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釀金融風暴 日本成最大重災區

英國脫歐造成避險資金大幅敲進日圓,使得日圓大漲,日經 225 指數下跌幅度為歐洲股市以外最重的市場,創下 5 年來最深跌幅。英國脫歐 24 小時之內,日本市場損失金額幾乎與 311 事件一樣。使得日本成為脫歐事件最大重災區。

過去日圓貶值是安倍經濟政策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箭,帶動觀光與出口,活絡日本經濟,安倍下一步即是要求賺錢的企業幫人民加薪,同時改革僵化的企業制度。所以,日本政府一點都不願看到日圓大漲,但經濟學家看到日本央行平抑日圓的工具幾乎都已用盡。

 

過去幾年,日本與許多已開發國家一樣,在政策工具運用上得過且過,在脫歐之前,日本央行只會大量買進債券,創造負利率環境阻擋熱錢,但這兩樣工具只為日本換得不甚滿意的復甦結果。

華盛頓郵報分析指出,日圓貶值讓日本大企業獲利頗豐,日經指數 2012-2015 年是上漲最快的市場,不可否認是安倍的經濟成就。但付出的代價是,日本央行把危機時刻的工具都用光了,現在央行等於無計可施。

日元大跌直接衝擊的就是日本大型製造業。譬如在脫歐公投的當天早上,在美國賺 100 萬美元等於可換回 1,06 億日圓,但 24 小時過後,一樣 100 萬美金只剩下 1.02 億日圓。

由於日本是高度仰賴出口的國家,因此匯率與股市連動性很高,但只要投資人一看到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就會買進日圓,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券國。經濟學家認 為,其實日本央行可以買回更多政府債券,但現在日本央行買回政府債券的速度已經大於發行速度, 2010 年央行持有金額佔政府公債的 8%,現在佔 37%。

央行持有 426 兆日圓資產,大部分是政府債券,是安倍 2012 年掌權以來的三倍之多。若央行債券持有水位可保持在低檔,政府可以加快發行速度,如此政府發行與央行持有速度可以一致,但可能會增加日本沈重的債務負擔。

日本也可以賣日圓換美元,但最大的阻礙是政治。過去日本央行被指責干預匯率,為避免競爭性貶值,G7 國家已經協議一同管理匯率,同意匯率政策要共同商討。

脫歐之前日圓就已經開始上漲,主要是投資人看準央行沒有控制匯率的空間,豐田表示日圓升值會侵蝕三分之一獲利,現在 100 日圓兌 1 美元,分析師預期日圓兌美元有可能升破 85 兌 1 美元,是安倍上任以來從未見過的水準。

面對大環境劇變,安倍三支箭鋪設的再完美,最後只能感嘆人算不如天算。

全球的十年經濟衰退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員、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所長周曉晶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舉辦的 “全球經濟如何走出金融危機 衝擊後十年蕭條的思考” 講座中表示,2008年以後,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陷入衰退,未來兩年也無好轉可能,全球經濟事實上已經經歷了金融衝擊後 的十年的蕭條期。全球經濟同中國一樣,處於全球經濟增速的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時期。

周曉晶說,2008年以後,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陷入衰退,按照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6到2017年,全球經濟的 發展仍然不樂觀。這意味著全球經濟事實上已經經歷了金融衝擊後的十年的蕭條期。“這麼長時間的蕭條,國際經濟學家說在他們的記憶裡都是沒有的。”

周曉晶認為,全球經濟面臨的問題與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幾乎一樣的,也處於“三期叠加”。增長速度換檔期,這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結構調整陣痛期,這是加快經濟結構轉換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則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全球經濟怎樣走出這樣一個十年的蕭 條,是中國進行供給側改革必須首先關注和回答的問題。”

周曉晶表示,“三期叠加”首先是全球經濟增速的換擋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世行對全球經濟預測的比較悲觀,也反映了全球經濟仍處在蕭條經濟的實際情況,比較清楚的反映出了全球經濟增速換擋的實際情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2日發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的更新報告,指出雖然全球經濟增長仍在繼續,但增速十分緩慢,世界經濟面臨的下行 風險由此上升,所以,IMF預計全球經濟活動的回升將更為緩慢。而且把2016到2017年全球經濟的增速分別調為3.2%和3.5%。這一個最新的預測 比今年1月份的預測下條了0.2到0.1個百分點。”周曉晶說。

周曉晶指出,2016年5月12日,聯合國報告再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把預期從年初的2.9%調為今年的增速是2.4%。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儘管這段日子以來國際上的投資機構經常唱衰中國,但IMF、聯合國和昨天世行發布的報告都看好中國經濟,其他國家的經濟 包括美國經濟都在往下調,只有中國經濟在往上調。”周曉晶說,IMF預測中國2016到2017年經濟增長分別是6.5%到6.2%,比年初的時候上調了 0.2個百分點。

周曉晶表示,“三期叠加”第二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中美在製造業方面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金融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遭遇暫時的挫折,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正在對全球經濟走出蕭條產生深刻的負面衝擊。

周曉晶說,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經濟開始衰退,在這時候美國率先提出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概念。奧巴馬政府更是身體力行在美國推動了“重振製造業”的種種舉措,美國的再工業化。美國人在重新振興製造業方面的種種努力,正在改變全球的製造業版圖。

周曉晶表示, “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2016年排名前五個國家是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全球製造業競爭力的表現主要是三個 要素,一是人才,二是成本競爭力,三是勞動生產率,以此驅動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的三大因素。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三份報告中,中國製造業 都排世界第一位,無愧於“世界工廠”的稱號。但製造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另外兩個因素,因為中國主要靠成本競爭力這個因素,人才和勞動生產率這兩個因素的作 用越來越重要。美國在製造業方面的競爭力就在不斷的提高,每三年上升一名,從2010年第4名到2016年變成了第2名,預測到2020年,美國將在製造 業的競爭力方面超過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

周曉晶說,這種變化會引出下面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是美國製造業的重新振興和中國的供給側改革,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全球環境,金融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都遭遇了暫時的挫折,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正在對全球經濟走出蕭條產生深刻的負面衝擊。

“美國在2008年以前幾乎2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過去改革開放30年的超高速增長,基本上都建基於和得益於全球化進程。現在出現的這種蕭條 或者這種陣痛就是在高速增長之後要付出調整,這就是付出調整的代價。”周曉晶說,中國處在“陣痛期”,全球經濟也和中國經濟一樣處在結構調整的“陣痛 期”。

周曉晶表示,“三期叠加”第三期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周曉晶表示,中國感到消化全球刺激措施很困難,但是美國和西方國家都要比中國困難得多。“像美國、歐洲、日本不僅有此輪刺激政策退出後的蕭條問題,還有2008年前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的深層的問題。”周曉晶說。

周曉晶說,美國各界人士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爆發的原因恐怕是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時期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格林斯潘時期美國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他的這一政策確實使得美國經濟18年高速增長,非常平穩。

“量寬政策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旦金融全球化進程受阻,或者是金融全球化擴張到頂點,泡沫最後總要破滅。”周曉晶說, 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實際上也就是金融泡沫破滅的一個典型案例。所以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都深陷衰退泥潭,新興國家也看不到發展的前景。

周曉晶說,全球經濟都陷入了困境,世界主要國家的央行基本都實行刺激經濟的政策。2008年以來用於刺激經濟的貨幣達到29萬億美元(《英國 衛報》的數據)。但是這些量寬政策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沒有能夠刺激經濟走出衰退,甚至有的國家的政策都實行了0利率或者負利率,但經濟仍然疲軟。在經濟 疲軟的情況下沒有好的投資機會,資產也就無法導向實體經濟。

“發達國家這樣的量化寬鬆政策使資產泡沫不斷積累,所以我們也說現在有新金融危機的風險,並且短期資金的大量流向新興市場國家造成短期資金的大進大出,就是熱錢,給新興國家的管理帶來了很多的風險。”周曉晶說。

周曉晶認為,現在量寬沒能刺激經濟,造成新的風險,最突出的是安倍經濟學的“量寬、擴大財政支出和結構改革”。量寬政策確實始於日本,也包括 歐元區,這一政策幫這些國家搶到更大的市場份額,全球產出和企業利潤都在增長,但由於漫長的蕭條期經濟,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所以,企業都在壓縮成本,就 業不振,消費也困難,貨幣戰使得日元升值,債務風險加重,所以6月1日,安倍宣布政府延後調高消費稅,國際評論安倍經濟學陷入了徹底萎縮的邊緣。這是日本 的經濟狀況就是在量寬之後的這種消化可能更寬大一些。

周曉晶說,美國參加總統競選的候選人都提出這樣的問題,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八年的時間,投入數十萬美元的刺激,為什麼增長緩慢,還在衰退期,而且又新增了很 多的風險,都在問這樣的問題,所以幾位候選人都開出了處方,希拉里說要加強金融監管,特朗普則要求做對衝基金的人多交稅來解決這些問題。

周曉晶指出,最近一期IMF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強調,金融的新一輪危機的風險在加重。一是新興國家的流動性越來越高,這是一個系統性風 險。二是發達經濟體歷史遺留和現實積累的問題,要消化2008年前金融泡沫破裂遺留的問題,也要消化2008年後量寬對經濟走出蕭條的負面衝擊問題。因 而,全球經濟面臨更為困難和複雜的前期經濟政策的消化期,比中國的消化期還要困難。

對於中國經濟,周曉晶表示,中國一樣處於“三期叠加”,這也是中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

“由於我們找到了這樣一個主要的問題,所以,我們就能夠認真的、很好的分析,到底經濟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發現積累了很多深層次的矛盾,發 展十分不均衡,供需都出現了瓶頸。”周曉晶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主動減速,選擇了供給側改革這樣的戰略,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我 們進一步認識到怎樣能夠解決“三期叠加”的問題,決定將“三去一降一補”作為目前五年的工作任務。

美國已開始為幾年後的大飢荒做準備

 

 

美國已經開始為幾年後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做準備了 —— 據模擬測算,2020到2030年間將出現全球糧食危機。

專門為美國國土安全部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提供科研支持的 CNA 公司早在2015年就進行了一次模擬測算,直到最近才被公開報道。

這場模擬測算名為 「食物連鎖反應」(Food Chain Reaction), 在去年9到10月進行,力圖模擬一場 「因食品價格和供給受到人口暴漲、城市化過速、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社會動蕩的影響」 而產生的全球性糧食危機。

據測算,到2024年全球糧價將會上漲395%,因為主要世界糧食產區屆時會受到氣候變化、油價猛漲和國際社會反應遲鈍的影響而大幅減產。

當下中國賺錢的幾種方式 已經徹底變了

進入2016年,很多人發現錢比以前難賺了,實際上是賺錢的邏輯變化了。

現在的中國,進入了更高層次的「資本經濟」的時代。

什麼是「資本經濟」時代呢?簡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加了一根「槓桿」,在物理學上「槓桿」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將「力量」放大,從而可以翹 起更大質量物體。經濟上多了這一根槓桿,其活動空間和靈活性都大大增強,這也叫「資本思維」。今後的中國人必須深刻理解和運用「資本思維」這個工具。

  資本思維

要想學會「資本思維」,必須先來深刻理解一下什麼是「資本」。「資本」僅僅是指錢嗎?不是。資本是對資源的「支配權」,通過資源支配帶來更多的支配權叫「資本運作」,通過「資本運作」優化和配置社會財富,實現社會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資本運作」的社會價值。

因為資本有趨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會促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朝著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會資源將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 效率的產業、最有效率的企業、最有效率的項目、最有效率的個人。資本的逐利促進資源的優化,資源的優化順勢產生新的資本,並且不斷產生新的機會,如此一邊 循環一邊膨脹。

比如,在物理學上,石墨和金剛石是同素異型體,它們都屬於碳元素形成的單質,但是物理性質大不相同,價值也天壤之別,就是因為他們的組成結構不同而已。

所以資本思維的精髓是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分子進行時空和結構上的調整,從而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增值效果。宏觀方面的資本運作是對全社會的資 源重組,比如中國的國企重組,將大大改變中國經濟的結構,提升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而當一個社會經濟依靠「資本運作」來運轉時,就步入了「資本經濟」時 代。

從經濟層面講,今後社會上只有三類人:

第一,資源者。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第二,配置者。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

第三,資本家/投資人。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只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風險投資者就屬於此類人,比如孫正義投資馬雲,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制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通過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

所以,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按照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扮演,今後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無非只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1、資源者(普通人)

「資源者」通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資源者的技能,即:時間+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佈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業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於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練水平。

這時一個普遍的做法就是讀書,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為什麼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般會比沒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現在文憑帶來的技能差距差別越來越小,一個普通的一本學生與二本學生已經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反而不如藍翔挖掘機學的好的人附加價值高,這是因為前者數量多,後者數量少,而且後者更加註重實踐,供需關係決定了資源的價格,因此讀書無用論早就開始流行。

所以,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要麼通過讀書獲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價值;要麼通過愛思考、會做人、大量實踐提高自己實踐能力。

另外,對於「資源者」來說,還有天生稀罕資源,比如外貌。長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獲得很多額外的財富;如果長的好看再加上運氣好就可以進入演藝圈,成為明星之後自己的資源就成了稀缺資源,資源的價格遠遠高於一般人!

但是外貌在一般情況下難以改變「資源者」的本質處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寶強就算是健身+保養+專業造型設計,也是無法從外貌上超越劉德華的,所以他是傻根,華仔是神偷。而且外貌這種資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寶強和黃渤的外貌特質也是他們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領、職業經理人、甚至到當年的「打工皇帝」唐駿、各大明星,都屬於「資源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其獲得財富是有限的。

他們有時辛苦了一輩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場大病幾乎就會崩潰,有的為了供養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這是非常心酸的。職業經理人賺的再多也是有數的、過氣的明星過的不如普通人等。

當然,有的人天生就擁有稀缺資源。比如富二代,生下來就可以繼承一批遺產這種稀缺資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獲得了媒體關注的稀缺資源;再比如某人 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遷就可以獲得一大筆財富;天生獲得了位置的稀缺資源,或者你運氣非常好,買彩票中了獎,也是享受到了「好運」的稀缺資源。

這類財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運氣。而且這些好運的「資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經營資源,他們的財富不具可持續性,不能增值擴張,甚至往往是被浪費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會吸毒,遺產會坐吃山空,大獎也會揮霍完畢,拆遷款往往用於賭博……

當然還有最後一條沒有說,就是出售風險,如果願意承擔坐牢、死亡的風險,去偷、去搶、去騙,曾經看到一篇新聞,某人通過搶銀行獲得了數百萬巨款,然後潛 逃、隱姓埋名,做起了房地產生意,幾年後家產過億,同事也東窗事發。因此如果通過這種渠道賺錢,你獲取的財富也會增加,但是承擔的風險也會增加,最後還是 不划算。

2. 配置者(企業主)

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通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於這一類。

在奴隸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隸);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土地」,而資本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資本」,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

從定義上來講,企業家是從事資源的組織、管理並承擔經營風險的人。企業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設限。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資源配置承擔風險,下限就是破產。

為什麼很多人想去創業呢?就是因為他們想從第一類人努力攀爬到第二類人。一旦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資源者」都適合去創業。他們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創新力、機遇和資本。配置者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群體,他們的素質和數量決 定了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產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創新精神,所謂創新就是他們對新產品、新市場、新的生產方式、新組織的開拓以及新的原材料 來源的控制調配。

這裡我們需要提到中國企業家的更新換代。30多年前,中國開始第一次改革開放,那時整個中國百廢俱興,當時的大環境就是最好的機遇,只要大膽出來闖蕩的人,即使沒有文化、沒有見識,都成了企業家,這是當時的環境造成的。

而如今,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深化,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時也對企業家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歐美和日本,企業家始終是社會 的精英階層才可以擔任。而接下來的中國,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理想追求,以及對創新的深刻理解,很難再成為社會的「配置者」。因此,中國的企業家正在 更新換代,一些90后創業者紛紛走近我們視野,很多老的企業家也自願退出歷史舞台,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一種必然!

當然,這些素養也都是可以後天創造的,比爾·蓋茨在發家之前已經做了7年的程序員。所有後天的努力,「資源者」完全可以轉換到「配置者」。不過,獲取財富只是他們成功的標誌之一,對事業的忠誠和對社會的責任,才是企業家的「頂峰體驗」和不竭動力。

3. 資本家/投資人(幕後掌握)

這個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於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更多的是屬於資本家的!

資本家的定義是:以資本運作為業的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掌握了科技與運用的企業家們,能迅速的積累起巨額的財富,他們的企業對一個國家產生極大的影 響,這些企業組成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於是形成了 壟斷,而這時的「企業家」開始坐在了幕後操縱這一切,演變成了「資本家」。

「資本家」跟「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資本家不直接參与企 業 的經營和管理,而是在幕後操縱企業宏觀思路,企業的產品是各類消費品等,而資本家的產品就是各個企業。通過投資、入股、併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 來把控到自己手中,孫正義投資了馬雲,成全了阿里巴巴,馬雲就是企業家,而孫正義就是資本家。孫正義手裡有N個馬雲,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專門坐在 老家做投資操縱他的布局,他也是資本家。

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但是為什麼叫「資本」主義社會呢?而不叫「自有市場主義」社會呢?因為 在 這樣的社會,「資本」是度量和決定一切的標準。在中國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沒用,官員隨時能把你家產抄凈,你有錢也要去給權力行賄,去買官。而你只要有了 權力,哪怕身無分文,一樣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時是官本位。

某公司曾經說過,自己從不做研發,讓市場上那些小公司去研發,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錢買過來,如果不賣,就花錢把這個公司的幾個核心挖過來。這就是資本主義。(當然無視知識產權是有問題的,正確的做法是花錢買過來)

如果你有了1億元的資本,你可以花一千萬雇上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資本從1億變成2億,你躺在床上就賺了九千萬。而這一切,只因為你在從事資本運作,你只需要夠聰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氣、不需要花時間、更不需要長得漂亮。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第3種人賺的錢就比第2種人多,第2種人賺的錢比第1種人多。因此,第1種人在努力進化到第2種人,而第二種人在拚命進化到第3種人。

中國天生具有資本的人是極少的,大部分第3種人都是從第1種人或者第2種人進化過來的,雖然目前這種進化已經越來越難了,但還不是沒有希望,因為以後會更加的困難。這就是階級的固化,階級間流動的減少。

每個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原因就只有兩點:你的頭腦有多聰明?或者你積累的資本有多少?

你想到了一個可以改進手機的idea,而且你覺得這個idea可以賺很多錢,那你要問自己,你有沒有這個資金去運作這個idea?同樣的idea,三星 華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資金,去雇傭更好的工程師,去更好的推廣,你確定不是去給這些資本擁有者蹚雷?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條已經無數人走過的死胡同?具體舉個 例子,你做軟體開發,天使投資人會不會問你一句話:「如果某巨頭山寨你怎麼辦?」

你想開一個網店,你有沒有資本去宣傳?去壓貨?如果實力不夠,要麼是根本賣不出去,如果你能賣出去,那些更有實力的賣家分分鐘用同樣的產品把你pk掉。

同時,這也回答了另一個問題:賺錢的方法千百樣,為何偏偏選擇「打工」這一種?

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幹啥?你以為你出來干別的就能賺錢?幾年前網上瘋傳送快遞賺的多,我就嗤之以鼻,這種沒有門檻的行業是不可能賺的多的。你願意賺1 萬干這個,我分分鐘找一個賺九千就乾的,我再找一個賺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後,無論你是送快遞還是擺攤,無論你是賣肉夾饃還是搞IT,你都會被拉到一個門檻 平均收入。因為IT需要學習,賺的多一些;快遞比較辛苦,賺的比IT少,可是還是比打掃衛生的多一些,就是這樣。

那到底怎麼樣從第1種人進化到第3種人?

第一步,你要進行資本積累,你願意打工也好,願意自己做產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認為在創業了),先完成資本積累。這一步最重要,也是發揮大家的想象力和實 力的時候了,擺地攤、開淘寶、做網站、做APP、炒股票、海外代購、開設計工作室、賣肉夾饃、給幼兒園攝影的,等等等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話,這步 就是出賣你的個人資源,就看你賣不賣的上價了,多學習吧,即使不為了文憑;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賣健康。

第二步、善用資本,用資本賺錢。怎麼用資本賺錢?問你們個問題你們就明白了。如果你家開了個小飯店,每個月能賺1萬,但是需要個廚師。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當廚師,飯店每月凈賺1萬;如果雇傭一個廚師,每月花8千,飯店凈賺2千。你怎麼選擇?

答案:雇一個廚師!這樣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貸款,再盤下一個飯店,那個飯店也能凈賺一千了。(補充:這個飯店賺兩千,還利息一千,凈賺一千,數學 不好的不要再給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個水平么)。而你,只需要這樣盤下100個飯店,每個月就能凈賺10萬,而你這時,卻在國外旅遊,成了第3種 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們沒有成為第3種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開放之後做買賣的,也有很多人還是沒有錢,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做廚師,自己的妹妹做服務員,自己的老媽管收銀,僅此而已。

所以,以後問自己怎麼成為第3種人,就是一句話:「不要自己炒菜,雇一個廚師」。如果能用資本去賺1塊錢,也比用出售自己的體力賺100塊錢更符合金融思維。

另外,聰明和資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點,記得,要找只有另一點的人去合作,他們也在等著你!

再另外,即使是具有同樣特點的人,其財富也是有差別的。同樣出賣自己勞動力或者具有同樣資本的人,其付出的腦力、體力不一樣,所獲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 就是說,兩個一模一樣的打工仔或者超級富二代,一個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個成天打遊戲睡覺,前一類還是要比后一類財富來的多的。但是聰明刻苦的打工 仔總與打遊戲睡覺的超級富二代比,就是給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

  普通人的提升

同時,再強調一點,如果你是個普通人,或者自認是個普通人,但是又有上進心,不如務實一點,腳踏實地的往前走。

曾經有個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兒子已經5歲,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務、帶孩子。但她擁有人事部二級口譯證書,每個月都有天南海北的會議翻譯任務,還兼任這家口譯中心的導師。

打開她的博客,已經更新了500多頁,有2000多個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譯練習的文章,平均每天兩篇長的一篇短的。她堅持做這件事已經快10年了,非專業出身的她因為愛好英語而一直努力。

她說,10年前,她曾經看到一份調查報告,一個人如果要掌握一項技能,成為專家,需要不間斷地練習10000個小時。當時她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天練習5個小時,每年300天的話,那麼需要7年的時間,一個人才能掌握這項技能。

她說:「幸運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麼技能,我只需要立馬投入幹起來就行了,我沒有5個小時的時間,我每天只能學習3個小時,現在已經快10年了,我覺得自己差不多已經掌握了這個技能吧。」

再比如,披頭士樂隊在成名前已經參加過1200場演出。可是為什麼你做了10年公務員還只是一名小職員?為什麼在家裡做了7年的飯,沒變成特級大廚,反而發現婚姻到了7年之癢呢?

那是因為,你沒有投入精力和熱情來練習一項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報紙、上網、應付各種瑣碎任務,每天做飯只是為了讓家庭正常運轉,並不用專業的眼光看待這件事。

不要再哀嘆大學畢業之後專業就丟了。如果從初中開始算起,12年的學校教育,就算每天學習一門技能2小時,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時,還有2800小時的缺口;就算你畢業后每天堅持練習1小時,你需要10年。

為什麼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們畢業后專業對口,還是做的那點事,那麼他們就等於1天8小時都在練習。這2800小時,只需要1年多就填補了。可我們很多人,工作的內容並不是在練習技能,大部分是應對瑣碎的人和事,實際上,是在荒廢人生。

也許你會說,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為什麼家,只想安安分分過日子。那只是你的錯覺,時間在流逝,你每天重複重複再重複的那些行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為什麼人,可是你註定會成為什麼人。

每天5個小時,如果你是用來看韓劇、翻手機、玩遊戲,那麼7年後,你會變成一個生活的旁觀者,你最擅長的就是如數家珍地說起別人的成功和失敗,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說的東西。

花1分鐘想一想,曾經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每天去做這件事。7年後,你會發現你已經可以靠這件事出去混飯吃了。

哪怕你喜歡逛街呢,你規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時試試?可能一開始你覺得很高興,每天如此,你會發現無聊。再堅持下去,你就開始琢磨了,我逛街還能發現點什麼?還能搞出點什麼花樣?堅持下去,7年之後,你可能會成為時尚達人、形象設計專家、街拍攝影師、服裝買手……

生命中的下一個7年,下一個10000小時,你打算怎樣度過?

“台灣總統”簽名 小動作惹猜忌

蔡英文出訪巴拿馬、巴拉圭行程過半,期間出現一些小動作,比如參觀巴拿馬運河水閘時在留言簿署名President of TAIWAN (ROC)。蔡英文此行原以務實、踏實為原則,有了這些小動作之後,未來是否有外交風暴來襲,難以逆料。

大陸網友說,一個“台灣總統”的簽名,表明了其“台獨”之心。新黨人士吳正群表示,蔡英文這次出訪,民進黨做很多意識形態的包裝,目的是做給自己人看,蔡政府為了贏得一時,可能導致外交處境更慘,進而波及經貿。

兩岸關係並非如表面看的這麼平靜,用“台獨”試探北京底線,搞小動作,只會惹來猜忌。520迄今,兩岸都在觀察對方,蔡英文首次出訪是一個重 要的觀察期;而“活路外交”成果得之不易,若不珍惜,很容易就會演變為“邦交崩盤”。過去扁政府的“烽火外交”曾讓台灣的邦交國從29個掉到23個,前車 覆,後車戒。

外交是看實力的,蔡英文不遠萬里去到巴拿馬,在通航儀式上,看到的是中國遠洋的貨輪風光首航;而巴拿馬和中國大陸還沒有邦交。想必蔡英文當日會有所感觸、領悟。

6月25日蔡英文在美國邁阿密過境時,蔡下榻的飯店外掛上“國旗”。據稱是因為美國基本滿意蔡英文當局近期的表現,而給予一些“獎勵”。6月30日,蔡英文還要從美國洛衫磯停留過境,到時美台還有什麼小動作,各方都會緊盯。

不過,就算有一些所謂的突破,蔡政府也先別洋洋自得。就如北京學者朱松嶺指出,美國的兩面手法從沒變過,若蔡主動越界,恐怕就有陳水扁式的演變路徑在等待著她。

香港政體是“弱行政長官制”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日前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上認為,香港的“行政主導制”,其實更準確的稱法應該是“行政長官制”或“弱行政長官制”。他表示,民間俗稱“行政主導”可以不變,但學理討論應該把內涵講明白。

王磊認為,在“行政長官制”的基礎上,用“弱行政長官制”形容現行香港的政體更準確,第一,因為行政長官沒有“執政黨”的政治背景,缺乏有政 黨背景的執政團隊,立法會裡也沒有同一政黨的支持者,即使是建制派議員,有時也得與行政長官保持一定的距離,導致行政長官無法強勢。

第二,立法機關對行政長官和政府的過度制約,導致行政長官的權力被弱化。一些激進議員無限制拉布,嚴重阻撓政府的立法和落實政策的工作,使原先中央希望的以相互配合為主,變成以相互制衡,甚至相互對立為主。

第三,媒體的過度監督使得行政長官制中的行政主導顯得較為困難,新聞是“第四權力”,它的影響不亞於立法、行政、司法權的影響。特區行政長官和政府的形象被媒體不斷打壓之下,使得基本法所要體現的行政長官制難以充分地表現出來,行政主導的特征也體現的不夠充分。

此外,香港政治體制在設計上更多地表現為總統制特點,但因為沒有政黨制度,所以不具備其實質。政黨是選舉的機器,也是政治體制的基礎,在實行 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特區沒有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實行的政黨制度,造成了香港政治體制天生發育不良,一個弱行政長官制的政治體制很難避免。但是,如果從法律上 確立政黨政治,又容易強化香港的政治氛圍,不利於國際金融、航運中心等方面的發展,不利於發揮香港在經濟方面的獨特作用。”

不過,王磊表示,香港實行的仍然是“行政長官制”。首先,從憲法學有關國家的政治體制的分類來看,無論總統制、內閣制、人民代表大會制,都是 以機關名稱命名。香港回歸前的港督制也是如此,回歸後,可以說“行政長官制”保存了原有體制中許多行之有效的部份,但也改變了原來不少集權的內容。

其次,從香港基本法的內容上看,行政長官既代表特區,又代表特別行政區政府。從行政與立法的關係上看,行政長官的權力應當比立法會的更突出一 些。從中央和特區的關係上看,行政長官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區負責,也就是說,行政長官是處理中央和特區關係的聯繫人。從行政長官與政府的分工上看,行 政長官享有的都是決定權,而政府行使的幾乎都是具體的辦理、擬定、編制、制定等執行層面的權力,也就是說,在行政權方面,行政長官享有絕對的權威,而不是 特區政府。

第三,從基本法的立法原意來看,起草者並沒有強調立法機關或者司法機關要有實權,而是強調行政長官要有實權;也沒有強調政府或行政機關要有實權,而是強調行政長官要有實權。

美軍雙航母進南海, 不惜與中國開戰?

 

美軍第七艦隊高調派遣「史坦尼斯號」和「雷根號」兩個航母戰鬥群,在南海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第七艦隊日前發布新聞稱,兩個航母戰鬥群1.2萬名官兵、 140架戰鬥機、6艘水面作戰艦艇參加演訓,希望能對任何動搖地區安全的行為起嚇阻作用;官員證實,演習的時機是故意挑選。近日再調派三艘神盾驅逐艦加入 南海,宣示「有作戰準備」。分析認為,美軍的舉動除了因應國際法庭裁決南海主權案在即,也想徹底打破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必要時不惜與中國一 戰。

美國在南海秀肌肉,展示強大軍力的動機大體有四:一、海軍作戰部長李察遜(John Richardson)說,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南海,是因中國在南海大規模軍事擴張,宣稱擁有大片海域主權,大規模人工造島,並部署導彈與雷達,美方都須回 應。美國介入是要讓中國軍事化行動今後遭遇更大阻擾和嚇阻。

二、出動兩艘航母,顯示美國對亞洲區域安全的堅強承諾,告訴盟國美國堅定維護該地區區域安全的決心。

三、美國也在宣示,有信心和能力對付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對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給美軍航母編隊帶來威脅,美軍持保留態度。李察遜 稱,美國海軍面臨的中國反艦導彈威脅並非不可逾越,很多情況下,這種威脅被誇大。依美軍觀點,反艦導彈需要強大的「殺傷鏈條」支撐,包括情報、監視和偵察 感測器、數據網路、指令和控制系統等,才能進行準確有效的打擊。而這個長鏈條易遭電子、網路和其他類型的反制攻擊,美國自信有能力破壞中國的「殺傷鏈 條」。

四、海牙國際法庭宣布南海仲裁案迫近,可能裁示中方主張的「九段線」無效,意味中國可能采更多報復行動,比如在爭議島礁繼續填海造陸、重新對菲律賓圍堵、或宣布設置南海防空識別區、繼續在南海部署軍力等。為阻止或威脅中國采強硬報復措施,兩個航母戰鬥群有遏制的用意。

儘管美國高調派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南海,宣稱不怕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但美國並未進入作戰態勢,也沒有不惜與中國開戰的打算,理由有三:

一、兩個航母戰鬥群可能不足應付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力量,美國此舉只是對中國施壓,並非要與中國開戰。有分析認為,兩個航母戰鬥群基本能解決中型國家的問 題,但對中國,需要五、六個航母戰鬥群才足以對付。如果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南海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不會袖手旁觀,干預手段就是兩個航母戰鬥群。

但美國第三和第七艦隊有聯合混編的跡象,即所謂「兩海一洋」聯動,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別向中間施壓,對中國的威懾將加大,做法史無前例。

二、美國旨在凸顯其亞太地區領袖地位,維持東海、南海地區安全,提倡和平解決領土爭端。類似態度也表現在近日對待印尼海軍向中國漁船開槍事件上。國務院發言人柯比說,美國希望印尼政府解釋開槍的目的,美國希望海上爭端能以符合國際法方式和平解決,對中國、印尼皆如此。

三、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不再忍耐」,並「隨時準備決戰南海」姿態,也讓美軍警惕,不輕易與中國發生戰事。與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時相比,如今中國軍事 實力有相當大進步,如在西沙部署紅旗導彈、派戰機近距離15米攔截美國偵察機、軍艦24小時尾隨美國在南海的航母戰鬥群、中國海軍艦艇現身日本領海等。中 國憑藉實力快速擴建南海島礁,部署軍事裝備,讓周邊國家望塵莫及。

南沙島礁的軍事建設,已改變解放軍在南海鞭長莫及的劣勢。2015年 7月,中國軍隊在南海大規模軍演,展示海洋戰力空前提升。那次軍演突破只在部分區域演習的狀況,而是針對整個南海作戰,目標是捍衛九段線內中國島礁的安 全。演練有上百艘驅逐艦、護衛艦艇編隊和大批022導彈快艇參與,還有潛艦和海航數十架飛機,二砲部隊、信息戰部隊、天基偵察系統都參與,規模超過 1982年馬島戰爭期間的英國特混艦隊,足以撐起一場中等規模的局部戰爭。

從兩軍態勢看來,美國兩艘航母赴南海的初衷是秀肌肉,安撫東 亞盟國,顯示美國的霸主地位,但並無與中國打一仗的意圖,其作用是威懾,卻無法改變中國已在南海聲索主權和對該地區實行控制的現狀。今後南海將是美中長期 對峙,共同主導西太平洋海上秩序。美國無法阻擾中國在南海伸展權力,航母戰鬥群進駐南海,政治和外交效益可能遠高于軍事效益,也是美國的一項「面子工 程」。

俄將賣給中國 美國對這件裝備垂涎三尺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6月25日向外界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中國期間,俄中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在航天空間研究與利用領域的保護技術 知識產權協議(大家注意其中「保護技術知識產權」的用語),俄羅斯決定向中國出售俄羅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也就是RD-180火箭發動機。

軍事評論員谷火平分析,俄羅斯決定向中國出售RD-180火箭發動機自然是整機,那麼「保護技術知識產權」這一協議的簽署就意味著為俄中兩國在火箭發動 機和航天運載設備領域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礎,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得到了俄羅斯的授權,即將得到RD-180火箭發動機的全部技術細節,未來在中國就可以生產 RD-180火箭發動機。

RD-180火箭發動機是什麼東東,居然有如此威力,令「萬事不求人」的美國人都垂涎三尺?

俄羅斯RD-180火箭發動機由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是俄羅斯的驕傲,其推進劑為液氧和煤油,採用分級燃燒循環,推力3827千牛、比沖 3052米/秒,性能非常卓越,是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首選。和其他方面美俄一直對立不同,在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方面美俄兩國卻有著密切的合作。軍事評論員谷 火平介紹,美國的NASA引進了俄羅斯的RD-180火箭發動機,作為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的芯一級發動機,與德爾塔-4型火箭一同承擔NASA的重要衛 星發射任務。美國進口俄制RD-180發動機已有15年的歷史,期間從沒有發生過供應鏈中斷問題,在世界航天領域被視為國際合作典範。

即便在冷戰高峰期,美蘇也沒有在太空合作領域完全決裂。但是凡事均有例外,烏克蘭危機暴發后,美國帶領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制裁,搞得俄羅斯非常被 動,經濟形勢岌岌可危。這一下可把毛哥給徹底惹火了,俄羅斯雖然反制手段雖然不多,但也不是一點都沒有,俄羅斯於是祭出了「撒手鐧」,威脅禁止向美國繼續 提供RD-180火箭發動機。這一下輪到美國著慌了,因為宇宙神-5火箭在美國有效載荷發射任務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一般需要數年時 間,所以目前尋找RD-180火箭發動機的替代方案成為NASA當前的一個緊迫的問題。

中國遨龍一號飛行器可毀衛星:抓進大氣層燒毀

據悉,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攜帶了「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遨龍一號」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動的軌道碎片離軌清除實驗項目,它甚至裝載了一台機械臂,模擬抓取廢棄衛星和太空碎片,並具有將它們帶到大氣層燒毀的能力,這是中國軌道碎片清除技術研製的里程碑。

 

「遨龍一號「甚至裝載了一台機械臂,模擬抓取廢棄衛星和太空碎片,並具有將它們帶到大氣層燒毀的能力,這是中國軌道碎片清除技術研製的里程碑。 事實上,「遨龍一號」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動的軌道碎片離軌清除實驗項目,是中國航天人在世界航天領域不多的獨領風騷的傑作。原文配圖:國產太空機械臂。

6月25日晚20時長征七號火箭從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場面絢麗壯觀,震撼人心。不過在火箭升空后,這次任務的載荷更是可圈可點,值得關注。其中不僅有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返回艙,還有發射前根本沒有正式提及的「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

  「遨龍一號」是什麼

「遨龍一號」是以模擬的空間碎片為目標、驗證碎片清除的關鍵技術、並在任務結束後進行鈍化處理的飛行器。

「遨龍一號「甚至裝載了一台機械臂,模擬抓取廢棄衛星和太空碎片,並具有將它們帶到大氣層燒毀的能力,這是中國軌道碎片清除技術研製的里程碑。事實上,「遨龍一號」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動的軌道碎片離軌清除實驗項目,是中國航天人在世界航天領域不多的獨領風騷的傑作。

要知道,在「遨龍一號」發射之前,儘管軌道碎片問題日益嚴重,但各國航天部門應對這一問題的努力並不足夠。即使是最熱心於控制軌道碎片的歐洲空 間局,雖然已經提出了e.Deorbit主動碎片清除任務,但還要等到2016年底的歐洲空間局部長會議來批準是否立項。而且即便立項和研製順利進行的 話,e.Deorbit的發射也要等到2021年。

 

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25日成功發射。中國在空間碎片清理領域「再進一步」。現場電視畫面顯示火箭準備發射。在這次飛行試驗任務中,「長征七號」搭載遠征1A上面級和多用途縮比返回艙等多項載荷。圖為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我們經常痛心於中國科學技術的在航天領域的滯后,常見的形容就是「研製成功即落後」,而現在「遨龍一號」升空算是出了一口惡氣,讓歐洲空間局的e.Deorbit還沒立項研究就已經落後了。

不過話說回來,「遨龍一號」重量不輕,還攜帶精密的機械臂,研製和發射都是不小的開支,中國雖然熱衷於航天科研,但還沒不差錢到為了搶e.Deorbit的風頭而揮霍金錢的地步。那麼,中國為什麼要研製清除空間軌道碎片的太空清道夫呢?

自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以來,太空中就出現了越來越多人造天體,它們中有正在使用的衛星,但更多是已經失效的衛星、火箭的末級、以及失效火箭末級和衛星由於各種原因解體形成的垃圾。

正如一條道路無人清掃會慢慢堆滿垃圾,有價值的太空軌道(主要是對地觀測的太陽同步軌道和通信中繼的地球靜止軌道)已經充斥著軌道碎片,給人類 正常的航天活動帶來越來越多的麻煩。且不說國際空間站那樣的龐然大物多次機動規避軌道碎片,就是小型衛星也曾出現與軌道碎片碰撞的事故,而碰撞又會製造更 多的碎片。人類太空活動規模越來越大,發射量逐年增加,軌道碎片也會與日俱增。如果說衛星發射是線性增長,那麼將來軌道碎片的產生可能是指數增長。長此以 往,太空雖大,但難有人類的立足之地了。

因此,人類怎麼能甘心被軌道碎片困在地球上?目前主要航天國家都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減少新發射中軌道碎片的產生,比如火箭末級的鈍化,還有將到壽 命已盡的衛星送入墓地軌道,但這畢竟無法治本。所以,發射航天器搜集軌道碎片並將其送入大氣層燒毀的主動清除設想也就應運而生了。

 

6月25日晚20時長征七號火箭從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場面絢麗壯觀,震撼人心。不過在火箭升空后,這次任務的載荷更是可圈可點,值得關注。其 中不僅有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返回艙,還有發射前根本沒有正式提及的「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圖為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 現場。

 

為充分發揮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的綜合效益,綜合統籌有關需求,長征七號組織安排了遠征1A上面級、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天鴿飛行器(2個)、在軌加註實驗裝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項7個載荷。圖為長征七號飛行任務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