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全球經濟體的生死決戰很快要來了 ?

全世界經濟正在上演一場由美聯儲加息狂想曲引發的生死決戰。中國經濟是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答案正在揭曉。

北京時間5月28日凌晨,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哈佛大學講話時表示,未來數月美聯儲緩慢、謹慎地加息很可能是合適的。

歷來鴿派的耶倫說出這種話,這看起來更像是鷹派!道明證券商品策略部門主管Bart Melek表示 「你不能說耶倫的講話非常鷹派,但為7月升息敞開了大門,從金市的角度看,持有以美元計價的黃金成本將有所上升。」

另外,美聯儲主動退出QE的動作,直接拍賣債券,雖然數量不大,但這是直接的主動動作,向市場表達的信號極為明顯。

瑞銀集團旗下的財富管理子公司認為,隨著美聯儲準備在年底前加息兩次、而不是一次,美元升勢再起將侵蝕投資者對黃金的需求,從而令金價面臨大幅下跌的風險。該機構預計金價可能會跌至每盎司1,150美元。

另有分析稱,美聯儲極有可能最遲會在北京時間7月28日凌晨宣布加息,最早會在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宣布加息。這與此前的一系列放風水到渠成。商業見 地網(微信公眾號:bwchinesewx)認為,此舉正在加速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資本外逃,流向美國,進而實現美國的經濟重振。可以說,美聯儲的 陰謀正在醞釀一場經濟生死戰。

受美聯儲加息狂想曲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出現劇烈動蕩,中國外匯交易中心5月30日公布數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784,較上一交易日大幅貶值294點,再創五年多以來最低。

幾天以前,原中國人民銀行顧問余永定在新加坡參加一個經濟會議的間隙表示,中國應當默默地允許人民幣擴大波幅,這一戰略將降低限制人民幣貶值的成本,儘 管美國對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反對將會構成阻力。高盛高華中國經濟學家宋宇稱,鑒於美國勢將加息,而中國面臨的放鬆貨幣政策壓力不斷增加,資金將加速流出。

中國外匯儲備進一步下降的壓力增大,但鑒於人民幣籃子匯率今年已經顯著走低,其匯率更加接近公允水平,因此下行壓力不會像去年那麼大;這就像是中國在滅 火–雖然央行手裡的水更少了,但是火勢沒有去年那麼大。宋宇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在一年時間裡將跌至1美元兌6.8元,較上周五低3.5%。

與此同時,全球各經濟體,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國將更加慘烈。一旦加息,石油等大宗商品將面臨嚴重的跳水,包括俄羅斯,巴西,南非金磚國家。像委內瑞拉這樣原本經濟「水深火熱」的國家就更加搖搖欲墜了。

如果美聯儲的陰謀得以實現,那麼,美國的再工業化,新能源產業,處於風雨飄搖的房地產和股市將得到新一輪的提振,藉以對付2008年次貸危機以後「虛假 的經濟復甦」。之所以說,美國前幾年的經濟復甦是虛假的,通過一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5月份Markit製造業PMI初值僅為50.5, 預期值51.0, 前值50.8,結合幾個月來看,處於下行通道明顯。

而中國過熱的房地產的泡沫風險如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也將與人民幣 匯率一樣,成為這場經濟戰的一大隱患。不過,5月30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講話非常及時,將有力於激發中國社會正式進入科技創新 的時代,並推動經濟從對金融地產向實體經濟邁進的大轉型。直接反映在市場上的是31日股市大漲,截至收盤,滬指大漲逾3%,收復2900點,兩市近百股漲 停。接下去,中國經濟是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答案正在揭曉。

一場由美聯儲加息狂想引發的經濟戰已經演變為國家及經濟體之間的一場實體經濟,新科技革命戰爭。

憂蝕錢做“蟹” 6成港人今年無意入市

冼健岷認為,低息環境下,定存並非財富增值的最佳方法。

今年環球經濟波動,打工仔人人自危,市民都想“留多個錢傍身”。理財公司最新的調查亦顯示, 今年港人的理財態度趨審慎,59.5%認為今年非入市好時機,當中有40.7%人擔心市況變差會蝕錢做“蟹”。調查又發現港人理財習慣過時,現金儲備平均 達4成,即使投資仍以股票為主,業界認為這樣難抵禦未來經濟變化,是時候諗結合儲蓄和投資的儲蓄理財產品。

香港文匯報報道,康宏理財服務行政總裁冼健岷昨於記者會表示,美國加息步伐緩慢,低息環境料仍會持續多一至兩年,定存並非財富增值的最佳方法,建議市民考慮結合儲蓄和投資兩種概念的儲蓄理財產品。

投資股票仍為最多人首選

康宏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港人理財態度調查,發現最多人首選股票為投資工具,佔32.7%;分別8.9%及7.2%選擇基金及保險理財計劃;而完全無首選投資工具亦高達27.4%,冼健岷指反映市況波動下,市民不知如何選擇投資工具。

今年港人的理財態度亦趨審慎,59.5%認為今年非入市好時機。當中,有40.7%解釋不入市是預料市況變差,不想蝕錢或變“蟹貨”;28.9%認為市況波動導致投資風險增加,反映港人對投資前景不樂觀;16.8%則表示一向無投資。

29%料今年投資組合蝕兩成

只有19.3%認為今年是增加投資的好時機,其中大部分稱今年“低水”,趁低吸納,佔67.5%;13.5%看好下半年的市況估值轉趨吸引。 若入市,傾向買股票作為投資工具達63.4%,反映“有賭未為輸”的心態,冼健岷指港人“預個市差,又義無反顧去投資股市”;買物業及基金則分別佔 16.1%和13.6%。

調查又指,29%港人料今年的投資組合會蝕,料平均蝕20%;23%相信會賺,平均可賺14%;10%對投資回報無期望;31%表示無投資。

港人現金佔資產配置4成

港人的資產配置中,現金儲備平均達4成,康宏認為比例偏高。冼健岷建議,應將3至6個月開支放在活期儲蓄,其餘資金可考慮作有效投資。

在薪金分配方面,60.6%主要用作日常開支或消費;25.3%作儲蓄;9.8%用作投資。在今年經濟環境的轉變下,17.5%受訪者會改變其薪金用途分佈,當中66.4%考慮增加儲蓄比例,反映港人理財態度保守。

調查於今年4月25日至5月13日期間進行,電話訪問1,003名年齡介乎18至65歲香港居民。

兩岸冷淡已成定局,民進黨須止步

據台灣媒體報道,海基會與海協會在“5·20”之後僅僅保持了傳真機和電話的線路暢通,大陸海協會對海基會的傳真均未回應,電話也只有人接起,無實際溝通。兩會交流顯然陷入停滯。

隨著民進黨上台,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也無兩岸同屬“一中”的表示,導致大陸與台灣的機制性交流無法繼續,兩岸關係冷淡已成定局。由於蔡英文和民進黨短期內接受“九二共識”幾無可能,台海關係的冷淡很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這是兩岸社會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大陸要求的現狀民進黨當局不肯接受,希望它至少能做到不從蔡英文所說的所謂“現狀”繼續後退,在“柔性台獨”方面變本加厲,逼近人們通過直覺就能感知的台海局勢紅線。

兩岸關係冷淡或許是台海以及整個地區都能勉強承受的,儘管這會讓兩岸和平統一來得更慢些,但歷史進程中的曲折就是這樣。島內一些人至今認為台灣可以擺脫大陸的影響獨自存在,或許他們再需要一段時間和一些挫折認識這種想法的不切實際。

蔡英文極力主張台灣經濟需克服對大陸的依賴,更多依靠美日,以及搞新南向政策,加入區域組織,從而徹底改變“依附大陸”的結構。那麼不妨讓未來幾年驗證一下,台灣經濟游離大陸去世界流浪,到底能把它吃得多白多胖。

歷史的輪盤早已轉了過來,連美國都注重與中國大陸經濟合作,蔡英文卻要台灣經濟獨樹一幟,朝區域經濟中心乃至全球經濟中心之一相反的方向奔跑,那麼我們就等著看民進黨的本事了。

然而有一樣民進黨當局必須搞清楚,經濟上“新南向”也好,朝東去也好,都沒關係,但政治和文化上的“去中國化”決不可以。

一旦民進黨被執政衝昏了頭腦,誤判他們搞“柔性台獨”大陸只會忍氣吞聲,從而大肆行動,則台海重回陳水扁時期的地動山搖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民進黨需要有一個基本判斷:大陸反“台獨”的決心十分堅定,包括強大軍力在內的大陸實力已經排除了外部勢力針對台海做決定性干預的可能性。“台獨”的戰略空間已不存在,民進黨如果把“術”當“略”來玩,大陸必將出招打擊之。

對大陸來說,我們打敗了陳水扁那一輪“台獨”的猖狂表現,給了“台獨”一次沉重教訓。現在面臨規範民進黨行為的新一輪鬥爭。這一輪鬥爭進行得 越平靜,越有可能給“台獨”造成內傷,徹底瓦解它對部分台灣民眾的影響力。兩岸的機制性交流已近停止,接下來還有很多交流可以降格,擠壓民進黨當局的國際 活動空間亦可作為備用手段。

兩岸面臨一段長時間的冷淡,它有可能升級為對抗。大陸需做好兩手準備,既致力於維護台海和平,也要對我們認定的“台獨”行為“露頭就打”,直 至動用《反分裂國家法》,確保民進黨執政不致對兩岸的深層聯繫造成大破壞。兩岸聯繫的疏遠不符合台灣民眾的根本利益,相信這一點最終會影響島內社會的人心 向背。

台海有危機美國會出手幫忙?美前官員:台灣太天真

蔡英文520就職后,外交方向與兩岸政策與馬英九時代相比有所變動,有輿論認為,蔡英文想聯合美日來對抗大陸。美國前駐聯合國大會副代表的奧布萊 恩(Robert C.O』Brien)30日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網路雜誌發文指出,許多台灣人都認為,台海若有危機,美國會出手援助,但從奧巴馬政府不重視以色列的態度來看,台灣的觀點有些天真。

 

 

國家利益網站截圖

據台灣「中央社」消息,曾任美國駐聯合國大會副代表的奧布萊恩(Robert C.O』Brien),30日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網路雜誌發表《台灣進入兩岸關係危險區》一文。

文章寫道,奧布萊恩曾於近期訪問台灣,他感覺在台期間所接觸到的人,從計程車司機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都認為,兩岸關係若有危機,美國會出手援助,但從奧巴馬政府不重視以色列的態度來看,台灣對當今美國的觀點看來有些天真。

奧布萊恩指出,台灣認為今天的美國還是二戰時期可以信賴的盟友,或是無懼北京的里根及布希父子。但奧巴馬的外交政策不同,他不希望見到戰爭,預料希拉里將追隨他的政策,共和黨的特朗普講的則是「美國優先」。

 

 

奧布萊恩(資料圖)

文章進一步指出,許多民主黨人以及共和黨的特朗普,如今都不支持美國的民主盟友在國家安全上搭順風車。

奧布萊恩在文中強調,美國當前的外交政策與過去不同,在此情勢下,他建議蔡英文應該將「國防經費」提升至GDP的3%,而不是一味的依賴美國會出手幫忙。奧布萊恩還聲稱,奧巴馬最後半年任期,對全球,特別是台灣,將是危險時刻。

美國不擔心中俄聯盟嗎?

種種跡象表明,很長時間以來,中俄兩國就徘徊在同盟的邊緣。最近又有消息稱,兩國首次舉行了聯合電腦模擬反導演習。稍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反導是軍事戰略領域的寶塔尖,舉行這一層面的演習,絕不是一般軍事夥伴關係能做到,即或是同盟國之間,能否進行這樣高等級的合作,也都在所難言,如果從這一點上看,中俄在有些方面事實上已經結盟,總體而言已經接近於戰略夥伴與軍事同盟之間的拐點。

種種事實說明,美國正在對中俄兩國進行嚴厲的打壓遏制。在西面,美國正組織北約各國強化對俄羅斯戰略威懾的力度,俄美兩國的軍艦和飛機屢次發生危險的對峙,軍事衝突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亞太地區,美國正以強有力的軍事行動干涉釣魚島和南海局勢,擺出不惜與中國一戰的姿態。中俄兩國都在承受美國越來越大的戰略壓力。難道美國就不擔心這樣的壓力與壓迫加劇中俄兩國在戰略上互相靠攏、最後越過拐點結成新的軍事戰略同盟嗎?

就理論邏輯而言,任何人都不敢對中俄同盟熟視無睹、漫不經心,因為中國俄羅斯都是世界級大國,一舉一動都影響世界大勢。如果這個兩個國家結成軍事同盟,整個世界的戰略形勢將俄頃巨變,戰略力量對比將出現全新的面貌。以美國戰略家們的見識與眼光,他們當然完全懂得,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對美國而言只有不利而不會有任何有益可取之處。

但現實情況是,美國並沒有因為這一“危險”而停止或者減弱對中俄兩國的軍事壓迫,更沒有改變針對中俄的戰略步伐,看起來似乎心裡有底、成竹在胸一般,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筆者以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似乎可以考慮。

一是“決心”問題

美國的戰略家們當然十分清楚,中俄同盟的首要前提是抗擊美國。如果中國俄羅斯他們都下定決心抗擊美國,要與美國搞一場戰略較量,則結盟就勢在必行。因為誰都知道,美國不僅本身實力強大,更重要的美國還是一個龐大力量體系的核心,能夠指揮調動全世界最主要的力量為其所用。同這樣的力量相抗衡,無論號稱是發展迅猛的中國還是繼承龐大蘇聯核遺產的俄羅斯,孤身一個都難以支撐,亟須外部強大的支援力量。而中俄兩國簡直就是“天造一對、地設一雙”般的般配耦合,只要兩國都有抗擊美國的決心和意志,那麼在美國的強力“撮合”下,完全可一拍即合。

但問題在於,目前中俄兩國恰恰缺少這樣的決心。就俄羅斯而言,可能是出於民族性格及歷史原因,對抗美國的意志與勇氣還表現得比較明顯一些,但也並不打算同美國全面對抗,有所爭是為了所有不爭,在很多問題並在很大程度上還在謀求同美國的“和解”、“合作”;對中國而言,則根本就沒有這個決心,非但沒有,中國的戰略決心恰恰與此相反,中國所謀求的是與美國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衝突,並把這一戰略視為和平崛起的根本大計。

所以,儘管目前中俄兩國都同美國爭鬥不已,但兩國基本上還是各自為戰,各打各的算盤。俄羅斯戰略語義中“聯中”也好,中國戰略語義中的“聯俄”也罷,最高層面的戰略意涵也僅僅限於“背靠背”,據此騰出一些資源與精力而已。至於聯盟或者同盟之間的那種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互相支援的固有內涵,在中俄所謂“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根本找不到。俄羅斯可能還很想同美國斗上一斗,表現出“聯中”一定的急迫性、主動性,而中國之“聯俄”,則表現出十足的機會性,除了經濟上的需要之外,在戰略層面就白了就是搞打牌遊戲,需要的時候把中俄關係這張牌拿出來秀一秀,樹一個戰略上的“稻草人”。

美國的戰略決策者與其戰略智囊團們當然能看透中俄兩國的這個把戲。他們完全洞悉中俄兩國的戰略決心,也完全看透了中俄之間這場戰略遊戲的謎底,所以目前美國針對中俄兩國的一切軍事戰略行動都是“有把握”的行動,不會翻車,更不會把當前的全球戰略局面搞砸,出現大的顛覆性變化,使之朝著對美國不利的方向發展。

二是“關係”問題

就傳統的戰略邏輯而言,中俄之間沒有任何結構性的矛盾,彼此連分歧都很鮮見。一些人炒作歷史上沙俄侵占中國多少領土,中俄在中亞蒙古的爭奪等,這都不過是些沒有說服力的挑撥。歷史問題已經過去了,需要汲取教訓而不是徒勞無功、惹是生非地翻舊賬;中亞現在面臨西方的爭奪,中俄之間非但沒有競爭,恐怕還需聯手才能抵抗。至於什麼中國人口大量進入俄羅斯遠東竊據那裡的土地,更是拙劣的污衊,已為事實所擊破。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向中國輸送了大量的先進的軍事裝備和軍事高科技,沒有這些東西,中國武裝力量很難迅速縮短與美國及西方的距離,這一點有目共睹,而中國則向俄羅斯伸出了經濟援手,這幾年力度在加大,雙方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所以,就客觀條件而言,中俄同盟應該萬事俱備、水到渠成了。

但是,儘管這樣,在相當一些中國人看來,中俄聯繫仍然無法同中美聯繫相比擬,他們認定二者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和一個層面上的。耳熟能詳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避開誰”的中美關係在中俄關係中難覓踪影;膾炙人口的“夫妻關係”更不是中俄關係中所具有的特質;至於聲聞遐邇的“救美國就是救中國”更讓中俄關係難忘項背. 這一切都強有力地說明,當代中國的資本主義體係與西方資本主義體系已經空前交集,中國整體上同美國同西方“一體化”與“融入”努力始終還在加強而不是在減弱。

在這樣客觀的基礎之上,不管中俄聯繫怎樣密切,不管俄羅斯向中國出售多麼先進的武器裝備與軍事技術,都改變不了中國主流“學者”、“精英”們的感情取向,他們對美國對西方滿懷仰慕與眷戀,對俄羅斯有揮之不去鄙夷、輕蔑;不管美國如何狠狠地打擊羞辱中國,阻止中國的統一與崛起,都改變不了中國主流社會的基本結構,親西方的知識精英還將繼續居絕對多數。這就意味著,沒有中國社會一場比較大的戰略轉型,沒有中國社會一次比較深刻的戰略覺醒,以目前的基礎條件,中俄戰略同盟說到底都是一個空中樓閣,即或勉力為之,也只能成為沙灘上的建築。

這種情形譬如中國歷史上的蔣介石時期。在蔣氏執掌中國的二、三十年間,中俄多次結盟,先後有北伐、抗戰前期、抗戰後期三次,但每一次都不免於一場露水夫妻,究其原因,蔣介石集團說到底還是服膺於英美資本主義世界的,對蘇俄只能利用,只能當工具。今天恐怕也是這樣。戰略同盟固然需要重大利益的耦合,但更需要強大的感情紐帶,這一點,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

所以,迄今為止美國對於中美關係依然信心很足,在戰略層面,美國總體上依然對中美關係的良好發展勢頭表示滿意,其緣由概在於此。

三是“聯繫”問題

所謂“聯繫”,筆者在這裡使用這個詞彙是想表明,國家民族之間,在正式與正規的國家關係之外,還有大量的民間關係,這裡的“聯繫”主要是指這一內涵,因為實在找不到恰當的詞彙,只好以此代替。

眾所周知,如果中俄結盟,一個明顯的代價是,中美以及中國與西方各國的“聯繫”必將因之而大損,中國人出入西方世界,投資也好,移民也好,種種事務都要因此陷入相當程度的困境,這必將極大地損害中國上層社會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們本能地要反對這種選擇,他們寧可讓中國整體上忍辱負重,也不想讓他們自己受損受困;寧可讓中國臣服於西方,也不能讓自己通向西方之路受阻中斷。所以,在這些人看來,中俄結盟有百弊而無一利,他們絕不相信美國會拿中國怎麼樣,或者退一萬步說,即使拿了中國怎麼樣,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說不定還更方便於他們同美國同西方的“聯繫”。

因此,中俄結盟在中國面臨強大的阻力,這是客觀事實。加上許多人為的不言自明的因素,所以,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儘管有中俄結盟的呼聲,但反對中俄結盟的呼聲更高、更強烈,並由此在中國形成強大的中俄聯盟的狙擊力量。對於這支力量的存在,美國不會無動於衷。正確運用並發展這支力量,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也因此給美國駕馭中國的戰略走向提供了一個強有的槓桿和堅實的支點。

同樣,在俄羅斯也是這樣,俄羅斯也有美國可資支配利用的強大的親西方勢力,這部分勢力依然認為俄羅斯的根本戰略出路是面向西方、融入西方,而不是什麼轉向東方與中國“泡”在一起,他們認為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俄羅斯越來越遠離西方文明世界,同人類文明的中心漸行漸遠。這種傾向,幾年前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理的時候還曾表現得十分明顯。儘管目前這部分勢力有所沉寂,但他們在俄羅斯社會存在以及由此對中俄聯盟所形成阻力,同樣不可低估,這也增加了俄羅斯的戰略不確定性。

筆者以為,美國各種各樣的戰略智庫對上述情況洞若觀火,監測掌握上述情況並加以把握,是美國掌握評估中俄同盟重要內容。

筆者以為,美國的對華政策從來不是盲目的和非理性的,表面上政黨紛爭的喧囂不過是一種障眼法,實際上,美國的對華戰略始終保持高度的連續性和一致性,這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得極其明顯。對俄羅斯的戰略也是這樣。美國任何一項國家戰略,都是經過嚴密論證與全面評估的,這是一條重要的戰略經驗。正是建立在對上述三個方面把握評判的基礎上,所以,美國對中俄現在都比較地能放開手腳。美國對俄羅斯還有所顧忌,顧忌的是俄羅斯的核力量,並不顧忌俄羅斯會得到來自中國的支持;美國對中國幾乎沒有顧忌,更不顧忌中國將尋求俄羅斯的支援;俄羅斯對美國敢作敢為,所憑藉的是自身的軍事力量,其中特別是戰略核力量;而中國對美國則畏首畏尾,經濟上不敢分裂,軍事不敢破裂,戰略上更是不敢決裂,所以只能本著“鬥而不破”的宗旨,適可而止,經常是做做樣子擺擺姿態而已。

所以,人們看到,一方面中美之間最近一個時期不時地擺開軍事陣勢,大話連篇、狂言四起,一方面還在深化互信、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嘴上對罵,中間握手,腳下互踹,表現得相當滑稽可笑。

筆者以為,美國在遂行自己重大軍事戰略行動的時候從來都不莽撞行事,所謂戰略失誤或者戰略誤判之類,其實是很少的,否則美國早就完蛋了。針對中國也是這樣,徘徊在同盟邊緣的中俄聯盟對美國相當要害,美國在遂行自己的戰略行動中還要精準地拿捏這個度,不會對此不計厲害、不管後果地莽撞行事。

所以,人們看到,一方面,美國緊鑼密鼓地打壓削弱俄羅斯,一方面還信誓旦旦地聲稱美國不尋求與俄羅斯對抗;一方面,美國正全力實施圍剿中國的“重返亞太”戰略,一方面美國還要指天發誓說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歡迎中國和平崛起云云。在具體行動上,美國還要與中俄搞各種綏靖工程,如俄美在敘利亞問題上達成協議,中美繼續進行高層次的戰略與經濟對話,邀請中國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強化“合作共贏”,強調“共同利益大於分歧”等。中美俄外長彼此之間交往之密集,會面會晤之多,甚至比偷情男女還來的更加勤快頻繁。緊緊拉住中國與俄羅斯,這是美國很高明也很精明的另外一手。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回到本文的起點,回答美國是否擔心中俄聯盟的問題了:擔心,但有把握能夠避免——這就是最後的結論。如果有誰以為美國對中俄同盟這一重大戰略命題熟視無睹、不以為然或者無能無力,都大錯而特錯。

中俄關係正走出不對稱依賴困境?

近期,中俄雙方高層互動頻繁,顯示出中俄雙邊關係的持續鞏固與深化。本月24 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出席上合組織外長會議期間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談。隨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將於本月30日至6月7日赴俄羅斯舉行中俄能源合作 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並出席第二屆中俄中小企業實業論壇,訪問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最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於6月份訪華。這一系列的高層互訪將會 為中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注入新的動力,並將適度平衡中俄關係中的不對稱相互依賴困境,最終推動中俄關係的全面發展。

在中俄關係中,不對稱相互依賴是橫亘在兩國關係平穩向前發展中的最大障礙。不對稱相互依賴的核心在於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比中國對俄羅斯的 依賴程度深。這種不對稱相互依賴的特征將給俄羅斯對華政策帶來負面影響,削弱中俄戰略互信的構建,並最終制約中俄關係的發展速度以及深度。

不對稱相互依賴主要表現在俄羅斯對中國經濟的嚴重依賴。這其中尤以俄羅斯對中國能源進口的嚴重依賴為甚。一直以來,中國和歐洲國家是俄羅斯出 口能源的重要合作夥伴。但是自烏克蘭危機之後,俄羅斯與美歐關係惡化。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出口顯著減少,這使得中國在俄羅斯能源出口中的地位凸顯。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在其最新的3月度報告顯示,中國在2015年底已經超過德國,成為對俄羅斯石油的最大進口國。因而俄羅斯對中國能 源需求的依賴性更加加深。換言之,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俄羅斯能源出口貿易的興衰。更為重要地是,由於能源是俄羅斯的支柱產業,其能源出口 貿易的興衰也將決定其經濟形勢的好壞。因此,中國對俄羅斯能源進口的需求對俄羅斯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需要在其他問題領域提升中國對俄羅斯的依賴性,從而從整體上扭轉俄羅斯在中俄關係中的失衡窘境。在這一方面,中國目前面 臨的海洋領土爭端以及由此催生的軍事現代化的強烈需求是俄羅斯極為重視的領域,也是俄羅斯極力提升中國對俄依賴的重點領域。俄中近年來也加強了在這些領域 的合作,並取得積極成效。

在南海問題上,俄公開表示支持中國的立場。早前,在俄羅斯-東盟峰會召開之前,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克利莫夫認為,俄羅斯可 以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就南海領土爭端及行為準則制定方面的中間人。在峰會結束後的聲明中,各方呼籲盡快通過“南海問題行為準則”。近日,在上合組織外長會 議上,俄外長拉夫羅夫重申,俄方反對南海問題國際化,支持當事國根據業已達成的雙邊和多邊協議,通過對話談判解決爭議。而在普京6月份的訪華行程中,俄副 外長莫爾古洛夫稱雙方首先會簽訂政治領域的協議。支持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將是協議的內容之一。此外,為應對美日借助海洋領土爭端問題大搞軍事威懾的境 況,中俄也相繼在相關海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回應美日的軍事威懾。

由領土爭端所催生出的軍事力量建設問題也是目前中國急切關注的重點議題。中國目前迫切需要借助俄羅斯的軍事科技優勢來提升自身軍事裝備水平,尤其是在美國 及歐洲並未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困境下。事實上,自海洋領土爭端問題凸顯以來,中俄在軍事科技領域的合作已經呈現出深化趨勢。對於俄羅斯而言,其需要通過加 強與中國的軍事科技合作來獲取至關重要的資金收入來維持其軍工企業的運轉。同時,俄也可以借此加強雙方戰略互信的構建,提升俄應對美歐的戰略砝碼。

總體而言,在能源合作領域,儘管俄對中國的依賴嚴重,但雙方正通過合作協議的簽署來確保能源合作的穩定有序進行。在海洋領土爭端問題上,中國 需要俄的外交支持。而俄也不可能拒絕,畢竟俄也需要中國的支持來應對美歐。在軍事科技合作領域,中國需要俄的軍工科技提升軍力,而俄也需要中國的訂單來維 持其軍工企業的運轉。在相互需求漸趨平衡的情況下,中俄正在走出不對稱相互依賴的困境,這對於中俄關係的發展大有裨益。

美挑釁中國是玩火 暗示美軍毫無底氣

中國希望控制分歧、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的誠意不止針對菲律賓新政府,而是針對所有聲索方。《曼 穀郵報》5月31日報道稱,泰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巴威同意舉行中國—東盟聯合演習。巴威周一表示,如果地區所有國家達成一致,那麼泰國願意參加中國與所有 東盟國家舉行的聯合演習。他表示,東南亞國家計劃討論這項聯合演習,但會晤時間還沒定。報道稱,去年中方曾提議與東盟所有國家舉行聯合軍演,這也是中國解 決南海長期糾紛的努力之一。上周在老撾首都萬象會晤東盟10國防長時,中國防長常萬全再次提出舉行聯合軍演。

域內國家大多希望南海平靜,但美國等域外勢力的強勢介入卻讓這個願望很難實現。在美方一些官員的鼓噪下,西方媒體已經把目光投向將於3日至5 日在新加坡召開的香格裡拉對話會。法新社報道稱,美國防長卡特周二動身前往新加坡出席安全論壇,北京“在南海的軍事擴張”將再次成為香格裡拉會議的焦點。 卡特成為奧巴馬任內第四位防長以來一直對中國在南海擴島表態強硬,去年的香格裡拉會議上就曾批評中方的活動。上周五,卡特稱中國正在築起“自我孤立的長 城”,受到中方批駁。與卡特一同赴新加坡的還包括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德森及太平洋司令哈裡斯。

日本《每日新聞》稱,日本防衛大臣中穀元將到新加坡參加香格裡拉對話,屆時將會發表演講強調“航行自由”,從而牽制中國在南海“推進軍事化”的行動。

《環球時報》報道,中國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參加了2015年的香格裡拉對話會。他說,有些國家會針對中國老生常談,炒冷飯,無理 指責中國以大欺小,島礁建設改變現狀,對中國進行片面指責等。“今年一個新情況是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即將公布結果,個別國家可能會炒作這個問 題,圍繞這個問題對中國進行攻擊。”張軍社表示,香會應該是各國防務部門促進對話交流、增進信任的一個平台,不應成為個別國家渲染炒作南海問題的平台。

“美國現在越來越把南海問題當作提款機。”許利平對記者說,通過不斷炒熱南海問題,美國政治上可以增加在亞太的影響力,軍事上可以幫美國軍工 集團兜售武器,經濟上可從東南亞國家獲得一些好處,比如讓東南亞國家更加開放,加入TPP等。所以美國是一套“組合拳”,把南海問題作為遏制中國的一個抓 手。許利平表示,南海問題對於美國來說,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更多的是政治挑釁,而不是軍事威脅;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靠近大國,風險很高,在大國之 間玩平衡,玩不好就會引火燒身”。

對此,東南亞一些戰略人士非常清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稱,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周一在東京出席會議時表示:“大國之間競爭在所難免,但任何國家都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航行自由行動:美國是在行使權利還是顯示力量?”新加坡《海峽時報》29日以此為題刊登的一封寫給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裡斯,並抄送給美 防長卡特的公開信寫道,嚴肅地說,美國連續挑釁中國是在玩火。如果局面失控,地區各方都將遭到連帶損失。美國根本拿不出哪怕一個實例證明中國拒絕任何人的 航行自由,或者找到中方威脅航行自由的任何表態。當然,華盛頓會故意回避這些——為什麼要讓事實破壞自己的借口呢?公開信說:“你會說,中方肯定會將建成 的機場跑道等設施軍事化並投放軍力,從而威脅區域所有國家。不過說這話的海軍高官自己的國家在全球60多個國家擁有約800處基地或軍事設施,有的直接位 於中國家門口,這話能有多少底氣呢?”

鷹派不是美國政治主流 欲綁架美對華政策

近日,《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了一篇題為“美鷹派司令呼籲對華再強硬點”的文章,稱“美國官員表示,生於日本、說話刻薄的哈里斯已在私底下(偶爾公開地)發起一個運動,希望促使白宮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與此同時,美國防長卡特也不斷發出對華強硬的聲音,甚至說將長期對抗中國,就像美蘇在長達50年時間裡的冷戰那樣。在中美兩國在南海等問題上的博弈日益頻繁、複雜的情況下,作為國防部長的卡特和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哈里斯表現出這種姿態,引起了各方對美國對外政策和中美關係走向的關注。很多人都在思考,卡特、哈里斯所代表的美國鷹派,到底在美國有多大的影響?

美國“鷹派”為何能藉機崛起?

對於美國的“鷹派”與“鴿派”,或強硬派與務實派,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一是,每個人都是變化的,在不同時期、不同職位上的立場可能發生變化;二是,每個人的立場,都是在與其他人比較的過程中得到定位與認識的。用這種兩分法,我們可以在幾乎所有國家中發現這種“鷹派”與“鴿派”之間的分野。因此,在美國有“鷹派”的聲音,是政治生態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

奧巴馬總統上台以後,致力糾正其前任的“錯誤”。一方面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完成抽身;另一方面,削減軍事費用的開支,被美國國內甚至外界認為“全面戰略收縮”。 “鷹派”在美國的勢力和影響也因此受到打壓。 2015年以來,美國輿論要求調整對華政策呼聲上升,“鷹派”的聲音開始贏得更多的輿論關注。在學術界,一些美國的“中國通”,包括蘭普頓、鮑大可等人,開始反思美國對華政策。杰弗裡·貝德等也建議要為美國對華政策尋找第三條道路,要超越傳統“遏制與合作”二分法。

在此背景下,一些美國“鷹派”人物更是藉機崛起,強勢發聲。美國國防部的“中國通”白邦瑞在其去年出版的著作《百年馬拉松》一書中稱,中國對美國實施“戰略欺騙計劃”,要取代美國的全球政治和經濟領導地位。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在相關報告中,也呼籲美國要積極限制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擴張。軍隊是美國的傳統“鷹巢”。國防部長卡特、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等人,更是輪番上陣,不斷製造輿論,試圖將美國對華政策逼上自己的“鷹派”軌道,以輿論來綁架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

軍方與政府長期關係微妙

這些聲音的上升,雖然看似來勢洶洶,但其實並不代表美國政治的主流。從短期來看,這是由選舉綜合症所致。美國政治有一個傳統,總統的權威會隨著任期結束的臨近而不斷下降。尤其是任期的最後兩年,被稱為“跛鴨總統”時期,各種不同聲音和挑戰也隨之泛起。美國軍方與文官政府長期關係微妙,更是趁機跳出來,想從白宮和國務院手中搶奪對外事務的決定權,吸引下屆領導人的注意力,也為個人的前途做一個短線投資。

從長期來看,這是美國相對衰落導致“鷹派”的恐懼所致,而這一趨勢對“鷹派”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並不利。 2012年,東亞地區GDP合計約16.1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5.7萬億美元,歷史上第一次與美國和歐盟的經濟規模相當。這是現代歷史上美國從來沒有面對過的局面。美國失去了相對於東亞的絕對經濟優勢地位,不再能單邊決定東亞事務。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對華政策共識消失,不同派別之間的角力上升。正如美國歷史學家阿瑟施萊辛格所言,“美國需要一個敵國,來給外交政策帶來焦點和連續性”。中國就很“榮幸”地成為美國對外政策討論的一個焦點。

縮小版的美國“鷹派”

當前美國的“鷹派”,與小布什時期的“鷹派”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國際格局不同。小布什時期,“鷹派”認為美國是“自由、和平與正義之極”。而現在,就連美國“鷹派”也已在事實上接受了多極格局的現實。

其次,戰略手段不同。以前的美國“鷹派”以霸權戰略為特徵,盟國和對手都是其管理對象。而當前的美國“鷹派”,轉而利用盟國與他國矛盾,以域外平衡者的身份維持領導地位。

第三,戰略目標不同。過去的美國“鷹派”,謀取全方位的絕對優勢。而當前的美國“鷹派”,則準備局部相對優勢,已經是縮小版的“鷹派”了。

更重要的是,美國“鷹派”往往沒有抓住中美關係的要點。美國“鷹派”人物過於關注安全議題,而忽視中美兩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過於關注地區主導性的爭奪,而無視兩國在其他國際議題和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及其潛能。事實上,最能體現中美關係現狀的不是軍事安全關係,而且經濟貿易關係。在經貿領域,中美兩國是分歧與共識、競爭與合作並存,更充分地體現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與多樣性,遠非簡單直接的軍事安全關係所能相提並論。

目前,美國“鷹派”雖然聲音很大,但和者甚寡,更不是美國政治的主流,只是體現了部分人的焦慮而已,在本質上是美國政治週期性的表現。在此次大選過程中,中國議題雖然較為熱門,但並不是首要議題,美國有很多比所謂的“中國威脅”更迫切的問題需要處理。正如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曾說過的,美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無所不能的國家。不管“鷹派”如何積極活動,都超越不了這個基本事實。

美軍也開始“山寨”中國, 中美航母殺手誰更高

資料圖: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攻擊美航母想象圖。

最近幾年,美國媒體頻頻炒作中國的“航母殺手”,而美國《國家利益》網站5月30日則刊登了美軍學者研究美國“航母殺手”的文章。文章認為,潛艇、航空兵和反艦導彈是對付中國艦艇的三大利器,而中美海軍如果發生衝突,勝負取決於衝突發生的地點。

美國有三大反航母手段

報道稱,美國軍方沒有與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家族對應的武器,似乎也沒有這樣的打算。受到中導條約限制,美國不能發展類似DF-21D或者 DF-26這樣的中程彈道導彈。即便華盛頓退出條約,那也需要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用於設計、測試和裝備反艦彈道導彈。不過,美國海軍在海上戰爭中并非沒有 選擇。“海軍從其後冷戰假期覺醒後,反艦武器在數量、射程和致命程度上都在增加”。文章稱,潛艇將在美國的海上戰略中扮演航母殺手的角色。例如“弗吉尼 亞”級或“洛杉磯”級這樣的攻擊型核潛艇能够在公海上突襲水面艦艇,或能够偷偷進入對手實施拒止的區域,在中國的沿岸前哨攻擊中國艦艇,包括航母。

第二殺手是艦載航空兵聯隊。文章稱,目前,解放軍海軍只擁有一艘航母,未來解放軍將在航母運用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文章假設中美在公海衝突發生 在2020年。和今天相似,那時的航母艦載機聯隊仍將是美國海軍的主要艦艇殺手。美航母能够攜帶大約85架戰術飛機。據估計,中國航母最多裝載50架固定 翼飛機和直升機。未來解放軍海軍的航母將與遼寧艦類似,使用滑躍起飛方式。這種方式限制了戰機攜帶燃油和武器的重量。美國的航母則使用蒸汽彈射或電磁彈射 方式彈射攜帶更多彈藥和燃油的戰機。

第三大利器是反艦導彈。文章稱,到2020年,期望中的反艦武器將成熟,并出現在美國武器庫中。目前美國海軍的主要反艦武器是老式的“魚叉” 反艦巡航導彈,這是一種上世紀70年代的武器,射程超過60英裡。不過,與解放軍海軍的最新型反艦導彈比起來遜色不少,其“鷹擊-18”導彈射程達到 290英裡。美國正在彌補這個缺點。五角大樓戰略能力辦公室最近有意讓“標准-6”導彈執行反艦任務,使水面艦艇的打擊射程翻番甚至擴大為原來的三倍。去 年,美海軍測試了“戰斧”巡航導彈的反艦型號,可達到“非常非常遠的射程”。而一種新型隱身遠程反艦導彈也正在研發當中。

勝負取決於戰場在哪裡

文章作者認為,能否打敗中國航母編隊,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遭遇戰發生的地點。一種情況是在遠離中國要塞火力支援的地方,雙方航母編隊進行對抗。另一種情況是在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或部署在離岸島嶼的支援武器射程內戰鬥,兩種情況的結果完全不同。

作者也指出,第一個腳本過於理想化。中國似乎沒什麼理由會在太平洋中央與美國人打仗,解放軍海軍也不會冒險超出岸基火力支援範圍去作戰。最有 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任何艦隊行動都將在解放軍反介入武器的射程內發生。作者認為,衝突很可能在近海海域和天空發生,當美軍靠近亞洲大陸時,他們必須穿越島鏈 上的防禦灌木叢。“核動力航母是一艘巨艦,但卻是一個小機場,它將面對對手大量機場和導彈平台。”總的來說,反介入武器將使美國指揮官面臨惡劣的作戰環 境。

中美“航母殺手”誰更高

《環球時報》報道,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對記者表示,美海軍長期獨霸天下,包括反航母在內的反水面艦作戰并非其重點發展的能力,所 以迄今為止其反艦導彈的射程、戰鬥部都很小,很難擔任反航母大任。美國海軍反航母作戰仍然依靠硬實力,也就是依靠潛艇的先進靜音性能突破對方的反潛網,依 靠戰鬥機先進的性能和更多的數量掌握制空權,然後用大威力航空炸彈實施攻擊。其指導思想和二戰時期并沒有本質區別。這種反航母手段是美國科技水平、制造業 水平和裝備體系水平總體上領先的結果。

相比之下,中方的反航母手段更具創新性,是一種非對稱思路。另外,中國航母殺手理論上可以裝備在潛艇上,以提高打擊範圍。該專家指出,中國的 航母是用來維護海洋權益的,而非在公海上與美國航母編隊對決的,更沒有對美國本土造成威脅,這篇文章大談如何反制中國航母,并推演兩國航母編隊如何作戰完 全是制造噱頭,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