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

大宗商品出口國的經濟增速預期被世界銀行大幅向下修正。圖為巴西的一處礦。

世界銀行(World Bank)周二警告說稱,隨著新興市場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而發達經濟體難以取得增長,全球經濟增長出現大幅放緩的風險日益增加。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世界銀行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1月時給出的2.9%下調至2.4%,低於去年已經頗為疲軟的增幅。該行還將2017年增速預期從3.1%下調至2.8%。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巴蘇(Kaushik Basu)表示,全球經濟明顯面臨增長趨緩狀況進一步延續的風險;諸多風險因素讓復甦舉步維艱。

巴西、俄羅斯、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等大宗商品出口國的經濟增速預期遭到最大幅度的向下修正。由於金屬、能源和其它大宗商品的價格暴跌,這些國家 的政府被迫削減開支。貨幣貶值也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以抑制惡性通貨膨脹。借貸成本上升也讓投資承壓,並導致很多公司財務狀況嚴重惡化。

世界銀行下調了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增長預期。由於能源業受到沖擊、美元堅挺、國際需求疲弱,世界銀行將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8個百分點,至1.9%。

儘管日本央行推出負利率政策,但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狀況並未好轉。世界銀行稱,今年日本經濟將增長0.5%,較1月份做出的預期下調了近一個百分點。

世界銀行擔心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在中國政府通過更多刺激措施提振產出之際,世界銀行將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預期維持在6.7%不變。不過,世界銀行對不斷積累的金融風險發出警告,稱金融風險的積累可能引發經濟增速大幅下滑。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還擔心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可能比市場預期更快地收緊政策,造成借款成本上升,從而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動盪。他們表示,如果緊張不安的投資者退出新興市場股市、匯市和債市,資本流動的波動還可能再次加劇。

經濟學家認為政治風險對未來經濟增長構成威脅。他們表示,英國退歐可能會嚴重阻礙投資,因為不確定性會拖累市場。

許多經濟學家也指出,在美國,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會抑制市場活動。巴西、南非和印尼的政府也面臨著政治動盪局面惡化的威脅,此外中東地區的戰爭和南中國海(中國稱南海)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構成持續風險。

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的主要作者科澤(Ayhan Kose)表示,如果出現一次重大沖擊,可能會引發全球經濟急劇放緩。

決策者的回旋餘地正在縮小。儘管許多發達經濟體的債務水平下降,但各國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開始捉襟見肘。而政治家們不願利用政府資產負債表來為刺激措施提供主要融資。

新興市場的出口國家擁有的選擇甚至更少。這些國家的負債水平上升、預算赤字累積,央行非但不能降低利率,反而不得不提高利率以抑制由貨幣貶值帶來的物價上漲。安哥拉、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南非和委內瑞拉等國的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為5%。

貿易增長是衡量全球經濟疲弱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該指標仍處在3.1%的低迷水平,遠低於危機前。

世界銀行表示,持續低增長可能加劇保護主義傾向,從而使增長前景進一步惡化。

上述保護主義態度可見於美國總統選戰中越發強勢的反貿易言論,但這種現象不僅限於北美。世界銀行稱,在世界範圍內,對國際貿易設限的歧視性做法是促進自由貿易努力的兩倍多。

不過前景方面的一線曙光是,新興市場進口國家並沒有像出口國家那樣遭遇下滑。在印度、匈牙利、泰國和越南等國,政府赤字水平實際上低於兩年前世界銀行的預測水平,而負債佔經濟總產出之比也在下降。

美元利空出盡 中國市場”錢荒”再現?

美東時間6月7日,美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在講話中表示:「支持美國就業增長和通脹上行的積極力量仍可能會超過負面因素的影響。」這番談話被市場解讀為美國經濟復甦勢頭確立,但經濟 增長依舊疲弱。相較於上月27日,耶倫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明白指出「未來幾個月升息將是合適的時機」,耶倫最新的表態被市場解讀為7月至9月間升息的可能性 下降,但美元多頭格局則未發生根本變化。對新興市場而言,美元進入多頭將引導國際美元迴流至美國,不僅將給疲弱的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更將對近期顯著回 溫的房地產市場帶來巨大壓力。

 

美聯儲內部已就升息達成共識(圖源:新華社)

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

自2015年以來,在新興市場表現疲軟,而美國經濟持續回穩的對比下,市場對於美國經濟復甦的預期心理呈現穩步上漲態勢。雖說是疲弱復甦,但長期多頭態 勢確立也讓美元兌新興市場貨幣處在波段高點位置。截至6月7日,美元指數雖然較上周微幅下跌,但依舊維持在波段高點位置。

近日,美聯儲 加息突然有了緊迫必要。5月24日,美聯儲發布會議紀要,在宏觀經濟面持續好轉的情況下,大部分委員對於加息持支持態度,甚至有鷹派立場主張「隨即加 息」。美國經濟復甦情況良好的預期在市場上快速擴散,如果這項加息的預期成真,將是自2015年12月中旬之後,美聯儲再次加息,也將進一步鞏固美元多頭 的態勢。

然而,就在美聯儲會議紀要發布不久后,一項新的數據澆熄了市場熱情。6月3日,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5月度非農就業人口增長僅 3.8萬,創下2010年9月以來最差水平;此外,5月失業率為4.7%,雖呈現持續下跌的勢頭,並來到經濟學上所謂「完全就業」狀態,但增長動能疲乏也 讓美聯儲對於「即刻加息」的態度有所顧忌。

總體來說,美國經濟復甦是既定事實,雖然力度疲弱,但已處在「利空出盡」階段。而在新興市場尚未看到「隧道另一端」的情況下,美元轉強將對新興市場造成衝擊。既然躲不掉既成事實,新興市場如何有效「緩解」美聯儲加息才是當前亟需關心的重點。

中國資產價格面臨嚴重威脅

近日,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發布了《中國新富理財白皮書》,在《白皮書》中:「中國的新富階層對現金和房產等有形資產有特彆強烈的偏好,尤其是房地產。」在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對房地產「情有獨鍾」,其安全感來源於「政府一定會救市」的信念。

從政府以往的行為來看,這種「政府不會讓房市崩盤」的預期是有所依據的。不管是從去年5月上海A股崩盤后的救市措施到去年底政府全面放寬「購房限制」以拉動市場需求的舉措來看,蓬勃的資產市場與政府的期待相悖無誤。但支撐這股資產市場價格的基石正在鬆動。

自2006年至2014年間,中國資產市場經歷了從A股多頭到房地產價格來到波段高點的「資產膨脹周期」,而支撐這個周期的根本因素很簡單,僅「美元熱錢」四字。這背後的邏輯是,中國央行對人民幣匯價存在市場干預行為,結果就是人民幣價格無法反應市場行情。

2006年起,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靠加工出口賺取了大量外匯儲備,但在人民幣緊盯美元政策下,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存在嚴重低估的現象,中國央行因此吸收了 大量前來「套利」的國際美元。而當市場風向發生變化時,美元外流將給市場帶來巨大衝擊。據推算,2015年,中國資金外流金額高達10,000億美元,資 金大量外流導致央行向市場投放的「基礎貨幣」存量大幅萎縮,也連帶導致維持房價熱度的「柴薪」供應不足。

從目前的市場預期來看,美元進入升值通道將帶動國際美元迴流美國,新興市場將因此面臨嚴重「錢荒」。在市場資金存量日漸稀缺情況下,資產價格「煮不熱」,還可能變冷。

科技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瓶頸”

5月30日上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中國對研發舍得花錢,并發表了大量科研論文。據經合組織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科研經費 占經濟的比重已翻番,2014年達到GDP的2.1%,與富裕國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與此同時,中國GDP自身也增加了兩倍。因此,經合組織稱,到 2019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研發經費最多的國家。就所發表的英文科研論文而言,中國僅次於美國,其論文產量年增長20%。

英國《經濟學人》6月4日載文《中國科學——薛定諤的熊貓》,文章說,中國對大型——更確切地說,巨型——科學的龐大投資應該很快會收獲一些 回報。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於貴州省,將於9月份投入使用。從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看,規模在某些科學領域的確重要。自然,中國也在談論建 一個比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更大的粒子對撞機。

有證據顯示,中國的科研質量也在提高。首屈一指的科學刊物《自然》通過跟蹤記錄,產生了衡量一個國家或科研機構出產高質量研究論文的指數。根 據《自然》2012年至2015年的數據,中國的分數上升44%,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國家。同期美國的分數下降8%。在科研單位中,中國科學院得分最高,是 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的幾乎兩倍。

這些研究結果與北京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相一致。該研究發現,中國科研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增加了。2011年在最常被引用的1%論文中,美國 科研人員的文章數量是中國同行的約3倍,而在2001年是15倍。這對中國而言是巨大進步。不過,正如中國領導人本周對參加會議的院士們所說的,科技仍是 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瓶頸”。學術欺詐、官僚主義以及對於數量重於質量的痴迷,仍阻礙著中國科學前進。科研欺詐現象反映了監管不力和科研文化不踏實。在質 量和數量都領軍世界之前,中國的科學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台當局疏遠大陸市場得不償失

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及“新南向政策”,聲稱要“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系”,但島內輿論對於民進黨當局引以為傲的經濟大計卻是一片噓 聲。台灣市場狹小,要開拓東南亞市場本無可厚非,但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的本質卻是藉此減少兩岸經貿合作,疏遠與大陸的關系。這種以意識形態的思維操弄 經濟建設、違反經濟規律的做法,最終只會得不償失。島內學者多認為,新南向政策不可能取代大陸市場,雖然近年大陸經濟也出現一些問題,但仍保持穩定增長, 市場也很大,對台灣工商界依然有巨大的吸引力。

蔡英文在大選期間就已叫囂“不能把台灣經濟與中國大陸綁在一起”。此言論貽笑大方。追求利潤是商人的天性,倘若大陸沒有商機、沒有市場、沒錢可賺,台商會登陸打拼嗎?可見,兩岸經貿往來密切熱絡乃是經濟規律使然,并不存在“誰綁誰”、“誰依賴誰”的問題。

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語,占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語言相通方便交流,地理相近省時省錢,政策優惠提供便利。而且這幾年歐、美等經濟體普遍衰退,但大陸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不僅是台商,其他經濟體也紛紛搶進中國大陸市場。

至於有人認為“近年兩岸經濟合作緊密,但台灣經濟複蘇依然緩慢,可見兩岸經貿救不了台灣”,這顯然是一種偏頗的看法。台灣經濟低迷是多種因素 造成,既與全球經濟氣候不佳有關,也因島內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而致。而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服貿協議以及商談貨貿協議,彼此進一步開放服 務市場、降低關稅,使台商可以更優惠的條件進入大陸市場,降低生產成本。

據統計,ECFA早期收獲計劃自2011年實施以來,台灣出口ECFA早收項目中,中小企業出口額就占了近5成。此外,陸客赴台游為島內帶來 一年超過一千億新台幣的商機,惠及不少行業,大至酒店、百貨,小至餐飲、夜市。兩岸經貿雖非拯救台灣經濟的萬靈丹,但為台灣業界提供商機,給台灣經濟注入 活力和帶來正能量。據研究,大陸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台灣出口將增加3.8%。由此不難想像,台當局刻意疏遠大陸市場,對台灣經濟將帶來損失。

民進黨當局藉口推動“新南向政策”而淡化兩岸經合,其實是其“逢中必反”的僵化思維作祟,不樂見兩岸經濟融合,不樂見兩岸交往密切,不樂見台灣民衆因享受兩岸和平紅利而對大陸產生好感。所謂“新南向政策”不過是李登輝時期“反中”的“戒急用忍”政策的延續。

香港痛失內地遊客 金店周大福利潤暴跌近一半

全球最大上市珠寶連鎖公司周大福一年內利潤劇減46%,創2010年以來新低。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加大反腐力度,加之內地遊客赴港澳旅遊購物的偏好改變,香港和澳門的旅遊業和博彩業備受打擊。周大福的業績下滑是最新例證。

周大福本周二公布,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6財年,公司營業額下降12%至566億元港幣,凈利潤降至2010年以來最低的29.4億元港幣(合 3.79億美元),凈利較上一財年減少46%,低於彭博新聞社調查分析師的預測均值31.9億元港幣。在2016財年,周大福在香港和澳門兩地區的同店銷 售額也減少了21.7%。

以下彭博圖表展示了2009年以來周大福年度凈利潤增長變化。

 

周大福年報稱,多年來該司在港澳一直保持領先,影響2016財年營運的因素有:美元升值和遊客出遊喜好變化;港澳零售市場情緒持續疲軟;遊客、特別是中 國內地遊客減少。該司特別提到,2016財年赴港澳的內地遊客分別下降8.6%和3.7%。預計未來一年港澳地區的”市場環境依舊充滿挑戰”。

內地遊客貢獻了全球奢侈品三分之一的消費額,今年猴年春節期間內地旅遊團銳減已經明顯影響香港零售商業績。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春節黃金周期間,中 國內地公民出境遊人數將增至創紀錄的600萬人次,而大陸赴港團隊出境游卻下跌了50%以上。周大福此前公告稱,今年1月25日到2月14日期間,同店銷 售額同比大跌28%。

上月彭博新聞社統計,赴港大陸遊客量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15%,今年香港黃金銷售業績可能為十五年來最差。香港金 銀業貿易場Haywood Cheung稱,由於內地遊客大幅減少,預期今年黃金本地銷量同比減少四分之一,黃金和珠寶商未來一至兩年將遭遇行業凜冬。周大福上月就發出盈利警告稱, 由於消費者需求的進一步減弱,今年全年利潤可能只有去年同期一半。

釣魚島:中日在經濟實力外的另一個逆轉

中國的經濟規模已超過日本幾乎1倍。事實上,除了經濟規模外,中日間還在另一層面發生著新的逆轉。那就是維護海上治安的警備力量。這一變化已開始對日本的安全保障投下濃重的陰影。

《日本經濟新聞》6月6日載文《中日在經濟實力外的另一個逆轉》,文章說,美國知名智囊組織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4月在主頁上發布的分析引報告起了日本安全保障當局者等的關注。

原因是這份報告警告稱,在圍繞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的攻防中,相比日本,中國未來有可能占據優勢。作為依據,報告介紹了中國以迅猛勢頭增加海監船的情況。

與中國擴大軍事基地的南海相比,東海看起來勉強保持了穩定。但在私底下,嚴峻事態仍在形成。中日具備的海上警備力量出現逆轉,并正不斷拉開差距。

關於領海和近海的巡邏,日本由海上保安廳負責,而中國方面由海警局負責。如果發生爭端,軍事力量將起決定作用,但這樣的危機應該很少發生。而在平時,上述海上警備力將明顯影響東海的秩序。

“不僅是海軍力量,中國同時還在迅速增強海警局的體制。這樣下去,東海的力量對比有可能有利於中國。”

事實上,日本政府自約4年前就注意到“逆轉”的跡象,一直私下裡向美國政府表達危機感。沒想到這終於成為現實。

在比較中日兩國的海上警備力量時,關鍵是中國能抵達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附近的千噸級以上的大型船只數量。中國并未公布詳細統計數據,但綜合中國方面的報道和資料會發現,截至2013年前後,日本仍占據優勢。

但到2014年,日本為54艘,中國則達到82艘,中日發生逆轉。到了2015年,日本增至62艘,而中國達到111艘,日本被遠遠甩開。2016年以後,預計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當然,中國海警局還管轄著南海,并未將所有大型船只一直部署於東海。但是,中日逆轉的影響已經開始波及東海。

最令人擔憂的是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的影響。目前,中國海監船不斷進入相關海域。

據日本海上保安廳統計,2014年之後,中國海監船進入日本主張領海的天數方面,平均每月為2~3天。2012年9月日本對尖閣實施國有化後,當年及之後的2013年平均每月的進入天數在7~8天,如果單從天數來看,中國的攻勢有所緩和。

但是,從海上巡邏的一綫來看則并不能這麼說。據多位日本安全保障相關人士透露,接近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的中國船只近年來加速趨於大型化。

船體變大的話,惡劣天氣下船體也不會搖晃,易於長時間在相關海域停留。航速也會變快,容易擺脫日本巡視船的追蹤。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基於中國方面的統計數據,介紹了令人驚訝的數字。據稱接近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的中國海監船的平均總噸數方面,2014年僅為2200噸,而2015年則增至3200噸。

日本海上保安廳目前僅擁有17艘3千噸級的巡視船。雖然目前中國海監船的危險性挑釁行為并不突出,但如果涉及“力量比試”的話,日本很可能陷入被動局面。

尖閣(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之後,中國派出大量的海監船,向相關島嶼激烈施壓。結果,反而促使日美團結,2014年春季奧巴馬總統明確表示尖閣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

美國國防部的智囊團指出,“中國從中吸取教訓,停止做出極端危險性的挑釁行為,取而代之,中國改為實施通過船只的大型化逐步加大對相關島嶼施壓的戰略”。

可以說,中國的目的是通過逐漸施壓的持久戰,在不招致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打破日本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

除了中國的海監船之外,日本方面還在警戒中國漁船的動向。其原因是最近進入尖閣海域作業的中國漁船出現增加。

最突出的是2014年的208艘,與2011年相比激增至26倍。2015年雖然有所減少,但是也是2011年的將近9倍(70艘)。中國被認為在南海上將漁船作為事實上的海上民兵使用。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雖然現在尚未發現武裝的中國漁船出現在尖閣近海的情況,但這可能成為今後的火種。

克里突然變臉 六艘航母齊出動 備戰南海?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6月7日在北京舉行,美國國務卿克里在南海問題上突然向中國發出警告,而解放軍東海攔截美偵察機,美國六艘航母齊出動更是引爆輿論。

綜合媒體6月8日報道,克里6月7日在北京記者會上表示,任何國家都不能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中做出單邊挑釁行為。美國要求傳統的航行自由和飛越自由 得到尊重,這一立場非常清楚。「在過去幾天,中國反覆對我方表示,他們相信海事問題需要通過海洋法的條款和亟需達成的行為準則的有關條款得以解決。如果這 些得以發生的話,我希望克制和常識將成為主導,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我認為,這是重要的,而且我們多次重申,重要的是任何聲索方、任何國家都不能 採取被別人看作是挑釁因而是有問題的單邊行為。」

克里還談到,美中兩國對這部有關NGO的法律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討,也討論了其他中國最近實行的法律。美方把NGO、企業和世界不同地區各個方面對這些法律的擔憂非常嚴肅地傳達給了中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對話期間,美國軍方官員稱,美國空軍RC-135偵察機7日在東海飛越國際領空時遭到中國J-10戰鬥機的「不安全」攔截。而更讓輿論意外的是,美國六艘航母齊出動執行任務,其中南海地區將罕見出現兩艘航母。

 

美軍「里根號」航母(圖源:Reuters/VCG)

美國《海軍時報》網站6日發表「美國海軍部署2012年以來最多航母戰鬥群」文章稱,在將近4年以來,美國海軍首次同時海外部署4個航母戰鬥群,另 外兩艘航母正在執行本土周邊防禦任務。這樣,美國海軍10艘現役航母中的6艘同時處於任務當中,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出動率,而第七艘也在準備起航。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還打算把第二艘航母塞進南海。「斯坦尼斯」號和「里根」號航母將很可能在南海一同巡航一段時間,然後「斯坦尼斯」號航母將駛向夏 威夷參加「環太平洋」演習。《海軍時報》指出,「按照專家的話說是向中國傳遞不那麼微妙的信息,即美國將要在中國宣布為他們自己的水域的地方保持存在。」

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美軍將兩艘航母部署到南海極不正常,畢竟南海海域相對有限,而且並不像中東地區那樣有具體的作戰行動,兩艘航母擠進南海是極其罕見的。此次美國雙航母進入南海的一個大背景是南海仲裁案。

按照初期計劃,南海仲裁應該最晚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宣布結果,屆時可能導致南海的矛盾升級。「斯坦尼斯」號航母在南海的巡邏時間正好包含了這一段 時間,然後6月中下旬去夏威夷。但由於仲裁推遲,導致南海任務很可能與「斯坦尼斯」號參加「環太平洋」演習時間上有衝突,所以美軍派出「里根」號航母來南 海增援。而且在「斯坦尼斯」號奔赴夏威夷參加演習前,將形成一段時間南海雙航母的狀態。此舉旨在向中國施加壓力。

一些媒體猜測,南海 仲裁結果出爐后,北京方面可以加大行動力度。其中包括可能在南海划設防空識別區、啟動斯加伯勒淺灘(中國稱黃岩島)填海造島工程 等。為此,克里訪華前警告划設南海防空識別區是挑釁行為,美防長卡特更是正式警告中國不要在斯加伯勒淺灘(中國稱黃岩島)啟動填海造島工程,如果中國動工 就「一定會造成後果」。

美“亞太海上安全戰略”暗藏私貨

近年來,在“重返亞太”的背景下,美國提出所謂“亞太海洋安全戰略”,不僅執意在南海地區推行其“航行自由計劃”,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還極力拉攏地區夥伴國,推動地區問題國際化,極大影響了亞太地區的安全穩定。

《解放軍報》發表文章稱,去年,美國國防部發布了《亞太海上安全戰略》報告,評估了當前亞太的海上戰略環境,提出了美國國防部在亞太地區的海上安全目標和戰略舉措,這一戰略表面聲稱要維持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實質卻暗藏私貨。

首先,通過渲染“中國威脅”行“遏制”之實。根據美國傳統的遏制思維,維持霸權的關鍵之一就在於遏制可能崛起、威脅其地位的戰略對手,因而在 亞太海洋上,美國正企圖盡一切可能防範、圍堵、遏制中國向海洋發展。戰略報告中,美國指出中國是當今“亞太海上多種安全威脅的來源”,在列出的8個主要領 土與海洋爭端中有6個明確指向中國;在“海事挑戰”部分幾乎使用了全部篇幅來無端指責中國,突出所謂“中國威脅”。

其次,企圖以實力謀求霸權。一方面,美國著力加強其在亞洲海上的軍事實力,規劃在2020年前,將派駐本土以外的太平洋艦隊艦船數量增加 30%左右,並將美國60%的海軍和海外空軍力量部署在太平洋地區。此外,美國將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前沿存在能力、力量投送能力、靈活反應能力和關鍵賦能能 力,計劃將最先進的水面艦艇、新式攻擊潛艇以及空中戰機、預警指揮機、海上監視無人機等部署至亞太地區。另一方面,美國還提供“外援”,協助其地區盟友與 夥伴國發展海上感知能力及海上安全能力,增強後者對海上挑戰的地區性回應能力,以期共同打造美國與地區盟友、夥伴國的海上集體力量。

再次,力求主導亞太海洋秩序。基於實力與影響力,美國一直以亞太海洋秩序的“裁判”自居。在美國的設想中,日本充當著美國在亞太地區保持前沿存在的基石, 菲律賓與澳大利亞是美國在西南太平洋的防禦要塞。美國則通過美日同盟、美澳同盟、美菲同盟等直接和間接合作關係構建這一秩序網絡,力圖突出美國的主導地 位。

儘管美國提出了野心勃勃的亞太海上安全戰略,但戰略本身存在許多內在矛盾及衝突。首先,在與亞太事務的直接關聯度上,中美之間並不對等。隨著 全球化的發展,美國與中國兩個經濟體依存度不斷提升,美國對中國的定位始終在“敵”“友”之間徘徊,如果以單純的“零和遊戲”和冷戰思維來處理中美關係, 必將適得其反。第二,美國對地區盟友和夥伴國的預期與後者自身的打算間存在矛盾。亞太地區地域廣、國家多,文化差異大、民族構成複雜,地區局勢向來複雜多 變,在地區多極化、獨立自主化的趨勢下,美國不可能單純從本國利益出發任意“擺布”地區“小夥伴”。

事實上,如果美國不能拋棄“遏制”“對抗”的思維慣性,不顧及地區國家的安全訴求和發展利益,其所作所為不僅不能維護地區穩定與安全,還會進一步激化現有矛盾,危害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

中國首套水下監聽系統模型曝光 或已部署南海

  原文配圖:中國首套水下監聽系統模型曝光。

  原文配圖:中國首套水下監聽系統模型曝光。

  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於6月1日至7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辦,在展區里展出的水下監聽系統引人關注。

海洋系統展區,展板信息顯示海水淡化系統已經在南海島礁示範應用。

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於6月1日至7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辦,本次展覽以「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將向全國人民展示五年來科 技創新改革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果。展覽內容共分「總況、重大專項、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農業科技、民生科技、區域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人才、融 入全球創新網路」十個展區。

中國要研製600噸大型運輸機 超美俄最強大運

據相關部門消息,目前運-20的研製順利推進,相關試驗試飛項目按計劃進行,中國即將真正擁有自己的大型運輸機。6月3日出版的《科技日報》援引中航工業相關負責人的話說,繼200噸級大型運輸機后,300噸級、400噸級甚至600噸級大型運輸機的研製也會逐步推進。

 

運-20「鯤鵬」是中國首次自主研製的 200噸級大型多用途運輸機,於2007年立項,2013年1月成功首飛,僅用了國外同類飛機一半左右的時間即實現首飛。2014年11月,運-20現身 珠海航展,首次公開亮相。外界對中國首款國產戰略運輸機的性能關注度較高。圖為首飛成功時的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

據新華社6月3號報道,在日前舉行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作為國家大飛機專項的重要成果之一精彩亮相。中航 工業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運-20的研製順利推進,相關試驗試飛項目按計劃進行,中國即將真正擁有自己的大型運輸機。軍事專家杜文龍在接受央視《今日亞 洲》採訪時表示,與其他國家飛機相比,運-20在技術方面具備后發優勢,無論機體設計技術、載重技術,以及飛行控制技術方面,應該都位於第一梯隊。

此外,6月3日出版的《科技日報》援引中航工業相關負責人的話說,繼200噸級大型運輸機后,300噸級、400噸級甚至600噸級大型運輸機的研製也會逐步推進。

所謂大型運輸機一般指的是具有洲際運輸能力的戰略運輸機,這類飛機的特點是載重能力強、航程遠,它們的起飛重量大多在150噸以上,載重量超過 40噸,正常裝載的航程超過5000公里,能實施空降、空投和快速裝卸,能在遠離本土的大中型機場起降,必要時也可在野戰機場部署。

 

中航工業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運20的研製順利推進,相關試驗試飛項目按計劃進行,中國即將真正擁有自己的大型運輸機。軍事專家杜文龍在接受央 視《今日亞洲》採訪時表示,與其他國家飛機相比,運 -20在技術方面具備后發優勢,無論機體設計技術、載重技術,以及飛行控制技術方面,應該都位於第一梯隊。圖為運20內艙。

  後來居上,技術嶄新

運-20「鯤鵬」是中國首次自主研製的200噸級大型多用途運輸機,於2007年立項,2013年1月成功首飛,僅用了國外同類飛機一半左右的時間即實現首飛。2014年11月,運-20現身珠海航展,首次公開亮相。

外界對中國首款國產戰略運輸機的性能關注度較高。軍事專家杜文龍表示,運-20在技術方面具備后發優勢,無論機體設計技術、載重技術,以及飛行 控制技術方面,應該都位於第一梯隊。與其他國家同類飛機相比,運-20研製時間相對較晚,採用的先進技術比其他國家的飛機更多。

  運輸機需求量大

國防大學在2014年7月發布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4中曾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美軍直接用於戰略投送的大型運輸機有700多架, 俄軍裝備的中遠程運輸機有800多架,印度軍隊的大中型運輸機也達到200多架規模。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未來需要十個以上的運輸機團,400架以上的運 -20系列飛機,才能滿足在亞洲地區執行任務的需求。有外媒也推測,中國軍方對運-20的需求數量在300架以上。如此龐大的規模,足夠兩個飛機製造廠開 足馬力生產十年。

對此,杜文龍表示,運輸機的需求量計算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首先要根據本國空軍的戰略進行詳細規劃、科學評估;其次,還要對我軍今後對大型運輸機 的使用方向、使用頻率和使用地域,以及能夠實施空投和轉移的武器裝備進行計算。這樣來看,我軍今後對運輸機的需求可能是一個龐大的數量。

  大運越大越好 越多越好

6月3日出版的《科技日報》援引中航工業中航工業大飛機辦主任朱謙的話說,繼200噸級大型運輸機后,300噸級、400噸級甚至600噸級大型運輸機的研製也會逐步推進。此外,給大型運輸機換上國產發動機的工作也在計劃之中,從而解開國人的「心結」。

目前,美軍現役最大型運輸機C-5的最大起飛重量大約為380噸,C-17的最大起飛重量為265噸,俄羅斯現役最大運輸機安-124的最大起飛重量更是高達400噸。

杜文龍表示,如果大型運輸機的噸位提高,作戰半徑擴大,它的使用範圍就會進一步擴展,我們希望這個數字繼續向上延伸。如果我軍今後擁有了400 噸到600噸的大型運輸平台,無論是在海上還是空中,將可以在第一時間把更多裝備和物資送到指定地區。所以,大型運輸機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3月20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在「重大工程造就國家實力新高度」報道中指出,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外號「鯤鵬」)將在今年完成試飛,批量交付部 隊。功勛試飛員兼空軍理論專家徐勇凌也對《錢江晚報》表示,運20僅是個開始,還有更加「高大上」的新型運輸機在後面。圖為運-20大型運輸機。

 

2015年1月,「鯤鵬」現身黑龍江加格達奇的寒區機場,進行了寒區性能試驗;6月又出現在雲貴高原的麗江機場,進行了高海拔飛行測試。 2015年兩會期間,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表示,運20將在 「很短時間」內交付,中航飛機公司總經理唐軍也表示,運20將在2015年完成所有試飛試驗的高難度科目,將儘快交付客戶。圖為運-20大型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