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天翻地覆 美元大跌黃金飆升

昨日公布的非農數據意外慘淡,3.8萬的新增就業人數讓人難以置信,這是近6年以來的最差水平。

就算加上因Verizon罷工事件帶來的3.7萬人就業,5月的非農數據也令人相當失望,遠低於16萬的共識預期,更別提20萬的就業「健康」增長標準線。

數據一發布隨即引發了市場劇烈震蕩,當時的市場走勢點擊此處查看。或許是因為悲觀情緒濃厚,經過一夜發酵,市場走勢並未像此前那樣出現大幅反轉。

截止北京時間6月4日早上9:50,美元跌幅達到1.74%,跌破94關口報93.90。按照彭博編製的美元指數來看,上個月美元曾大漲3.7%,抹去今年全部跌幅,因耶倫以及FOMC的鴿派聲音令夏天加息概率驟然提升。

 

但經過昨日一役,期貨市場顯示6月加息概率從20%跌到4%,美元一夜回到解放前,歐元兌美元大漲1.9%,至1.1366,更誇張的是日元,日元兌美元從108.87一路過關斬將,目前升值到106.53,漲幅超過2%。

這對歐央行行長德拉吉以及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作為出口大國,日本一直希望疲軟的匯率能夠提振本國出口,進而推動經濟。但在1月 29日宣布進入負利率時代后,日元不跌反漲令「黑田神話終結」的聲音不絕於耳,儘管日本決策者試圖干預外匯市場,但美國認為外匯市場仍處於有序狀態,這令 日本出手打壓日元的希望破滅。

除此以外,黃金和白銀也出現巨幅震蕩,COMEX 8月黃金期貨昨日收漲30.30美元,漲幅為2.5%,報每盎司1242.90美元,創3月17日以來最大單日漲幅。期金本周累計上漲2.15%,結束此前連跌四周的頹勢。

COMEX 7月白銀期貨收漲34美分,漲幅2.1%,報16.365美元/盎司,創最近六周最大單日漲幅,本周累漲約0.6%。

蔡英文為啥敢那麼“硬”?

蔡英文上台後了不少去中國化的事情,更乾了不少討好美日的事情,可謂連基本的底線都沒有了。據報導,5月29日上午,蔡英文搭乘“空軍一號”專機,視察空軍花蓮基地401聯隊和佳山基地。在兩岸正在你來我往較勁的時候,在國軍高官說要“戰至最後一個人”時,蔡視察軍隊意味深長。

在視察中,蔡英文還首次對現場官兵發表談話,稱“從今以後,國軍的榮辱就是我的榮辱,我願意與大家一起全力以赴。”這是拉攏人心之語,本也沒什麼,但她在談話結尾竟然引用了抗日名將高志航的話“身為中華民國的空軍,我們怎麼可以讓別人在自己的領空上耀武揚威”真是把人噁心到了。高志航是抗日戰死的,是為了將飛機飛上天與日本侵略軍戰鬥被日本炸彈炸死在飛機上英勇犧牲的,蔡英文上台之後就賣國媚日竟然好意思引用這句話,也是讓人無語,不得不說台灣政客的臉皮真是太厚了。

當然,可能大家更感興趣的是,蔡英文5.20就職,不過十來天,怎麼就敢這麼“硬”?竟然如此牽著不走打著倒退?在佔豪看來,蔡的這些行為主要是基於三點:

一、她算準了只要她不急獨,大陸就不會戰。

首先,蔡是非常清楚,只要她不喊出台灣獨立,大陸中央政府現在是不想武力收台的。所以,她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打擦邊球,不斷地搞一些去中國化的動作。正是有了這一認識,她才敢這麼猖狂。

二、她試圖以惡化兩岸矛盾換取美日的好處。

蔡英文上台後惡化兩岸關係是既定的,否則就不會對大陸的勸告置若罔聞甚至變本加厲。她這麼做,實際上就是要用對大陸的態度換取美日的支持。譬如,蔡英文上台後就如佔豪之前預估的那樣,開始尋求積極參與TPP的第二輪談判,試圖加入遏制中國的TPP。再譬如,兩岸關係惡化,蔡政府就有了向美國購買更多武器裝備的理由。諸如此類的好處,在蔡看來還有很多。

三、有美日撐腰,通過對抗大陸以顯示自己的立場。

蔡對抗大陸,實際上也是向美日納個投名狀,意思是未來台灣也可以在遏制中國大陸方面出功出力。如果沒有美國的撐腰,蔡不會這麼囂張。

對大陸來說,對蔡恐怕沒什麼幻想可抱,只能是用手段,通過手段來收緊索套,讓其難以取得政績,讓其快速失去民心,讓其誰活動空間,特別是斷掉台獨份子和支持台獨的企業與大陸的任何經濟聯繫。只有這樣,才能讓其感到切膚之痛,才可能會對遏制蔡的氣焰上有些許幫助。

“港獨” 與 “港漂”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嶺南大學高級講師邱逸昨日以“幻想與現實——香港的今天和明天”為主題展開講座,將香港當今局面從歷代移民及家國情懷、港英政府 的統治、傳媒的操弄、大陸改革開放中的負資產以及中央政府對港政策五方面進行解讀。他表示,十年前認為隨著中國大陸國力上升,難民思維會逐漸消解,建制派 力量會自然而然增加的假設,今天看來不正確;今日大聲叫出“港獨”的是回歸一代,傳媒和教育要負主要責任。

邱逸原籍潮州,70年代末來港,90年代中後期在香港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曾在中學任教,關心中學歷史教育,近年來研究興趣轉向香港史。他將自 己的思想梳理為四個時期:西方價值崇拜時期(1984—1994)、西方價值懷疑時期(1994-1997)、西方價值反思時期(1997-2004)、 中國道路支持時期(2004-至今)。

邱逸表示,內地對香港有的是“幻想”,香港面對的是“現實”,擁有的是“今天”,“明天”不知怎樣。今年年初的新界東補選中,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作為內地出生的新移民,卻主張激進,反對“新移民”、鼓吹本土,反映的是香港現狀中最諷刺和糾結的部分。

他指出,香港近代的發展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解除“遷界禁海”開始,以後歷代遷移以福建、廣東、客家人為主體,上世紀50年代及其後部分江浙人及國民黨部屬的到來,並未改變這一人口結構,直到被回歸之後來自內地的“升學潮”打破。

自香港開放內地學生升學以來,20年中有近40萬在內地接受中等教育的年輕人來港工作生活,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組織。中評社記者問及“升學潮” 對香港未來社會有何種影響?邱逸認為,這部分人基本都會成為社會的中上層,已經逐漸影響到了香港的社會結構,如中環普通話和英語夾雜、大學裡的普通話盛 行、院長、副院長很多來自大陸,他們與香港下層幾乎毫無瓜葛,今日香港大學裡爆出“港獨”思潮,一定程度也是對來自內地的“升學潮”之回應。不過,由於時 間尚短,穩定下來的人數也還有限,因此主流媒體仍然在掌握在傳統的“政治難民”思維中。

邱逸認為,香港的很多問題源於“傳媒炒作”,如《蘋果日報》常用頭版進行政治動員,這在世界“絕無僅有”,而其紙質銷量雖然一路下降,可網上點擊卻一路攀升,幾乎6個港人中就有一人參與到這種“荒謬”之中。

他抨擊香港中學教育,如某知名中學辯論賽上,學生竟然會說“1982年中共無恥走數中英《南京條約》”,於史詩完全不符,立場更荒腔走板,現場除他之外卻“無一人反駁”;再如中學的牆報上,推薦的關於中國大陸的書籍,“無一本是正面的,全是批判”。

他也梳理1841年以後港人的心態轉變,從漢人、中國人、儒家意識,逐漸多出“香港意識、香港優越論”,對殖民者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其中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香港與內地人員不再自由往來,對港人中國意識的淡化有致命影響。

邱逸還提到曾經中央政府對香港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表示作為香港人,聽了這一政策,“心理會不太舒服”,然而回歸以後,中央政府成 了主人,希望香港好,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反而是美國,因此有不少人明白了“佔領運動”的實質。另一方面,這也說明,香港長期以來,都是“工具 性”作用的宿命。

他最後分享了一組調查數據。在對約100名40歲上下人士的調查中,60%表示對內地“無感”,“有感”的40%之中,15%對內地持反感態度,10%認為尚可,持較為積極態度的僅有15%。

美國政治專家:美國人不滿現狀 特朗普走紅

特朗普“走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美國 DDP 全球咨詢公司總裁、美國政治專家馬特•德克認為,美國人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經濟問題的重視, 讓他們更傾向於將手中的票投給持觀點激進、獨特的特朗普。隨著科技的發展,美國的政治生態也出現了比較顯著且會影響深遠的變化。

馬特•德克日前應邀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就“特朗普現象”發表演講,他指出,特朗普已經變成了一種“現象”,美國的選民痛恨華盛頓,所以當有一個一點都不帶“華盛頓風格”的人出現的時候,人們就會很喜歡他。

馬特•德克指出,首先,只有25%到26%的美國人認為他們的生活狀況在奧巴馬上台的這幾年中得到了改善。2008年至今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間,美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但是現在,只有25%的人認為他們過得比經濟危機時期的好一些。

其次,69%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這一觀點會影響他們的投票行為。2008年,43%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從這 個數字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奧巴馬能夠贏得選舉。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奧巴馬不是一個傑出的候選人,也能夠獲勝。而現在,69%的人認為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 上。
馬特•德克表示,人們持有這一觀點的原因和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係。馬特•德克說,大部分美國人認為他們的孩子的生活狀況會比他們更好。2008年,大部分美國人認為未來世界經濟的領導者還會是美國。但是到了2011年,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變成了中國。

“如果問人們在選舉中最關注什麼問題,經濟可能是首要答案。大部分美國人都認為美國的經濟是在衰退當中,如果人們的感覺是這樣的,就會對他們的投票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問他們誰能夠改善美國的經濟狀況,他們會在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間選擇前者。” 馬特•德克說。

馬特•德克指出,在這次大選中,美國的政治生態出現了比較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會影響這次選舉,還會影響以後的選舉。

他認為,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是美國的政黨力量越來越弱小,政黨無法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候選人。有兩個原因促使這一變化發生:第一,美國人對政 客的了解並不多,人們比較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如果身邊的朋友相信某個候選人,那麼自己也會信任這個候選人。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人們就有了去了解這個 候選人的渠道,比如,人們可以直接上YOUTUBE來聆聽這個候選人的觀點。

第二,人們向候選人捐款的方式改變了。過去,只有很少一部分美國人會直接從口袋裡掏出錢來支持候選人。只有一小撮富人會一擲千金來支持候選人,但是現在,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來進行十塊、五塊的捐款。這是一個全新的募款方式,而且簡便易行。
據悉,馬特•德克有多年的國會工作經驗,曾為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駐華盛頓外交人員開展過培訓,幫助他們理解美國政治。馬特•德克還擔任過英國駐華盛頓使館、日本駐華盛頓使館的政治顧問,為兩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以在美國國會立法中爭取利益。

馬特•德克在全球多所知名高校做過演講,如牛津大學、東京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聖安德魯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等,也在挪威、荷蘭等多個 國家的國防與軍事學院就美國政治、國際政治等相關領域發表演說。他曾受邀到包括全球頂尖的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在內的各國智庫進行訪問交流。

特朗普曾瀕臨破產 獲港商搭救後過河拆橋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道 外媒稱,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去年宣布參選時,聲言「中國一直是我的手下敗將」,但《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發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瀕臨破產的特朗 普向香港地產商人鄭家純和羅康瑞求助,合資與他發展一個紐約地產項目,項目其後以高價出售,但惹來特朗普不滿,纏訟四年後敗訴,只能按原協議取得三成股權 利潤。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站6月2日報道,雙方事後中斷合作關係,但特朗普稱,對二位港商非常尊重。鄭家純是香港四大地產商之一的新世界發展的董事 會主席,而羅康瑞則是專營地產的瑞安集團董事長,在中國內地有大量投資,尤其是上海,打造了上海「新天地」,有「上海姑爺」之稱。

據《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去年年中宣布參選時表示,「我擁有美洲大道1290號美國銀行大樓的很大部分股份,那就是我在一場大戰中從中國手中 奪過來的,非常值錢。」但事實是,他1994年擁有該地皮時,市道不景,他亦債務纏身,於是尋求買家紓困,在中間人牽線下,獲得香港富豪財團首肯,財團包 括鄭家純和羅康瑞,二人出手投資該幅位處林肯中心旁、稱為「河濱南」的77英畝土地,發展地產項目。

報道稱,大樓落成后,擁有七成股份的鄭羅二人於2005年以17.6億美元高價出售,但特朗普反指鄭羅二人事前未諮詢他,自言一定可以用更高價 錢賣出該大樓,於是入稟紐約聯邦法院,向財團索取10億美元懲罰性賠償,令羅康瑞大感震驚,並質疑為如此一個大樓尋找買家,怎能在特朗普不知情下進行。

雙方纏訟四年,特朗普要鄭羅二人交出16.6萬頁文件,但特朗普最終敗訴。法庭裁定他須在2044年才可出售大廈利潤的三成權益套現。鄭羅二人在官司完結后,先後出售手上的七成股權。

《紐約時報》在刊登報道前訪問特朗普,後者聲稱,雖然輸掉官司,但大樓升值不少,「最後是挺好的」,並要求記者向鄭家純和羅康瑞問好,稱他「非常尊敬他們」。羅康瑞被問及時笑了起來,指特朗普就是這樣,告人有如家常便飯。

報道稱,該報還披露特朗普在尋求港商出資時如何委曲求全,包括不想來香港談生意,結果還是來了;另外,他不喜歡吃整條上桌的魚,亦不懂拿筷子, 結果由副手代他舉箸夾魚;而鄭羅二人則為照顧瀕臨破產的特朗普而把打高爾夫球時的玩注,由1000美元一洞降至100美元,藉此聯絡情誼,再談生意。

美防長卡特是中美香格里拉衝突的元兇

中國2007年參加香格里拉峰會以來,除了去年和今年中美兩國代表團沒有會見計劃,其他的年份雖然有所爭論但均進行了會見和接觸。美方代表團成員此 前會有一些參議員,但是近兩年來參會的組成人員清一色的美軍人員,防長卡特(Ash Carter)、海軍作戰部部長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Harry Harris)等,這與2014年末上任的美國防長卡特的主導分不開。

早在2002年第一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中國方面就派員參加。但真正開始派出高級別軍事官員與會是在2007年,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章沁生率團參加。 2011年的那一屆,是中國近年來唯一一次由時任國防部長帶團參加。2014年,中國與會的代表團由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王冠中率領,既有軍方的代表,人 大外事委員會傅瑩也隨團出席。去年與今年的中國代表團則皆由有「小巴頓」之稱的海軍上將、副總參孫建國帶領,他精通國際海洋法以及中國長期的海上戰略,這 有助於更好地解釋中國在南海及海軍建設的立場。每屆人員構成表現出中國對外軍事交流的進步,以及與周邊國家正面溝通的重視。

 

卡特一再宣揚中國威脅論被指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圖源:Reuters/VCG)

香格里拉對話會本身是一個多邊機制,但會議也為與會各代表團進行雙邊互動提供了平台。在諸多的雙邊互動中,中美國防部長之間的會晤無疑最具看點。在 2015年之前的香會上,中美因在具體問題上立場的不同而多有交鋒。以2014年為例,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Chuck Hagel)的發言運用國際或地區層面的規範、規則和秩序等來迫使中國「就範」,將中國描述成破壞區域秩序和法治的不守規則的崛起國家,而中方代表團成員 對美方的批評也給出了針鋒相對的回擊。雖然充滿著分歧以及「各說各話」的情況,但雙方卻依舊通過雙邊和多邊會晤有著坦率的交流。這在自去年起,美方由卡特 率團出席之後便終止了。

學者出身的卡特一直是香格里拉對話會的常客,就任國防部長之前,就曾多次參會,對如何在多邊場合搞軍事外交「輕車熟路」。作為近十幾年來來美國歷任防長中最願意製造中美對立的防長,無論是事關航行自由的闖12海里事件還是登航母行為都是卡特主導的。

與往屆美國代表團一如既往地對中國保持否定態度一樣,卡特也多次指責中國「擅自破壞有關國際準則」,「違背地區穩定」,在「鑄造一道自我孤立的長城」。 他所挑選的隨團人員也幾乎都對華態度強硬,太平洋艦隊隊長哈里斯更是在過去的幾個月內對中國的南海政策多有指責,稱「中國正通過威嚇、強逼甚至武力等不公 正的手段強取豪奪、從周邊國家霸佔領域」。但與往屆想要解決問題或至少加深相互認識的美國代表團不同,卡特卻拒絕了中美直接對話的渠道。不免令人懷疑,卡 特是在利用香會的平台炒作「中國威脅論」,令地區時局更加緊張化,至於和中國培養軍事互信、增進了解等正面的初衷似乎完全不在卡特的考量範圍之內。

可以想象,卡特在此屆香格里拉會議上將繼續以「固化冷戰思維」炒作「中國威脅論」,以達到說服該地區其他國家加強軍事武裝的需要。從長期來看,卡特、哈 里斯等人的表態和言論只會引起南海問題分歧的進一步加劇。還有半年任期的奧巴馬並不想引爆與中國的矛盾,但卡特的強烈反華傾向可能為奧巴馬帶來發麻煩。

南海仲裁:國際法律戰,中國如何勇爭勝利?

本文作者認為,靈活、有效、優雅地利用國際法維護國家利益和推動世界和平,為國際法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是迫在眉睫、意義深遠一項長遠任務。(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 高楊 何佳偉)編者按:南海仲裁案實體裁決宣布在即,海內外都對之報以極大關注。既然 要談國際法,我們就以法言法語辯個明白。為此,國際法促進中心發起組織了“南海法律研究組”。研究組由十位中國國際法年輕學者和律師自願報名組成,針對南 海仲裁案管轄權階段程序、管轄權裁決以及實體階段程序等5個課題進行了研究。中國評論通訊社和澎湃新聞近日聯手,陸續刊出此次研究的成果,為南海仲裁案提 供客觀理性的法律分析,發出中國年輕學者和律師的聲音。

本文是南海仲裁案系列研究報告第五篇,旨在說明中方在本次南海仲裁案所採取立場的合理性,並為未來中國可能涉及的類似領土爭端提供幾種備選的關鍵策略。原標題為《仲裁案的具體程序考量和未來仲裁的策略選項》,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正文:

根據國際法一般原則,面對國際訴訟或者仲裁,出不出庭、何時出庭、是否退出訴訟或仲裁程序都是一個主權國家行使和處分自己所有的主權權利的體現,本身即合法,無所謂不遵守國際法的問題。

同時,國際法、國家利益和國際政治密不可分,出不出庭更是一種通盤考量各因素後的國家的自主策略選擇。無論在國際法院訴訟還是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爭端解決機制中,相當一部分國家都選擇了“不出庭”的策略。

一.中國“不接受,不參與”仲裁出於何種考慮

在本次由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中,中國選擇了完全“不參與”仲裁程序但配合相關庭外措施的策略。

中國雖然未提交正式的答辯狀,但於2014年12月7日和2015年先後向“仲裁庭”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 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以下簡稱“《立場文件》”)以及中國駐荷蘭大使的兩封書信。《立場文件》和那兩封書信都被視為中方對本案管轄權提出的抗辯。 在2015年7月和11月“仲裁庭”審理管轄權問題和實體問題時,中方未出庭。

本次中方的策略是一種自主的當事國選擇,是基於堅定維護國家利益的綜合考量而做出的決定,也是對以談判協商友好解決領土爭端的國家公共政策的一種貫徹。

第一,“不參與”仲裁可避免仲裁結果的不確定性,堅持對南海島礁的主權主張。

仲裁一旦敗訴,後果非常嚴重。涉及戰爭與和平、領土與主權的爭端具有高度政治性(high politics),可能直接危害一個國家的根本核心利益。

即便少數國家通過國際訴訟或仲裁手段解決了領土爭端和海域劃界,往往也是基於雙方國家合意而進行的自願仲裁,而非單方提起、單方判定、強制執行的情況。

第二,“不參與”仲裁可增強各方以談判解決南海爭端的動力和意願,避免陷入集體仲裁。

菲方此時提起的國際仲裁具有深刻的國際政治意義,不論菲方是否勝訴,其他與中國存在領土(包括領海)糾紛的東南亞國家,都可能有強大動力對中方提起或威脅提起類似仲裁,以增加其在南海談判中的籌碼和底氣。中方可能陷入“集體仲裁”的漩渦。

反之,如果中方堅決否定仲裁的效力,輔以適當的配合措施,減少提起仲裁方的收益,加大提起仲裁方的成本和損失,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他國家權衡投入和回報比例,從而打消類似仲裁企圖,客觀上有利於增強南海各方以協商友好解決南海爭端的動力和意願。

當然,中國採取“不接受,不參與”的立場也需要承受一定的代價。

第一,中國這一立場會遭受以西方為主的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

但即便中方參加仲裁,以西方為主導的部分輿論依然會對中方施壓;若最終敗訴,此類輿論壓力可能更大。為此,在國際層面積極發聲,用國際的語言講好中國的故事,闡述

中國在南海的國際法立場,積極爭取國際媒體、輿論的支持,通過外交努力,直接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持,可能更為關鍵。

第二,中國“不參與”仲裁,也意味著需要相應地放棄一些參與仲裁程序所能獲得的程序性權利。

如果中方在管轄權階段主動全面應訴,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有可能在某些問題上成功說服“仲裁庭”。同時,參加管轄權階段僅在於對仲裁庭的管轄權提出有效抗辯,不代表接受仲裁庭的實體裁決。

在1984年國際法院的尼加拉瓜訴美國案中,美國就採取了全面參與管轄權階段審理,結果不盡如人意時選擇了退出實體問題階段審理的訴訟策略。

但是,應當看到,決定應訴與否需要通盤考慮所涉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國家政策的一致性和仲裁不利結果的風險大小等等因素,做出綜合考量。

二.助力中國崛起:如何用國際法破解類似爭端

國際訴訟和仲裁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場形勢變幻莫測,要贏得這場法律戰,需要包括法律人精誠合作、群策群力,需要長遠的戰略,更需要靈活的策略。

隨著中國的崛起,面對類似領土主權爭端的國際訴訟和仲裁的風險可能增大。結合本案程序上的考量,面對今後類似爭端,我們提供幾種備選的關鍵策略,以供探討、參考。

1.中方可以任命仲裁員,影響案件審理

《公約》附件七第3條規定:仲裁庭由五名仲裁員組成,雙方各可任命一名仲裁員,可為本國籍的仲裁員;當事方未及時任命的,由國際海洋法庭庭長代為任命。剩餘三名仲裁員(包括仲裁庭主席)由雙方合意任命,未及時達成合意的,由庭長代為任命。

在國際仲裁中,仲裁員的選任對於案件審理的導向與最後裁定結果有著微妙的作用。

首先,如果一方根據仲裁員的背景、觀點、經歷等因素,選任了一名更可能接受己方觀點的仲裁員,那麼他(或她)在裁決過程中可能影響另外仲裁員 的觀點。事實上,當事方單方任命的仲裁員與其他仲裁員(如當事方合意任命或第三方指定的)存在某種微妙的差異,在爭議較大、雙方觀點勢均力敵時,這種差異 可能發揮深遠的決定性作用;再配合爭取其他三位合意仲裁員中的一位、兩位甚至三位的選任,會對仲裁結果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其次,少數派仲裁員有力的反對意見會促使其他仲裁員更審慎、全面地對待一方觀點,從而在整體結果和說理上,引導最終裁決向有利於該方的方向上傾斜。

最後,即便少數觀點不被采納,少數派依然可以撰寫反對意見。附隨在裁決之後的反對意見,可以為反對多數裁決意見的觀點提供了一個相對權威的理 論支持和法理來源。這可能會對未來類似案件的仲裁庭產生事實上的說服和影響作用,為問題的爭議創造空間,有利於為日後爭取在其他案件中改變,甚至推翻之前 的不利裁決,在輿論上盡量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並進一步配合該方整體戰略的實施。

值得借鑒的是荷蘭訴俄羅斯的“北極日出號”案。該案中俄羅斯也採取了不參與仲裁的策略。國際海洋法庭應荷蘭申請,在俄羅斯缺席的情況下發布了 臨時措施命令,然而在這份臨時措施命令附件中,俄羅斯籍法官Golitsyn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法庭應基於該案缺乏可受理性駁回荷蘭的申請。

雖然在臨時命令階段,俄羅斯籍法官非爭議方單方選任的仲裁員,但在此問題上同情、支持俄羅斯立場的反對意見,恰恰為法律問題的爭議創造了回旋空間,客觀上有利於配合俄羅斯國家戰略,為其爭取有利的國際輿論提供了一定的間接法理支持和助力。

2.中方可以請求保密仲裁,盡量減少損失

國際仲裁中,對仲裁程序性安排,仲裁庭通常堅持高度重視爭議方自治的原則(party autonomy),一般以保密審理為原則,公開審理是例外。國際常設仲裁法院的《2012仲裁程序規則》並沒有強行公開仲裁程序的要求,而爭端當事國一 般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選擇不公開。然而,本案中“仲裁庭”的《仲裁程序規則》第16條卻規定本次仲裁對外公開。

對其他南海爭議國而言,透明的審理程序有利於幫助其更全面地了解南海爭議的虛實,掌握敏感、甚至機密的信息,為日後就南海爭議對中方的談判或仲裁作準備,有利於實現菲方將南海爭議由“雙邊化”帶向“多邊化”的目的。

對域外國家而言,這些公開的程序和材料,也可能成為他們輿論造勢和外交運作的基礎和有力幫助。

在未來可能出現的案件中,中方可以及時提出強烈要求將仲裁程序和相關文書嚴格保密的要求,即使不參加仲裁,也可“低成本”地避免不利結果。即 使無法實現完全保密,至少可將公開的範圍限定為被允許參加仲裁的少數國家,避免向更多國家直接展示涉及的敏感和機密內容,以減少損失。

3.借助“法庭之友”的力量

在南海仲裁案實體審理階段中,台灣地區“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向“仲裁庭”提交了一份“法庭之友意見書”(amicus curiae) ,反駁了菲方提出的“太平島上沒有永久居民、不能維持經濟生活”的觀點,證明了太平島符合《公約》第121條第1款規定的“島嶼”定義, 擁有專屬經濟區。同時,馬英九等台灣地區領導人也主動登上太平島,邀請西方記者現場觀摩太平島,配合“法庭之友”,論證太平島為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而非岩 石。

這揭示了一條“應訴之道”。在未來可能出現的仲裁中,根據具體的程序規定,在爭端雙方的法律意見外,爭議方以外的個人、國家、團體或組織可考 慮以“法庭之友”的身份,針對有爭議的關鍵問題、易被忽視的重要觀點提交法律意見。這有利於盡量爭取仲裁庭的理解,間接促使其作出更全面、客觀的決斷,並 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這一點在國家缺席的仲裁中,可能顯得更為重要。

三.南海仲裁案的國際法啟示

隨著中國的崛起,如何看待、應對涉華的國際訴訟或者仲裁,是中國成為世界強國道路上必須積極面對、認真分析、有效解決的問題。中菲南海仲裁案 恰恰是這樣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讓法律人、媒體人、外交人、經濟人、決策者和大眾一起親歷戰場,開拓視野,提高水平,相互協作,未雨綢繆。

在中國和平崛起道路上,南海維權維穩、亞投行開張營業、一帶一路全面鋪開、網絡安全與自由,哪個不為中國國際法的發展帶來大量的挑戰和寶貴的機遇?

為此,深刻全面總結南海仲裁案,努力提高中國人對於國際法的整體理解,培養優秀的國際法訴訟團隊、法官和決策者,確立通盤長久的國際法戰略, 適時地主動出擊,靈活、有效、優雅地利用國際法維護國家利益和推動世界和平,為國際法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不僅是應有之義,更是迫在眉睫、意義 深遠一項長遠任務。

(作者高楊,律師,紐約大學法學院碩士,廈門大學法學碩士;何佳偉,律師,哈佛法學院碩士,清華大學法學學士。該系列研究報告由何佳偉律師發 起、負責,由十位中國年輕律師和學者志願共同完成,研究團隊聯繫方式:info@chineseinitiative.org。)

美日在南海糾集「新八國聯軍」

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孫建國5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演講,不點名批評美國一方面公然炫耀武力,一方面拉幫結派,支持其盟國對抗中 國,壓中國接受並執行南海仲裁案仲裁結果,中國對此堅決反對。另據《環球時報》了解,孫建國4日會見日本防衛官員時表示,「如果日方與美方在南海開展所謂 聯合巡航或其他軍事行動,中方更不會坐視不理」。

4日美國防長卡特將在香會演講的重點放在批評中國「自我孤立」上,他還在回應學者提問時稱一旦中國建設黃岩島將是「挑釁行為」。日本防衛相中谷元強調「在南海問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袖手旁觀」。

此外,由於法國防長勒德里昂表示南海的航行自由事關歐盟利益,而且香會的大部分討論都聚焦在南海上,南海問題的進一步國際化成為一種印象。

然而中國在南海的實際戰略處境與香會的印象未必一致,像法國的表態並沒有明顯針對中國的意思。除了美日,其他域外國家總體保持了相對超脫的態度。歐盟等在南海的利益肯定不是同中國對立,這從七國集團在商討宣言提不提南海、怎麼提時分歧很嚴重就能清楚地看出來。

東盟有的國家有些擔心,但這些擔心不僅是針對中國擴建島礁的,也針對了美國激烈反應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美國製造了虛假的靶子,對中國擴建島礁反對最激烈的實際是美日。而究竟是中國建島的衝擊大,還是美國尋釁在南海對抗中國的衝擊大,世人自有判斷力。

美日大概想拉一個現代版的「八國聯軍」,搞一個軍事、政治、外交上向中國施壓的大雜燴,但它們不可能成功。即使菲律賓,也未必願意被美日慫恿著在對抗中 國問題上「一條道走到黑」。南海聲索國之間維護本地區和平發展的願望恐怕超越島礁之爭是第一位的。這與美日在這裡搞地緣政治第一截然不同。

如今除了美日等個別國家,其他南海域內和域外國家談論「航行自由」「和平解決爭端」其實都不具有很強的指向性。中國也支持航行自由,但美國軍艦和飛機在南海的很多行為是挑釁和搗亂,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中國擴建了島礁,美國反對卻無可奈何,這個局面是有國際法和國際社會實際態度托底的。如果中國所作所為真的在法律上站不住腳,如果中國真在南海威脅了航行自由,而且讓周邊國家「沒法過了」,那麼南海一定會捲起比今天大得多的驚濤駭浪。

美國的霸權野心和日本趁火打劫的戰略取向已經明顯表現出來,不需要更多驗證了。中國周邊的任何問題都可能被它們利用,南海向我們做了這一警示。在中國周邊與美博弈地緣政治,中國可能吃虧,事情越複雜,美國攪動越有機會和空間,對中國造成的牽制也會越多。

中國擴大與其他聲索國及東盟的共識是有基礎的,中國擴建島礁基本完成了陸域吹填,接下來島礁建設在域內引起的爭議會下降,相關國家針對那些島礁的實際擔心也會下降。關於南海仲裁案,域內國家都知道它執行不了,它的輿論轟動也將是一時的,其後續影響也不會持續外溢。

只要中國把握節奏,處理好與南海域內國家的分歧,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就有望重新作為地區的主題凸顯出來。那樣的話,美日繼續在南海找中國麻煩就會更難,美國過分搞「亞太再平衡」就會遭到更多抵觸。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戰略關係因美日對這一地區的插手而變得更加重要。美日試圖挑起南海域內的更多摩擦,或者將這裡的一些普通摩擦搞成我們之間不共戴天的事情。由於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戰略彈性,中國對付美日這一圖謀也應不難做到有的放矢。

中國特大核潛艇突然曝光

法國將向澳大利亞出口的一款核潛艇

香港軍事分析家梁國梁今天表示,中國一款新的特大型核潛艇近日突然曝光,它將令美國防不勝防,其重大意義是將可能「顛覆了美國的海洋霸權」。

據中央社報導,梁國梁透露,這款潛艇主要發射東風21D(DF-21D)反航空母艦彈道飛彈,甚至可以發射俗稱「關島快遞」的DF-26彈道飛彈。

他認為,這艘潛艇的出現,「顛覆了美國的海洋霸權,其深遠意義未可預知」。

根據梁國梁提供的訊息,這款特大型核潛艇的直徑比093商級核潛艇大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資料顯示,093核潛艇高10公尺、寬11公尺。

以最小的大四分之一計算,這款特大型核潛艇高為12.5 公尺、寬13.5公尺;艇體由093核潛艇的拉長水滴型,即俗稱雪茄型,回復到水滴型設計。

訊息指出,由於其艇長只比093核潛艇稍微增加,而直徑卻增加了很多,令水滴型設計更趨理想。

梁國梁說,各大國核潛艇的所謂水滴型設計其實離水滴型很遠,原因是要照顧到內部的容積。因此,中國這款潛艇從目前來看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這種設計的速度增益和靜音增益也是最高的。

他說,從潛艇龜背大小分析,它分成兩列最多可裝八枚DF-21D或DF-26反航艦的彈道飛彈。

此外,這款潛艇的前部還裝有垂直發射的、掠海飛行的巡航飛彈,射程達2000公里,數量達到8至12枚。

因此,這款核潛艇的火力已相當於一個火箭軍旅。

據說,這款特大型核潛艇於2012年立項,由於型號至今仍未透露,只能按照國際慣例暫且將其命名為09X 型核潛艇,「X」是未定型號的意思。

梁國梁說,從09X核潛艇寬13.5公尺和高12.5公尺來看,它肯定採用了10公尺直徑的特大耐壓殼,與美國最先進的海狼級和維吉尼亞級核潛艇相同。

他說,這種直徑比3層樓還高的耐壓殼是世界上直徑最大的耐壓殼體,技術高製造難,目前僅美國能夠生產。

梁國梁認為,09X核潛艇的出現,技術方面的意義還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以中國的發展速度,追上和超越是遲早的事,其重要意義是動搖了美國軍事霸權的地位,或如美國某些學者所說,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據分析,09X核潛艇的出現,把對美國航艦的打擊由陸上擴展到海上,美國防不勝防。

 

明報:從圖1可以看出,這款特大型核潛艇的直徑比093商級核潛艇大了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資料顯示,093核潛艇高10米、寬11米。以最小的大四分之一計算,這款特大型核潛艇高為12.5米、寬為13.5米。

DF-21D過去只部署在陸地,美軍航艦隻需採取扇面防禦便可,但現在卻面臨海上和陸上全方位打擊,只能360度防禦,難度增加了4倍。

再者,由於核潛艇可以全球航行,理論上有無限的航程,有高度的隱蔽性,可以發起突然攻擊,增加了防禦的不可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