見。他表示,問題並非有否迫切性,而是政策本身的原意是好的,對香港有價值、有 意義,為香港學生開拓了更多選擇和出路,財政上亦非不能負擔,理應支持和爭取早日通過撥款,不應出於政治目的為反對而反對,甚至最終放棄一個好政策。

還要死多少人,美國才會控槍 ?

12日凌晨發生在佛州奧蘭多市的槍擊案強烈震動了全美國,也備受全球矚目。一名有可能抱有極端宗教思想的年輕槍手如此容易地奪去49名美國人的生命,另致 53人受傷,造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更令人絕望的是,美國對治理惡性槍擊案幾乎毫無辦法,人們除了譴責、悲傷,接下來就是等待下一起槍擊案的發 生。儘管新的槍擊案將發生在哪裡,未來的亡命徒是誰都無從得知,但它們終將會到來有很高確定性,這是最讓人恐怖的。

去年12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殘疾人康復中心發生槍擊案,造成14人死亡,17人受傷,那起“本土恐怖襲擊”成為當時的爆炸性新聞,但是 12日新的襲擊展示了“獨狼”槍手殺傷力的新極限。媒體的大規模報道很可能刺激更多仇恨社會或者想製造恐怖主義轟動的潛在亡命徒,除非美國在控槍問題上發 動深刻改革,否則槍擊案真有可能越來越多。

然而有2.5億支槍分散在民間、圍繞槍支的生產和消費已形成巨大利益鏈的美國能改革得動嗎?答案是令人悲觀的。民間擁槍是貫穿了美國整個建國 史的線索之一,它是美國社會價值觀一個雖然隱蔽、但卻能夠感知的支撐點。讓美國社會嚴格控槍,這恐怕比讓所有美國人都改吃中餐、使用筷子還要難些。

那麼美國人要繼續忍受槍擊案就像感冒一樣頻繁的反覆發作嗎?要知道,12日的襲擊者、29歲的奧馬爾是一名職業保安,完全合法的擁槍者,要查 出全美千百萬張擁槍證有哪些是“濫發的”,對美國社會有著致命危險,那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美國法律也無法對這種大規模的調查賦予正當性。

美國社會實際上僵在了這裡。由於存在“全國步槍協會”等強烈抵制控槍的實體組織,主張控槍的政治家只停留在道德呼籲的表層,他們因為選票利益 不太敢置自己於一場大衝突中。而大量普通美國人對槍擊案的恐懼又是間歇性的,並未形成壓倒性的輿論運動。因此對控槍的呼聲總是隨槍擊案而來,隨後又不了了 之。

難以進行大規模社會改革,這是美國的一個國家特征。美國的社會密度遠低於東方國家,社會成員的平均生存空間較大,集體共同利益在美國被賦予的重要性也遠不如東方社會。讓一部分人為了多數人利益而改變他們的“生存現狀”,這在美國尤其難上加難。

有人斷言美國“就這樣了”,它在形成過程中幸運地領先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走上了國家實力的巔峰。但讓它改點什麼,比後發國家改革的障礙可 就多多了。通常認為美國的糾錯能力很強,與時俱進是它的天性,但這未必就全是真的,或者說要看糾什麼錯。民間有這麼多槍,弊端已經一目了然,一批批鮮活生 命的隕落在證明這個弊端,但美國迄今就是改不動。這個事實讓不少美國人沮喪。

也許美國社會終將在控槍問題上“猛醒”,儘管現在還看不到那股強大推動力出現的跡象。或許可以說,能否在消除惡性槍擊案問題上形成關鍵共識,採取決定性的行動,是美國社會能否保持長期活力的試金石。

槍擊案如果與恐怖主義發生越來越緊密的聯繫,恐怕將是美國社會治理的噩夢。無論特朗普未來上台對“伊斯蘭極端主義”採取空前強硬的措施,還是希拉里戰勝特朗普進而保持“穩健策略”,一旦“恐怖主義槍擊案”增多,美國的國家戰略受到某種影響和牽制大概都難避免。

中國將加入國際移民組織 難民接受量超歐美

據外交部網站13日消息,中國已經正式申請加入國際移民組織,此消息一出引中國網民擔憂是否會讓中國承擔更多接受難民和海外移民的責任。但據世界銀 行和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開始成為越來越多海外移民的目的國,去年共有97萬海外人士移居大陸。2014年,共有30萬難民來到中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3日證實,外交部副部長王超會見了來華訪問的國際移民組織總幹事斯溫,並提交了由外長王毅簽署的關於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移民組織的函。

陸慷說,移民組織曾向受困於敘利亞、密克羅尼西亞等地的中國公民提供協助。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移民大國,如成為國際移民組織的正式成員,將在國際移民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貢獻中國智慧,進一步推動移民領域國際合作。

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6年移民與匯款概況》,2014年共有30萬難民選擇前往中國,在世界難民前往目的地中居第12位,,領先美法德等大國。

 

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證實中國正式申請加入國際移民組織(圖源:新華社)

有分析指出,加入國際移民組織,並不是簽署難民地位公約,並沒有規定義務。國際移民組織主要是促進國際合作和搞移民問題研究的。非法勞工也好、接收難民 也好,都是國家主權,沒有哪個國際組織可以強迫中國接受。中國政府加入這樣一個組織,代價無非是發布一些信息、參加一些合作項目,但是收穫的是國際移民事 務上的話語權和培養相關人才的機會。

據報道,國際移民組織為非政治性的人道主義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宗旨是通過與各國合作處理移民問題,確保移民有秩序地移居接收國。

中國與2001年成為國際移民組織觀察員國,后出息了該組織理事會歷屆會議。2007年到2011年期間,中國與國際移民組織合作開展了中國移民管理能力建設項目。

據國際移民組織公布的《2013世界移民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共居住69萬多外國人,與10年前相比增長了35%。到了2013年中國大陸共有 970萬人移民海外,僅次於印度(1390萬)、墨西哥(1320萬)、俄羅斯(1090萬)。中國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

中美大博弈終章降臨 美或選擇暴力破局 ?

中美大博弈終章降臨 美或選擇暴力破局

如果說2008年是中美博弈的分水嶺的話,那麼時至今日,最終的決勝局已經開始了。當然,越到最後美國不甘心失敗的垂死掙扎就會越瘋狂,這也是之前在時評里一直提醒5.6.7三個月非常危險和關鍵的原因。

美國戰略分析

目前國際社會博弈的實質是美國為了實現其全球霸權而同世界其他各國之間產生的矛盾。一方面美國的金融掠奪模式有天然的不可持續性,他需要更多的 霸權甚至是全球霸權來維持自身的利益需求,使其不至於加速衰退甚至崩潰。另一方面。美國對全球霸權的追求又影響到了世界各國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也阻礙了世 界範圍內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所以在反對美國霸權這一點上,中俄歐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國際社會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

那麼美國如何完成破局,扭轉頹勢呢,實現霸權呢?主要有三個途徑。第一是實際控制中東,第二是顏色我國,第三是實現其全球範圍內的金融洗劫。這 三點分別對應其軍事霸權,輿論霸權和金融霸權。並且這三點也不是分別單獨進行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相輔相成的。在美國自身經濟實力嚴重下滑的情況 下,如果沒有地緣政治優勢,那麼想實現其上述三點目標是非常難的。這個從美國加息的猶豫不決即可見一斑。而顏色我國則更多的要寄希望於我國自身出問題,犯 錯誤。所以實際控制中東是美國戰略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是中東

其實自「911」事件之後,美國的戰略重心就是圍繞中東展開的。薩達姆曾經說過,美國認為只要控制了中東的石油就可以控制世界。薩達姆說出了真 相,並且妨礙了美國的行動,所以他掛掉了。美國實際控制中東對其有兩個最顯而易見的兩個好處。第一,可以用天量的石油來為美國發行的天量美元做背書,從而 實現在金融上的滿血復活。第二,美國是遠離歐亞大陸的海權國家,要樹立自身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優勢,就必須要控制世界主要的能源產地,從而對其他國家進 行控制。如果讓美國控制中東,別的小國不說,就是歐洲都得跪,這對中俄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

自從從伊拉克撤軍和13年在敘利亞問題上「紅線」爽約之後,美國的中東戰略更多的表現為「借力」,即奧巴馬所說的「軟實力」。這一方面是美國經 濟實力下降造成的無法堅持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另一方面是美國需要一個較為「正義」的幌子來打消其他各大國的戒心,減少其軍事行動阻礙,並藉此拉攏盟友。

借力

目前美國在中東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儘快解決掉敘利亞。IS這個棋子在俄羅斯的強力出擊下,已經基本被打殘了。所以美國目前急需藉助新的力量來大規模入侵敘利亞,搞掉巴沙爾政權,這裡面沙特和土耳其就是關鍵。

沙特是中東最具影響力和實力的遜尼派國家,同時和伊朗關係不睦,是地緣競爭的對手。而且沙特有錢,能夠糾結遜尼派國家形成聯軍打擊伊朗和敘利亞等什葉派國家,引發教派衝突,導致中東大亂。另一方面,美國在沙特經營多年,對沙特政局的滲透和影響力是較強的。

土耳其則是另一個有野心的區域內強國,與IS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美國利用IS的過程中,土耳其是得到好處的。同時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利用 土耳其可以把美國控制下的北約體系名正言順的導入到敘利亞局勢當中。另一方面,土耳其和沙特等中東國家關係並不親密。土耳其坐大,容易使中東各國感受到威 脅,從而更加依賴美國尋求支持。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有俄羅斯在,敘利亞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筆者認為未必。假設如果沙特或者土耳其敢於入侵敘利亞,那麼其和俄軍產生摩擦幾乎是必 然的。俄羅斯如果攻擊土沙本土,則正中美國下懷,美國可以糾結盟友,名正言順的大規模進入中東,那就不僅僅是敘利亞了。而在敘利亞,俄軍受制於地面部隊大 規模遠程投送能力的不足,土沙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可能是存在的。在俄軍自顧不暇的時候,敘利亞政府會如何就很難說了。畢竟敘軍經過數年反恐戰爭的消耗,兵源 素質和數量都嚴重下滑,面對土沙的入侵,能夠抵抗多久,並不樂觀。

當然,美國想利用沙特和土耳其也並非那麼容易。首先,入侵敘利亞必然會招致中俄為首的國際社會的強力反擊,這是在給美國當炮灰。雖然美國會給胡 蘿蔔,但是有些好處是要拿命換的。只要土沙的領導人不傻,都會仔細掂量的。其次,美國最終目標是控制中東實現霸權,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是違背土沙兩國根本 利益的。第三,以中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同樣可以給予土沙兩國胡蘿蔔,而且這些胡蘿蔔更符合土沙兩國的長遠利益,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嘛。近期美國沙特的友誼小 船說翻就翻,土耳其國內政局不穩局勢動蕩。皆因於此。美國的威逼而已。

那麼美國會不會親自入侵敘利亞呢?儘管這個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如果美國大規模入侵敘利亞,必然會和俄羅斯形成正面對抗,不知 道多少人會為此偷著樂,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背後給美國下黑腳。陷入敘利亞泥潭,美國距離崩潰也就不遠了。當然,現在美國已經有地面部隊進入敘利亞了,但 基本都是輕裝步兵,沒有大量的技術兵種支持,形不成完整的作戰體系。這些部隊充其量只能算是精銳的IS戰鬥部隊,不會改變大的戰略態勢。

伊朗和以色列

在土沙沒有大的軍事動作之前,伊朗也只能持續給伊拉克和敘利亞各種援助,不會有大的軍事動作,更不會引發敘利亞危機外溢。這是因為如果伊朗動作 過大,會引起沙特等國的猜忌,容易導致中東出現大規模的教派衝突,而這是對美國的戰略非常有利的。也就是說對於敘利亞危機,伊朗必須全力援助,但同時又不 能反應過激導致中東局勢更加複雜化。同理的還有俄羅斯,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動作實際也面臨這個問題。

以色列最近和伊朗差不多,儘管其私下裡不斷給敘反對派支持,但是表面上也沒有什麼大動作。這是因為以色列才是美國在中東真正的盟友,是美國在中 東施展影響力的支點。美國可以把土沙當炮灰,但是很難把以色列當炮灰。除非美國腦袋抽抽了,要賭一次。否則一旦失敗,美國就將徹底失去在中東的話語權。而 留住以色列,即便美國戰略收縮之後,依然會在中東保持相當的話語權。

俄歐相爭

美國要想實現其中東戰略,僅僅借力土沙兩國,還是不夠的,他還需要絆住世界其他大國,使他們無暇顧及中東,為美國的中東破局爭取時間,創造空間。否則這些小夥伴們都跑到中東去陪著美國玩,會大大增加美國軍事行動遇到的阻礙和成本。現在的美國耗不起。

從 13年底的烏克蘭危機開始,美國近幾年就在致力於挑起俄歐的鬥爭。以前分析過,製造矛盾形成俄歐對抗,對美國的好處是大大的,可謂一石數鳥。所以這幾年過 去了,美國依然是在走這個路子。近期美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北約加速東擴,北約東南歐指揮部開始運作,北約在俄羅斯周邊不斷的軍演,對俄羅斯的 各種偵查和挑釁,都是美國試圖通過北約綁架歐洲形成俄歐對抗而做的努力,也是為了誘導俄羅斯產生戰略誤判。儘管過去幾年的博弈證明以法德為主的老歐洲並不 想掉入美國的陷阱,並不願意同俄羅斯進行正面對抗甚至是軍事對抗。但是對於東南歐的部分國家來說,因為歷史及現實的經濟及政治因素,還是願意配合美國戰略 的。

糾結的歐洲

歐洲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對美國較為依賴。但同時,美國為了防止歐洲做大影響美國的霸權地位,也對歐洲的發展處處加以限制和控 制。所以,儘管歐洲在美國原有的霸權體系裡面處於較上層的位置,但是在這種霸權體系難以為繼的時候將會反噬歐洲自身。也就是說美國為了維持自身的利益,會 出賣歐洲甚至把歐洲當做炮灰。再通俗的講,就是美國吃肉,歐洲喝湯。美國喝湯,歐洲喝風。當美國都要喝不上湯的時候,就該吃歐洲了。

當然歐洲目前也不會旗幟鮮明的倒向中俄反抗美國的霸權。這是因為歐洲和美國在意識形態上一致,在一些短期利益的訴求上也有求於美國。更為重要的 是,如果歐洲倒向中俄,必然會最先受到美國的打擊。同理,如果歐洲堅定的跟隨美國,也必然會遭受中俄為主的國際社會的打擊。這是因為,雖然中美俄歐四方 中,歐洲最弱,但歐洲卻是國際局勢中的一個重要變數。所以無論他明確的倒向哪一方,都會招致另一方的沉重打擊。所以歐洲為了自身的利益只能是扮演好牆頭草 的角色。在現階段,我們不能對歐洲期望過高,歐洲只要能在重要的戰略節點不配合美國,甚至反對美國,那就是好同志了。

至於歐洲的未來,以前多次分析過。隨著美國的不斷衰退,歐洲需要一次脫離美國霸權體系的重組。英國脫歐,實際上也就是歐洲再重組的產物。因為歐 洲不統一的鬆散性,其保守勢力和變革力量的博弈過程註定將是複雜的,長期的,甚至是會反覆的。而且這一過程很可能伴隨著衝突的爆發和部分國家政治體制的變 革。

唯一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俄羅斯近幾年的表現可謂可圈可點。在以我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的支持和配合下,不僅頂住了美國的輪番進攻,保持了戰略定力,避免了同歐洲發生正面的 軍事對抗。同時強力出擊中東,阻擊了美國的中東戰略。但是現在面對北約的不斷東擴,步步緊逼,恐怕俄羅斯也是不得不做出反應了。最好的選擇還是要打太極, 剛中有柔,保持定力。不能產生戰略誤判,不能陷入美國的陷阱。當然,俄羅斯現在也是這麼做的。

近幾年美國一直在離間中俄關係,雖然導致中俄兩國民間的負面聲音較多,但是兩國高層還是保持了相當程度的戰略互信,並不斷提高。唇亡齒寒,對中 俄兩國來講都是如此。如果俄羅斯垮了,那麼天下圍攻中國之勢將形成,這對我國是極端不利的。唯一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不是說的玩的。

可以預見,未來幾個月內,俄羅斯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因為他至少要保持在中東對美國戰略阻擊的外線作戰,本土防禦北約東擴的內線作戰,以及協助我國鉗制日韓,需要三線作戰。所以堅持住,達瓦西里。洗刷蘇聯解體的恥辱的時刻就要到了。

困龍

除了俄歐之外,如何困住唯一有實力挑戰美國霸權的中國,才是讓美國最傷腦筋的問題。近幾年來,美國圍繞我國,在我國周邊不斷挑事,想引起我國的戰略誤判。但是都被我國以高超的手段和堅定戰略定力所化解。但這並不能說明美國就毫無辦法。

如果說北約東擴是俄羅斯的敏感度的話,那麼台灣問題則是我國的敏感度。面對美國影響下的台獨問題,我國是必須做出反應的。因為這涉及國家和民族 統一,是我國的核心利益。以我國目前的實力,打台灣非常非常容易,甚至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是在全球一盤棋的情況下,國際局勢是有密切的聯動性的。

台灣對於我們很重要,但是台灣僅僅是中美博弈的一個節點,台獨分子只是美國用來刺激我們的一個棋子。台灣問題不僅僅是台灣問題,一個台灣也困不 住我們。可以預判,當台海發生戰爭的時候,朝鮮半島,東海,南海,越南,緬甸,印度,甚至包括國內的各種分裂勢力,所有問題都會集中發難,同時國內的帶路 黨們還會煽動輿情,製造混亂。這樣不僅僅是可以困住我國,甚至一舉推牆的可能都是存在的。而這也就美國的戰略目標,一方面使我國無暇他顧,美國可以放手在 中東大幹一場。另一方面就是可以藉機發動顏色革命。習近平總書記5月初警告說黨內有陰謀家是有原因的。

面對這種錯綜複雜的局面,我們怎麼辦呢?四面出擊是兵家大忌,也與我軍一貫的作戰風格不符。還是要用毛爺爺的老辦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管你 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至於這一路打哪,其實美國已經給了我們答案。美國在亞洲駐軍最多的地方,也就是美國最需要保護的地方,那就是日韓。拿下日韓,直接摧 毀美國的西太框架,也就正式宣告了美國霸權的結束。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拿下日韓必須要趕在美國拿下中東之前。否則國際形勢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會形成類似冷戰的兩大陣營對抗的局面。美 國不僅不會突然死亡,反而會重回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而這對於我國未來的發展來講是非常不利的。美國借口朝鮮問題而在日韓派駐重兵,但是一直引而不發,實 際上這些部隊就是當炮灰用的,哪怕這些部隊都拼光,只要能拖住我國,能讓美國在中東得手,那對於美國來講就是勝利。就可以使美國從不利的頹勢地位至少扳成 和局。用台灣換中東,甚至用亞洲換中東,對於現在的美國來講都是大賺特賺的。

所以一旦美國選擇暴力破局,戰爭不可避免的時候,時間就顯的非常重要。張召忠將軍前一段時間說我國有能力短期內拿下日本,不是隨便說著玩的。

中東才是風暴眼

前面說了這麼多,實際美國面臨的形勢是很艱難的。因為他中東破局所需要的條件太多,在中俄歐沒有出現戰略誤判的情況下,要達成這些條件是非常難的,其難度不亞於全體美國人移民火星。

雖然目前中俄周邊的局勢都比較緊張,但是國際局勢真正的風暴眼在中東。只要美土沙三國在中東沒有異動,那麼所有這些都不是問題,都是美國的佯動 和誘導中俄發生戰略誤判的戰術動作。反之如果中東有異動,則必然產生全球範圍內的聯動,所有矛盾都將被激化。很可能會出現北約同俄羅斯的軍事摩擦,甚至是 台灣主動對大陸進行的軍事挑釁。屆時我國常備維和部隊的8000虎賁也必然奔赴中東。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美國在中東破局條件不完備的情況下,主動激化其他矛盾,然後尋機在中東賭一把。但是在大國戰略上,這種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賭博行為,是註定會失敗的。

為什麼說5/6/7月很關鍵

這是因為,第一,民進黨在5月份上台,圍繞台灣問題的博弈會激化,而3個月之後的博弈基本就定型了,民進黨的政策也會趨於穩定。屆時再想激化台 灣問題就比較難了。第二,IS現在很難有作為,在俄敘伊的不斷打擊下能否堅持3個月,是個未知數。敘利亞局勢很可能會趨於穩定。第三,目前國際局勢這種僵 局對各方都是消耗,對於自身造血能力不強美國影響更甚。美國背負將近20萬億的外債,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吸血手段,他很難堅持下去。所以,這幾個月,最多到 年底,美國必須做出選擇:是妥協,還是破局。

所以,這幾個月國際國內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意外。而我們則要更多的保持一份理智和理性。

未來

本文所說的終章降臨,是指美國為了追求霸權而同國際社會之間的博弈將走向尾聲。我國的崛起已經是事實,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阻擋。唯一能擊敗我們的 只能是我們自己。未來,意識形態滲透與反滲透將是一個長期和複雜的鬥爭。我們要吸取蘇聯的教訓,儘力避免大國沙文主義和過分的民族主義對我國的社會主義事 業造成負面影響。

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其國家戰略都具有一貫性,連續性和傳承性。我國也是如此。當然能否發現這一點,需要我們的智慧。也許天安門上從建國以來就寫著的標語,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美軍為何此刻派軍艦駛入黑海?

(資料圖)

近日美海軍導彈驅逐艦“波特”號駛入黑海海域。該艦母港位於西班牙羅塔海軍基地,隸 屬於美海軍第6艦隊。此前,美國海軍在新聞公告中說,“波特”號導彈驅逐艦在黑海的行動旨在加強海域安全,強化美軍和盟友的海上備戰和作戰能力。為此,俄 羅斯外交部近日宣稱,俄方將就此作出回應。

美軍為何此刻派軍艦駛入黑海?

首先是壓縮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空間。作為雄踞歐亞大陸的陸權大國,俄羅斯對於戰略緩衝地帶的追求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狂熱執著。這和俄羅斯民族多 災多難的歷史以及獨特的地緣政治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由於黑海是連接東歐內陸和中亞﹑高加索地區出地中海的主要海路,故此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黑海航道是古 代絲綢之路由中亞通往羅馬的北線必經之路。尤其是對自17世紀開始崛起的沙俄王朝,黑海和波羅的海均是影響該國對歐洲聯繫的命脈。美國在距離俄羅斯如此近 的重要海域派遣軍艦,壓縮其地緣政治空間的意圖非常明顯。

其次是保持對俄羅斯的軍事高壓。“波特號”驅逐艦是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第28艘艦,以海軍上將戴維·波特命名。該艦排水量超過9000 噸,以宙斯盾戰鬥系統SPY-1D被動相控陣(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結合MK-41垂直發射系統,將艦隊防空視為主要作戰任務,是世界上最先配備四面 相控陣雷達的驅逐艦。美國將如此先進的戰艦部署到距離俄羅斯本土距離很近的黑海地區,客觀上形成了對俄羅斯的軍事高壓。

最後是對俄羅斯在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與美國對抗的警告。隨著烏克蘭危機的爆發,美俄關係急轉直下。雖然與蘇聯時代的國力無法相比,俄羅斯還是 選擇了主動出擊。其出擊的主要地區就是中東的敘利亞。俄羅斯在中東的戰略舉措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為頭痛,儘管俄羅斯最後主動撤軍,卻使美國一時間顯 得頗為被動。此外俄羅斯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在美國看來也有與其唱“對台戲”的意思。通過在毗鄰俄羅斯的黑海部署先進的導彈驅逐艦不僅有警告的意味,也有圍 魏救趙,攻其必救的意思。

俄羅斯能忍嗎?

美俄實力對比的巨大落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俄羅斯的選擇。事實上,現在的俄羅斯維持大國地位的手段不多,一是核武器,再一個就是石油天然氣, 如果來隨著世界經濟的暫時停滯和頁岩油氣的逐漸成熟,石油天然氣市場變成長期的買方市場,保持中低油價,那麼俄羅斯就只剩下核武庫這一個大國標簽了。然 而,在美國的強力攻勢下,俄羅斯自然不肯束手就擒。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在逆境中戰鬥的民族,面對北約在家門口的演習,俄羅斯可能會採取以下應對措施。

首先是在外交上加強與中國的關係。中俄都是歐亞大陸的洲際性巨型國家,也都是被美國視為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國家。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強大攻勢,中俄強化雙邊關係,背靠背取暖在俄羅斯看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在軍事上進行爭鋒相對的反制措施。具體而言,就是在北約演習期間,俄羅斯可能派遣航空兵,特別是海軍航空兵進行抵近偵察,甚至是模擬攻 擊。俄羅斯軍事專家認為,海軍航空兵的主要戰鬥特性是行動速度快、效能高,可在短時間內對敵目標和艦艇集團實施強大的突擊;機動能力強,能夠短時間在指定 地域、水域集中兵力,從一個方向向另一個方向轉移力量,並實施戰區間機動;功能全、用途多,遂行任務廣,可對敵海上、地面和空中目標實施突擊;行動突然, 戰鬥準備和出航隱蔽,能夠在出敵不意的方向和高度實施突擊,並可實施佯動和電子戰。鑒於海軍航空兵的巨大作戰威力及靈活性,俄羅斯派遣海軍航空兵的殲擊 機、殲擊轟炸機和轟炸機對北約的演習進行干擾、威懾、反制的可能性較大。

美俄之間的對抗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停止。西方學界有句話:地理乃是戰略之母。也許地緣政治環境是雙方進行對抗的根本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說,美俄對抗還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