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撤出才剛開始 英國央行的2500億可能遠遠不夠

從公投退歐到實際退歐的路,英國還有好幾年要走,甚至目前已出現複議再次公投的聲音。英國退歐似乎還懸而未決,一些負面效應卻已經實實在在地砸了下來。

金融機構已有「撤離」動作

據英國《金融時報》今天報道,當地外資行已開始採取行動,把部分業務搬出英國,包括金融圈如雷貫耳的幾大美國銀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銀。

該報道指出,這些銀行通過英國獲得進入歐盟其他國家的「護照」權利。如果英國退歐,這些銀行或將需要一個新的合法總部。因此它們開始準備把部分業務轉移到都柏林、巴黎、法蘭克福等地。

對此,興業證券宏觀分析師王涵在昨日電話會議中表示,這意味著,(一旦)倫敦脫離歐洲市場,倫敦的金融地位將下降。對應的就是英國在外的資產和海外進來的負債短期內要平掉的過程,潛在問題是,英國當前巨大的資產負債表可能面臨著資本撤出的壓力。

2500億英鎊可能遠遠不夠

公投退歐之後,面對英國脫歐對英鎊勢必會造成的衝擊,英國央行行長卡尼表示,英國央行已經準備好提供2500億英鎊的額外資金,相信有能力向市場投入足夠的流動性。

但王涵認為,用2500億英鎊來應對可能的資本撤出可能遠遠不夠,因為短期需要兌付的資金可能在萬億量級。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據其分析,英國的金融地位實際上可以看成類似歐洲的「銀行」,只是這家銀行的體量比當年的雷曼兄弟大10倍。

通過以下數據,不難體會英國在歐洲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

a)金融部門規模佔GDP的比重高達800%,遠高於美國的不到500%;

b)76%的歐洲對沖基金的總部設在英國;

c)歐盟國家74%的OTC衍生品交易在英國;

d)歐盟國家55%的PE基金由總部設在英國的公司發起;

e)歐洲養老基金42%的資產來自英國;

f)英國參與了歐盟國家35%的風險投資;

g)90%美國投資公司在歐洲的分部設在英國;

h)歐盟78%的資本市場行為是在英國進行的。

實體行業也面臨資本撤出

當然,英國要面臨的資本撤出還遠不止金融行業。除了投行券商等金融機構,在英國有規模業務的實體行業公司都不免要重新評估如何處理它們旗下通往歐盟的業務。

華爾街見聞稍早提及,包括歐洲空中客車集團、法國廣告傳媒集團陽獅公司、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內的大型跨國公司均表示,英國退歐的結果將令其重審在該國的投資策略,或令其減少投資。

不論是這些金融投行,還是福特汽車公司,它們在英國均有數以萬計的僱員規模。FT上周五報道就曾提及,出於進一步削減成本的需要,福特公司有可能在英國裁員。

索羅斯震撼預言:歐盟分裂已不可避免

 

 

「自己約的X,含淚都要打完。」

雖然英國人未必理解這句中國俗語的含義,但他們應該完全理解其中的情緒。旁觀者也沒閑者,比如遠在紐約的索羅斯。

早在公投前,索羅斯就曾預言,英鎊將會大跌20%。隨著公投結果揭曉,英鎊果然當天就暴跌了10%。

雖然索羅斯曾經在1992年靠著做空英鎊大賺了一筆,可身為美國人的他如今卻儼然一副歐洲公民的模樣。25日,在「Project Syndicate」網站上,索羅斯首度就公投結果公開撰文。在文中,他對英國及歐洲的未來備感憂慮。

他甚至宣稱,繼英國公投脫歐后,歐盟分裂似乎已經不可避免。然而,他卻並非全然悲觀。索羅斯認為,在英國退出之後,剩下的成員國應當同心戮力,徹底重建一個歐洲。

以下為索羅斯文章全譯:

我認為,英國已然享受著與歐盟之間最為優厚的條件,作為共同市場成員的同時,卻又不用加入歐元區;此外,就不少歐盟規則而言,英國還得以成功地成為豁免國(例如申根協定——觀察者網注)。不過,這些優渥的條件並不足以阻止英國選民投出「退歐」的那一票。為什麼會這樣?

從英國退歐公投前幾個月的民調中,答案可見一斑。歐洲難民危機與英國退歐的相關辯論齊頭並進。「退歐」宣傳利用了日益惡化的難民狀況——成千上萬的難民聚集在法國加來,急於以任何方式進入英國;退歐宣傳還利用其他歐盟國家內部失控的移民問題,來加劇公眾的恐懼。

德國總理此前作出向難民敞開大門的決定,這讓人很受鼓舞;然而,這並非深思熟慮,因為這項政策忽視了難民湧入的拉動效應。突然間大量難民的湧入,讓全歐洲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干擾。

此外,缺乏足夠的管控也進一步製造著恐慌,並在持續影響著每一個人:當地民眾,執掌公共安全的職能機構,還有難民們自己。這種恐慌還進一步為各種各樣排外反歐政黨的崛起,鋪平了道路——例如作為退歐尖兵的英國獨立黨——因為各國政府與歐盟機構並沒有能力來解決危機。

儘管令人恐懼,但這項災難性的進程如今已然成為現實,這實際上讓歐洲解體變得不可逆轉。比起別國,英國退歐究竟是禍是福還不好說,可就中短期而言,英國 經濟與英國人民勢必將遭遇巨大困難。公投結果出來沒多久,英鎊就立馬下挫至30多年來的最低點;隨著英國與歐盟「離婚」的具體政治和經濟進程開啟,全球金 融市場還會處於動蕩之中。至於退歐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只有2007-2008的金融危機才能與之相比。

 

這一過程也必將伴隨著進一步的不確定性及政治風險。這是因為至關重要的從來不是——英國可以佔到想象中的或者事實中的好處,而是歐洲共同體計劃的成敗與 否。在歐盟內部,英國退歐將會開啟其他反歐力量的水閘。確實如此,當公投結果剛剛出來的時候,法國的國民陣線就開始號召「法國退歐」,而荷蘭的民粹主義政 治家維爾德斯也叫囂「荷蘭退歐」。

除此之外,英國自己也有可能分崩離析。儘管蘇格蘭在公投中壓倒性地投出了「留歐」,但這一地區卻有可能再度發起獨立公投;部分北愛爾蘭官員也已經號召重回愛爾蘭共和國的懷抱。

而從歐盟對英國退歐的反應來看,退歐可能還會成為另一個陷阱。歐盟領導人十分急於殺雞儆猴,大概不會為英國提出任何優厚條件——特別是歐洲共同市場准入 ——否則,這將會減輕英國退歐的痛楚。鑒於對歐盟的出口佔了英國外貿的半壁江山,退歐對出口商的打擊也將會是毀滅性的。此外,未來若干年,隨著金融機構的 在經營和人事上的重新布局,倫敦城(還有倫敦房價)也不能倖免。

但這還遠比不上歐洲所要遭遇的事情。成員國之間的緊張狀態達到了一個 臨 界點,而且這並不止於難民問題,同時還與歐洲債權國與債務國之間的特殊張力有關。與此同時,弱勢的法德領導人目前還是更為關注國內問題。在義大利,公投結 果出爐立即導致股市縮水10%,這標誌著該國對全面性的銀行危機具有很強的脆弱性——這還會進一步推動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高歌前行,有可能明年就得以掌 管大權(目前他們已經拿下了羅馬市長)。

但這並不預示著歐元區將進行嚴肅的改革,而這項改革原本應當包括銀行系統的真正改革、有限的財政聯盟以及一種強有力的民主問責機制。而且時間也並不在歐洲這一邊,正如外部壓力(土耳其與俄羅斯)也在利用這點來漁利。這也將進一步讓歐洲的內部爭端複雜化。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站的地方。整個歐洲,包括英國都因失去共同市場以及共同價值而遭受痛苦,而這兩者都是歐盟設立之初所要捍衛的東西。但歐盟也確實沒能滿足其公民的訴求與願望。它正將朝向一種無序的解體。而且,比起歐盟完全沒有存在過的歐洲,當下解體前景還要更為慘淡。

但我們還不能徹底放棄。不可否認,歐盟是一種有缺陷的設計。在英國退歐之後,我們所有相信歐盟存在價值的人,都應當團結在一起,以便徹底重建一個歐盟。我相信,在未來的數周或者數月里,只要英國退歐的後果得到了充分展現,將會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

德國追隨日本進入消極十年利率 美國也不遠了

這些天美聯儲經常召開會議,商討合理對策,我越發確信他們目前的對策難以適應現實形勢。表明合理性是政策制定者的任務,而學者的職責在於引發思考。那麼對此,我有幾點還未完全成型的想法。

日本宏觀經濟的基本問題不再是產出增長的疲乏、失業率低。依照當前標準,與收縮的勞動力相比,其產出增長是可觀的。日本的問題在於它似乎無法達成百分之二的通脹率。這加大了其解決債務問題的難度,如果經濟出現衰退,它很難有餘力應對。

 

美聯儲

儘管我不願相信,但美國可能正沿著慢行軌跡,邁向日本式長期的低通脹率甚至是通貨緊縮。據此推論,美聯儲長期希望並相信利率很快就會提高,這一鷹派的傾向具有誤導性。更深重的危機在於需求太少而非太多。因而,要形成一種新的美聯儲模式才合乎常理。

任何對於宏觀政策的考慮都必須基於一個事實——經濟復甦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下一次衰退至少已初現端倪。當然,經濟衰退並非迫在眉睫,然而對於已經過了恢 復初期的經濟來說,每年的衰退幾率至少有20%。基本經濟增速僅維持在2%,其他經濟體面臨嚴重問題,美國政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不穩定性,凡此種種都加深 了悲觀情緒。某個蠱惑人心的政客可能上台,政策可能左傾,據此我推測經濟衰退的年幾率在25%到30%之間。

 

市場預期的聯邦資金利率

對我而言,這似乎是解讀收益率曲線的唯一方式。市場預期,未來三年短期利率增長不超過0.65%。儘管美聯儲官方預計表明利率會穩定在3.3%,但市場認為五年後利率仍會在1.25%左右。

 

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

市場認為,經濟衰退會在某刻到來,到那時利率會接近於零。粗略統計,如果利率預計保持一年兩次增長,那麼市場對2018年12月聯邦基金利率的0.85%點估值意味著,到那時經濟衰退有五成可能性。

歷史和市場都警示著我們注意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

這意味著什麼呢?首先,如果美聯儲像往常一樣,致力於達到百分之二的對稱通脹目標,那麼近期目標就應當超過百分之二。在下輪衰退到來之前——可能是通貨緊縮——美聯儲應當使通脹率超過長期目標。

換種方式說,美聯儲的散點預測指向經濟會持續恢復。他們預測,通脹率只會在2018年上升到百分之二。他們有什麼理由不選擇擴大需求、更快地達成目標通 脹率、增加刺激、小幅提升額外通脹率來減小下一輪經濟衰退的衝擊呢?那些認為提高利率就能反周期的觀點是糊塗的。考慮到滯后這一點,提高利率會增加經濟衰 退的可能性,帶來更多的問題。對防止和減輕經濟衰退來說,提高通脹率和通脹期待值是最有效的。

幾年前採用百分之二通脹目標的那一套邏輯 已不再適用,現在看來,這個數太低了。正如耶倫和格林斯潘的在一次著名談話中所指出的,積極通脹目標平衡了穩定貨幣的收益和降低通脹率的成本。積極通脹畢 竟是有幫助的——滿足消極實際利率的周期性需求,促進通脹在名義剛性之下的實際工資方面的下行調整。

不管他們相信長期停滯與否,幾乎所 有人都認同中性實際利率已經降低了一個百分點甚至更多。這意味著,降低實際利率的需求會更頻繁。減緩增長的工資意味著由通脹所推動的下行調整會面臨更大的 壓力。以往的經驗已經證明,耶倫對低通脹率推動生產率觀點的懷疑是正確的。隨著創新免費產品的引入,物價指數方面的失誤不斷增長,這一點似乎有理有據。

這就是說,如果多年前的通脹目標反映了恰當的平衡,那麼放到今天,這一目標值應當提升。這是認同通脹率超過百分之二的另一理由。

其次,美聯儲不應提高利率,除非通脹率明顯超過目標值,這一理論考慮被目前的數據流進一步證實。正如TIPS(通脹掛鉤的)政府公債所體現出來的,長期 通脹預期正在衰減,我把它調整為更受美聯儲青睞的PCE物價指數。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石油價格相較二月提升了70%,但預期通脹幾乎回落到歷史最低點。

 

消費者長期通脹預期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美聯儲通過在調查中指出其相對穩定性來抗衡市場通脹預期的下降。不過這一觀更難站得住腳了,因為消費者通脹預期在油價上漲的情況下明顯下滑至新低。

未來的通脹可能會導致勞動市場過熱問題。對於大多數觀察者而言,上月令人尤其失望的就業報告十分震撼,不過美聯儲所總結的就業情況指數自年初以來就亮起了黃燈。這一數據的下滑預示著可能會提前到來的經濟衰退,而且通常伴隨著利率的下降而非上升。

通脹預期低並持續走低。勞動市場的綜合措施不斷退步,情況最好時,增長平平。同時,通脹明顯低於美聯儲的計劃值。對於美聯儲而言,當務之急是傳遞加快增長、防止倒退的信號,即便要付出一些代價。

這不是美聯儲的政策立場。在過去的一年裡,美聯儲表現出「土撥鼠之日」的特點。一方面,他們確實想要提高利率,達到更為正常的狀態。但同時,他們不想在 經濟發展可能放慢時,採取緊縮的方式,也不想製造金融混亂。因此,他們一直提出未來的利率會增長,卻發現難以為繼。但它們總是很快地重蹈覆轍,部分因為內 部友誼,部分則是出於保留可選擇性的考慮。

 

聯邦利率預測

在過去的12個月里,名義GDP僅以3.3%的速度增長。我們很少深陷需求過少的危機當中。而現在,德國已經追隨日本,進入了消極十年利率。我們離他們並不遠了。美聯儲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當務之急既不在於防止邁向通脹,儘管這並不錯,也不在於把利率調整到以前的常態。

相反,美聯儲應當著力確保實際收入和名義收入的充分增長。

全球股市還有第三顆未爆炸彈 比英脫歐要可怕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上周末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英國確定脫離歐盟,不會造成全球股市系統性風險,全球股市重挫預估僅是「一日效應」,但卻是「去全球化」的第一步,接下來須觀察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特朗普若當選,對全球股市來說才是危機的開始。

英國脫歐公投其中一個附屬效應是,也許成為美國大選風向球,目前美國共和黨由特朗普勝出,民主黨由希拉里力敗桑德斯,特朗普如果當選美國總統, 未來的風險可能比英國脫歐更可怕。最近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桑默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全球對「特朗普風險」敏感度太低,他預計特朗普當選的十八個 月之內,美國將陷入曠日持久的衰退,而受傷的不止是美國。

這次英國公投與美國選民喜歡特朗普,都可以看出反體制的氣氛正升高,驅動英國民眾考慮跟歐洲的政經聯盟分道揚鑣。

這個情況也激蕩美國人要不要選出一位非典型的候選人來當美國總統,目前英國及美國反移民情緒都高漲,英國脫歐的一大論點是可以讓英國切斷被迫接 納的來路不明難民潮。特朗普的崛起建立在平民主義與民族主義,憑藉的是訴求白種人優勢,他主張在美墨邊界築高牆,阻止非法移民;嚴禁穆斯林入境,不惜與整 個伊斯蘭國家對立,這都是新孤立主義的形勢。

下一個是關稅壁壘,特朗普主張對中國課重稅,脫歐派對歐盟帶來的貿易利益也失去興趣,下一個世界會不會形成貿易高牆?這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脫歐派訴求大英帝國昔日榮耀,特朗普也直呼,「讓美國更偉大」,都能深深打動人心,所以說,這次英國公投很可能也是美國大選風向球。

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當上美國總統,這個世界是巨變的時代,此時只有股神巴菲特最淡定,這次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他向股東說:「自1930年起,我 這一生中,美國人均GDP增長六倍,不管誰當總統,二十年、五十年後,美國GDP只會更高……,我相信美國及伯克希爾在任何政治環境下都能交出亮麗成績, 沒有任何一個總統能終結這個趨勢……。」也許淡定面對,才是面對複雜萬變金融市場的唯一不變法則。

著名經濟學家謝國忠上周末接受媒體採訪時同樣拋出了上述觀點。謝國忠指出,英國確定脫離歐盟,不會造成全球股市系統性風險,全球股市重挫預估僅是「一日效應」,但卻是「去全球化」的第一步,接下來須觀察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特朗普若當選,對全球股市來說才是危機的開始。

問:如何解讀英國確定脫離歐盟的決定?

答:從24日全球股市表現來看,似乎對英國脫歐結果非常悲觀,但說穿了,這只是大家對賭英國會留在歐盟、累積套利買盤后的「風險宣洩(RISK-OFF)」結果,情況其實沒有那麼糟糕,不會是系統性風險,更不會是1998與2008年金融危機再現。

理由很簡單,外界總是認為英國脫歐會衝擊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殊不知近十幾年全球化的結果,倫敦成為全球資金炒作天堂,包括英鎊、房地產全數 大漲,但經濟並沒有老百姓想像那麼好,因此,英國脫歐后若能讓英鎊與房地產價格降下來、經濟成長加速,對英國人民反倒是好事一件。

問:如何看英國脫歐后的潛在骨牌效應?

答:我認為,英國脫歐會是「去全球化」第一步,所謂全球化結果,就是少數人透過資產價格推升方式取得絕大多數財富,歐盟就是管道,因此,從結果 論,歐盟是個失敗的組織,由於歐盟沒有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致使各國恣意行事,但苦果卻要大家一起承擔,最後,弱國不出去,強國只好走人,接下來就看希 臘、義大利、西班牙是否會跟進,最早造成歐盟土崩瓦解的結果,但整體衝擊有限。

但說實在,我並不擔心英國脫歐結果,我比較在意的是接下來美國總統選舉,也就是「去全球化」的第二指標,保守主義派、且行事不案牌理出牌的特朗 普若當選,可能會出現包括:美中關係陷入緊張、通貨膨脹與利率攀升、資產泡沫等問題,對全球金融資產來說,就會是影響相當深遠的潛在危機。

相關報道

以下是謝國忠在英國退歐公投後接受香港鳳凰衛視[-1.65%]專訪:

《曾瀞漪專訪謝國忠:主題「英國脫歐:去全球化的開始與動蕩」》

世界經濟欲振乏力,今天又來了一個英國決定要離開歐盟的消息。英國決定離開歐盟,英國決定離開歐盟之後會使得世界從今天開始已經不一樣了,它究竟代表一些什麼樣的意義,現場請來的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先生。

曾瀞漪:公投的結果,一直到今天早上都有很多人還猜不出來,最後英國人決定是要離開歐盟的,為什麼有超過50%的英國人這麼強烈的要離開歐盟?

謝國忠:英國人,從歷史上來說,他就覺得自己跟歐洲人不一樣,所以在一起的話就很勉強,那專家的意見認為,要分的話後果更嚴重,可能合在一起的 話你感覺不好,分開的話可能後果更嚴重。但從金融危機之後,這幾年的日子一直不好過,政治家也沒有提出一個好的方案,還是老的東西,就是刺激經濟,印鈔 票,最後人民的生活不好。

而且歐盟帶來了很多新移民,原來英國的製造業空洞化之後,它有做白領的,現在東歐的移民進來之後,在中上層的白領工作受到了很大的競爭,所以對 大部分英國人來說,未來的前景是很暗淡的,所以做出這樣一個舉動,可能對未來有一個新的發展之後,會有更好的明天,但不管怎麼樣,過去的道路走下去是越來 越暗淡的。

曾瀞漪:現在英國的投票結果是,他們要掌握自己的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那問題就是在於,確實,因為本來是全球化的過程,現在你做這樣的公投, 人家就覺得你是跟全球化是背道而馳的,我們從今天的這個各方的反應可以看出來,好像英國已經開始有不同的聲音了,比如說蘇格蘭是要留下來了,但是威爾士和 英格蘭地區是要離開的,而北愛爾蘭也覺得,那我乾脆離開英國算了,我要考慮等等(音)的問題,英國是不是從現在開始,內部也產生分裂了?

謝國忠:現在這個可能呢,北愛爾蘭因為,原來跟北愛爾蘭和平協議的時候就說明,就說了跟愛爾蘭之間不應該有邊境的,就大家可以自由過邊境的。那 在歐盟的這個體系裡面,如果是英國脫歐之後又會有一個邊境,所以這件事情可能會帶來很多麻煩的,所以北愛爾蘭人的愛爾蘭人,可能又要想要獨立了。但蘇格蘭 人的話,歷史上一直有獨立的這樣一個說法,上一次的話,投了票之後的話,也沒有同意要獨立,所以我總覺得他們可能再投票的可能性有,可能在十年以後,但是 呢蘇格蘭脫離英國的話,可能性沒那麼大了。

曾瀞漪:這次的結果讓很多人納悶,說這個英國首相卡梅倫當初怎麼會做這樣的決定,今天他很知趣的,在脫歐公投確定之後他就很快宣布要辭職了,十 月份卸任了,但為什麼,這樣的一個政治人物,在英國這樣的環境裡面,他還決定要做公投這麼危險的一個事情,他可能連現在的情況都沒有估計到。

謝國忠:他原來因為他自己的政黨裡面是支持脫歐的,所以他為了做黨的領袖,為了做那個首相的話,就是答應了這樣一個條件,就是說要有公投什麼, 當時的話覺得這個公投只不過是象徵性的事情,就是因為大部分老百姓是不會支持的,只不過是為了黨內的一個妥協引起來的。結果呢。

曾瀞漪:弄巧成拙。

謝國忠:這幾年的經濟發展的話,是讓人民認為,原來脫歐的話是一個上層建築的一個思維方式,對於一般的勞工的話,沒有想到這一點的,現在的話, 因為勞動者的一個階層認為在歐盟裡面,全球化對他們都是不利的,這是他們生活水平下滑的主要的原因,所以為什麼他們支持退出這個自由貿易,退出歐盟等等之 類的。

曾瀞漪:這次的結果很多人看法是這樣的,不管結果是什麼,英國現在受傷了,歐盟的重傷可能也是不輕的,那麼在歐盟方面現在的分裂是不是也開始了,我們看今天新聞也是這樣,大家說,那我們也要舉行脫歐公投,歐盟的分裂是不是必然,統一的歐盟不再出現了嗎?

謝國忠:我覺得歐盟的話是情況很不妙,它這個問題一直沒解決,上次的債務危機出現之後一直沒解決,它說到的話做不到,說是大家的財政支出要3% 以下,結果所有的國家都在3%以上,但也沒有什麼懲罰,是吧。因為它沒有中央政府,所以呢就是,這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可以隨便做,做了後果的話,是自己不負 責,可以讓所有的成員國去承擔,這樣的一個組織的話,最後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這個,現在能夠維持的話,是因為北方的話,像德國這樣的國家願意出錢來維持這 個體制,德國裡面的話,其實德國裡面也是很少一部分人是交很多稅的,因為大部分地方的人也沒有說做出多大的稅收的貢獻,所以整個這個體制,能維持這個體制 的可能10%的人都不到,所以如果是這些人決定要脫離歐盟的話,這歐盟就完蛋了。

曾瀞漪:我們在看世界格局的時候常常會這麼看,歐盟是一塊,中國是一塊,美國是一塊。很多人都這麼說,統一的歐盟對於中國跟美國之間的勢均力敵 是有好處的,而現在如果歐盟開始出現分裂,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呢?我們首先把焦點放在金融方面嘛,如果說這個英國這次脫歐之後,很多人說那金融中心,英國 是不是會開始弱化了,那這樣對於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會受影響,因為畢竟英國倫敦是很重要的離岸中心。

謝國忠:那倫敦還會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不一定說是一定要在歐盟體系裡面的一些,看新加坡也是金融中心,就是那個,紐約的話是世界金融中心,所 以這個我覺得跟那個關係不是很大。但是金融中心的這個規模要縮小,因為脫離歐盟的話,它背後就是一個反對全球化,反對全球化當中有很大一個現象,就是金融 放大,大家都去炒,結果呢引起很多不好的後果,所以這個金融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不能是脫離實體經濟,自己變成一個大的魔獸。

曾瀞漪:金融魔獸。

謝國忠:對人民生活不利,所以我覺得金融中心縮小這是不可變化,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沒有什麼影響的,因為這人民幣國際化是剛 剛開始,在海外的人民幣,兩萬多億人民幣,而且主要可能是在中國,中資公司或者是華人手裡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國際化是剛剛走出去。一個貨幣的國際化最終取 決於你這個國內的體制,你國內的體制是法制,然後對私有財產有足夠的保護,這樣的話就是海外持有你貨幣的人,他知道這個貨幣是有價值的,因為隨時可以換成 你國內的一個資產,是吧。所以人民幣的全球化,國際化,最終的是需要國內的改革,對國外的這情況怎麼樣,關係不大的。

曾瀞漪:也就是說以自己的內在功力推動人民幣走出去,而不是依靠外在,它是不是金融中心來幫助人民幣國際化。

謝國忠:是,因為國內有些人的思維方式是覺得,中國現在是泡沫很多等等之類,沒關係,我們人民幣國際化,以後讓全世界的人來接我們的盤子,我覺 得這種思維方式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個天方夜譚,不可能的事情,只不過是來忽悠自己的老百姓而已,要靠人民幣的國際化來消化國內的泡沫問題是不可能的。

曾瀞漪:您估計這一次英國脫歐的震蕩還會持續多久的時間,對世界的經濟影響。

謝國忠:我覺得時間短期的時間不會很長,因為可能下個星期的話,政府央行都會出來說好話,因為市場的震蕩是因為炒家的話害怕,這個泡沫的形成是 一個央行放錢然後有人願意借錢去炒,所以呢炒的人害怕就市場就會有一個大的下滑,但接下來就是央行又會出來說你別害怕我撐你的腰你繼續給我上,所以是存在 這個可能的話,過幾天的話有很多人會來就是撈底抄底就是很多人又會殺回來是存在這個可能的,但問題在於說這個脫歐的這個是公投的結果表明,我們現在這個世 界靠炒來維持這個經濟的話是不可持續的。

曾瀞漪:如果是這樣來看的話,其實全球來看確實對於現在的經濟和金融現況是感到非常不滿的,另外一個體現就是在美國的大選方面,今天英國的脫歐結果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美國的大選結果有沒有可能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呢?

謝國忠:是,美國人特朗普原來競選的話大家覺得不可能他會做共和黨的候選人,現在他成了共和黨的候選人,他的思維方式跟脫歐的思維方式是一樣 的,就是沒有什麼國際秩序國際體制,大家就是做貿易看誰得好處誰得壞處是吧,所以你不能為了什麼所謂的原則的話,就接受一個對自己不利的一個這樣一個結 果,所以這個如果特朗普現在的話,所有的民意調查說特朗普的話遠遠落後於希拉里大概四五個百分點,這跟原來脫歐的留歐的距離的話差不多,所以因為搞民意調 查的人的話都是上層的人物,上層的人物的話都是在全球化當中受益的人,就是他們都是不勞而獲的人,所以這個世界上來看勞動者的話,生活的話越來越困難,這 是炒的人話有權的人在拿錢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一個不良的後果,所以如果是就是特朗普要上台的話,是會比那個脫歐的話要嚴重的多。

曾瀞漪:所以您的意思是說,從這次英國脫歐公投的過程當中,之前有幾次反覆以為這個會留下來了,那麼當中從民意調查從政治精英和領袖們的呼籲, 覺得好像留歐的聲音挺大的,從這個經驗來看美國的總統大選現況,也許公投民意調查結果是特朗普輸給希拉里,但是真正勞動者投那一票出來的時候可能最後的結 果是特朗普反倒贏了。

謝國忠:是,有可能的,我覺得要就是現在因為就是現在的政治的話都是大家熟悉的面孔,都是十年二十年就是這些人,在說同樣的話世界搞的那麼亂, 還是這些人,所以他為什麼不換呢是吧,所以對老百姓來說的話應該說是換一個人還有可能有新的東西出現,不換人的話就是情況越來越糟,所以我覺得專家的意見 的話就是不要太就是重視,這個明星的意見不要太重視,我覺得最後的話人民的話自己有感覺的,你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去投票,他會為自己的利益去投出一票來的。

曾瀞漪:曾經有人會覺得說,如果現在的局勢是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會開始面臨更多的動蕩和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人們最難受的一件事情,不確定性和動蕩會開始蔓延了嗎?

謝國忠:是,我覺得2008年之後的話世界就進入動蕩時期,但2008年之後因為央行又搞了一個泡沫的話,把這個問題掩蓋了一段時間,但是整個 泡沫開始漸漸的就是破掉的時候的話,那個問題的話就暴露出來就更嚴重,所以這個世界是進入了動蕩的時期,跟一百年前的全球化後來出現的動蕩的話很類似,就 是在我們出現了有在美國出現羅斯福這樣的一個人,就是定法律來擋住投機,那個就是不讓投機的話來搞亂經濟,但是在歐洲也出現了一個非常一個危險的事情,就 是大家走向希特勒這樣的人,就是在人民在生活越來越苦的情況下,他們是盼望找到一個人的話,能夠幫他們走出。

曾瀞漪:困境。

謝國忠:困境的,所以在德國和美國他們做了不同的選擇,所以呢結局也非常不一樣,現在我們看到也是人民的話就是反正現有的政治家他們都不喜歡,就看新來的人的話是什麼類型的人。

曾瀞漪:這就很危險了,於是如果我們思考到可能幾十年前這樣的情況會產生的一個後果,於是我們有沒有一個方法來防止,比如說最近有一些報告就 說,就因為像三十年代那樣的大蕭條導致的幾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於是我們應不應該現在就央行們再繼續有大規模的刺激政策讓經濟不要那麼快的出現問題,然後在 這個過程中爭取時間來改革,是不是大規模的刺激措施還應該推出來。

謝國忠:你看為什麼德國跟美國有這樣不同的一個選擇,德國就出現了央行當時的話,大量的印鈔票,結果引起了高速通膨,希特勒上台的就是根本的原 因就是高速通膨,所以在美國的話他雖然就是他沒有印鈔票,然後引起了很多就是破產破產,但是呢他沒有跑出像希特勒這樣的人,大家還是通過民主的過程選出了 像羅斯福這樣的人,最後把經濟引向了健康的道路,所以我覺得是這種依賴於印鈔票,印鈔票到底解決什麼問題,它是一個機器的話就印出鈔票來,它能創造奇迹 嗎,核心的問題是經濟的實體經濟的問題,實體經濟的問題的話是不可能靠什麼央行增加流通的話來解決的,而央行的話就是老是宣傳他們能夠解決問題,這是個非 常嚴重的誤導,所以這個我們這一代央行,主持央行的人的話是要對今天的世界經濟的話,這個狀態負巨大的責任的。

曾瀞漪:從今天開始世界真的會變的不一樣了,但是我們如何面對老百姓的失去耐心或者是他們已經迫不及待,這個事件在短期之內如果沒有大規模刺激,如果沒有刺激怎麼辦。

謝國忠:我覺得就是核心的就是對收入不平等和財富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你要看一看為什麼,是他是真的是市場經濟形成的還是人為的形成的是吧,我們 看到的就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金融過度放大,然後呢就是公司的CEO或者是高層的話自己給自己隨便發錢,他其實公司的話就是並沒有做好像美 國,美國的叫收入不平等主要就是這些原因引起來的,金融過大就是這一屆的公司的管理層給自己印鈔票,給自己發鈔票,然後老百姓手裡拿的錢越來越少,就這麼 引起來的,所以這個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引起來的,這是一個權利不平等引起來的,所以這個為什麼要通過民主的政治的手段來限制這些權利的有權的人,亂給自己發 獎金,這個發獎金這個文化一定要給它斷絕。

曾瀞漪:非常謝謝謝國忠先生到節目當中來,世界雖然不一樣但是還有挽救的機會的,掌握這個時機做改革,好好的收入分配

台灣出口連16黑 蔡政府無仙丹

台灣出口連16黑,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台灣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外部研究員郭永興接受訪問表示,台灣出口最大市場就是中國大陸,當大陸經濟不 再高成長,連帶影響到台灣的出口疲軟,這也是台灣出口連16黑的主因,目前新政府對出口衰退沒有神仙妙藥,再等幾個月或許台灣出口就能止跌回升。

郭永興也提到,新政府有意推新南向政策,最能大幅增加台灣與東南亞經貿發展就是簽自由貿易協議,但如果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一對一雙邊談判,最終還是無法繞過中國大陸影響。但如果是參與多邊機制,如爭取加入TPP,台灣有美日罩著,中國大陸的影響力也會下降。

郭永興,日本京都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台灣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外部研究員,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講座學者。

郭永興表示,台灣外銷訂單連16黑、5月年減5.8%,主因就是受到中國大陸影響,因為大陸官媒都認為將來大陸的經濟發展走L型,也就是大陸 政府將不會有太大的刺激經濟方案提來,當大陸沒有像過去高成長率,連帶影響到台灣的出口疲軟,這是造成台灣出口的總量連月減少的狀況。

郭永興認為,出口訂單成長或衰退,都是跟去年同期相比,台灣外出已經連16黑,這代表去年同期台灣的出口就已經下滑,所以用去年相比的基期相對是比較低,預計台灣八、九月出口狀況應該就會止跌回升。

郭永興強調,台灣的出口市場最大宗就是中國大陸,這個狀況很難改變,所以在大陸經濟發展走L型的態勢下,當中國大陸都沒有提出經濟刺激方案, 台灣出口的下一波高潮可能是在iPhone7上市之後,因為iPhone中的台灣供應鏈還是很強,但是這是季節性,當蘋果手機的熱潮一過,台灣的出口就會 回歸正常。

至於蔡英文政府對振興台灣出口會提出什麼措施。郭永興回答,新“閣揆”林全曾說“新政府不會重視經濟成長率,而是重視失業率”,拼經濟成長率就是要推出口的優惠措施,目前政府對出口衰退沒有神仙妙藥,反正等幾個月台灣出口狀況不會再下滑,甚至還會微幅成長。

郭永興提到,產業面有利台灣出口的消息,包括智慧型手機4G晶片的需求量增加、歐洲經濟緩慢成長,造成歐洲的筆電需求也增加,有很多廠商反應定當已經回溫,例如晶片、筆電製造相關產業、基本金屬業如鋼鐵業都是受惠的產業。

郭永興強調,香港跟中國大陸佔台灣出口總量四成,主因是因為台商生產的據點在大陸,主要都是從台灣出口半成品或是關鍵零組件到大陸生產,現在新政府積極發展新南向政策,主要就是因為大陸土地、勞力的成本增加,生產成本考量,讓台商有意從撤離大陸,蔡政府只是推波助瀾。

對於蔡政府提出新南向的看法?郭永興回答,從就國際貿易角度來看,新政府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口號是“以人為本”,提東南亞學生獎學金來台灣就 學,讓東南亞國家與台灣有更多連結,目前民間已經開始有些反應,例如台中科技大學語言中心今年首次開設越南語班,但是這樣是否會造成台灣與東南亞經貿大幅 成長,目前看起來是沒有直接效果。

郭永興強調,促使台灣與東南亞經貿大幅成長,最主要還是要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新南向辦公室還需要提出更多具體的措施,要讓企業界有感,不過如 果台灣爭取跟東南亞國家一對一談自由貿易協議,最終東南亞國家還要顧慮中國大陸的看法,但如果是參與多邊機制,如爭取加入TPP,台灣有美日罩著,中國大 陸的影響力也會下降。

東盟對台灣的影響?他表示,東南亞十國在今年1月1日成立東南亞經濟共同體(東盟)朝向區域內國家貿易零關稅發展,長期來看東協內部的區域貿易會取代台灣跟東南亞國家個別的貿易,例如原本印尼需要跟台灣採購零組件,未來可能就會轉向無關稅馬來西亞來採購。

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RCEP短期內很難有具體成果,因為印尼對於開放國內市場還是有疑慮,反觀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目前第一輪談判國 家都已經簽署完畢,未來可能會比較快生效,如果台灣能加入TPP就能跟協議內的越南、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達成自由效益的成效,另外泰國、印尼都準備參 與TPP第二輪談判,所以台灣要打入東南亞TPP反而是關鍵。

至於台灣想加入台灣TPP,美國扮演的角色。郭永興提到,美國角色當然重要,基本上參與TPP的其他國家都能算是美國的盟邦,TPP是美國經 貿綁樁腳的措施,所以台灣想加入TPP,如果有得到美國的支持,當然會相對容易一些,但是也要付出相當的責任,不然美國也不會要求台灣開放瘦肉精美豬。

郭永興提到,雖然TPP第一波有12個國家簽署加入,但是協議生效的條件是12國當中過半國家及GDP總和八成五的國會通過才能生效,所以美 國國會及日本國會通過是TPP生效的關鍵,目前是美國大選階段,兩位候選人希拉里跟特朗普都不是喜歡TPP,如果美國國內因素解決,TPP實質上已經是同 沒有問題。

他認為,未來一旦TPP生效發動,台灣就必須要爭取第二輪談判的機會,台灣目前國內調整還在起步,至少瘦肉精美豬的態度還沒有共識,但是未來 台灣加入TPP的機率大概是百分之百,因為台灣對外經貿已經沒有空間,畢竟韓國也要加入TPP第二輪談判,而且韓國相較於台灣,國內調整的空間不多,因為 韓國先前已經通過“韓美FTA”,對於國內溝通都已經進行過了。

英國退歐李嘉誠虧大了 身家縮水超百億

英國決定退歐,在英國下了重注的李嘉誠怎麼樣了?

英國退歐公投在6月24日塵埃落定,引發當天全球股市暴跌,其中,香港恒生指數重挫2.92%,創下1月20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6月27日,港股市場繼續下行,好在跌幅不斷縮窄,至下午收盤時恆指微跌0.16%,收報20227.3點。

但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股票依然遭遇重挫。6月24日和6月27日兩個交易日,長和(0001.HK)分別下跌5.07%及4.02%,最新收報 83.50港元,刷新重組之後的股價新低;長實地產(1113.HK)分別跌去3.21%及1.60%,股價收報46.00港元;長江基建集團 (1038.HK)也接連重挫5.48%及4.86%,收報66.50港元,創下10個月以來最低價;電能實業(0006.HK)則在這兩個交易日內分別 下行4.76%及2.64%,現報68.15港元。

根據李嘉誠名下長和系重組時公布的股權結構資料顯示,李氏家族及其名下信託直接持有長和、長地30.15%的股份,以及赫斯基29.33%的股份。

按照長和、長地的股價變動情況計算,從6月24日開市,到6月27日收盤,這兩家公司的市值總計縮水403.0億港元,相應的,李氏家族及名下信託所損失的財富就達到121.5億港元。

再加上,多倫多聯交所上市的赫斯基能源(HSE.TO)在6月24日股價下挫了2.96%。也就是說,從英國退歐公投開始以來,短短兩個交易日之內,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身家已經消失了135.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15.7億元。

  「英鎊對美元每變動1%,長和系的利潤就會在同方向變動0.5%」

據彭博公布的全球富豪資產變動情況,全球400大富豪因為英國退歐公投,在6月24日當天總共損失了1274億美元的財富,其中,李嘉誠的資產縮水了11億美元,其財富全球排名則仍然保持在第24位。

而且,這種縮水狀況短期內可能還不會結束。6月27日,多家國際大行紛紛發表研究報告,下調了對長和系股票的評級或目標價。

花旗把長和的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大手筆調低目標價,從124港元跳水到94港元,相當於縮水了24%。該行還預測,英鎊對美元每下跌 10%,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的2016年凈利潤將分別下降6.7%和5.4%;摩根士丹利對長和的最新目標價為95港元,評價下調至「與大市同步」;里昂 和瑞信雙雙下調對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的目標價;野村則表示,英鎊對美元每變動1%,長和系的利潤就會在同方向變動0.5%。

6月24日,英鎊對美元下跌8.85%;截至6月27日發稿,英鎊對美元繼續下挫,跌幅逾3%。自1985年以來,英鎊對美元首次跌破1.32。

 李嘉誠的英國生意

  為什麼英國退歐會對李嘉誠的公司影響這麼大?

翻閱長和系公司的資料就可以發現,儘管李嘉誠在中國香港起家,也在中國內地市場叱吒風雲了多年,但是,長和、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的最大收入來源地早已經不再是內地和香港,而是英國。

長和2015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2015年總收益為3960.87億港元,其中,有46%來自歐洲。年報中明確顯示,歐洲業務中,英國佔據了21%的份額,也就是說,2015年度長和在英國獲取的收益額為382.62億港元。

電能實業的2015年年報則顯示,當年股東應占溢利為77.32億港元,其中,63%來自英國,即英國貢獻了48.71億港元。長江基建的2015年收入來源中,英國的佔比更大,達到了71%。

李嘉誠進軍英國市場的歷程,可以追溯到2000年,他名下的和黃公司以36億英鎊的巨額代價買下了英國Three電信商的電信運營牌照。

2010年,李嘉誠在英國買買買的步伐明顯加速。當年10月,長江基建與香港電燈聯合收購英國電網,代價為58億英鎊。2011年,李嘉誠又億24億英 鎊買下了英國主要的供應水和污水處理公司——Northumbrian自來水公司。2012年,英國管道燃氣業務和英國曼徹斯特機場集團也被李嘉誠收入囊 中。2015年,英國Eversholt鐵路集團以10.27億英鎊被長江實業及長江基建聯合收購,同一年,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 UK出價102.5億英鎊獲得和記黃埔收購;長和與長建聯合收購的Eversholt Rail則是英國三大鐵路車輛租賃公司之一。

有 香港媒體統計,李嘉誠對英國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4000億港元,產業布局覆蓋英國的電力、煤氣、通信、用水、港口、能源、機場等多個領域。目前,英國天然 氣的30%市場、電力分銷的25%市場和供水的約5%市場,都在李嘉誠的控制之下。難怪有人說,李嘉誠已經買下了半個英國。

  首富發聲:退歐並非末日

3月17日,李嘉誠在出席業績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一旦英國退歐,他一定會收縮在英國的投資規模。

6月21日,在英國退歐公投之前,李嘉誠非常罕見地接受了媒體採訪,明確指出:「我不希望英國退歐。」他在採訪中表示,英國退歐對英國和歐洲的的損害都很大,不過,即使真的退歐也不是世界末日。

一語成讖,但李嘉誠也已經表示,會繼續在歐洲和英國的業務。

「全球52個國家都有我們的生意,過去幾年,我們對於歐洲的投資一直在增加,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我覺得這並不存在問題,我們也遵守當地的法律和秩序。」他這樣說道。

長和發言人也對港媒表示,集團在英國的業務及資產主要覆蓋零售、電訊及公用事業,為當地市民提供產品及服務,所以退歐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相信當地業務會繼續蓬勃發展。

中國學者赴海牙 點出南海仲裁法律漏洞

據港媒報道,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學術代表團已赴荷蘭海牙,26日出席南海仲裁案與國際法研討會。在南海仲裁結果即將公布的重要時間,在國際法庭所在地召開的此次會議無疑具有特殊意義。

會議由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與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的格勞秀斯國際法研究中心(The Grotiu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egal)合辦。從目前獲得的消息,有來自荷蘭、印度、美國等30多名國際法專家,包括國際法庭前法官參加。

  1999年,菲律賓軍方把廢棄軍艦拖至仁愛礁擱淺,曾以「擱淺」為名欲強佔仁愛礁。

  中國專家曾指出,單就法律而言,菲律賓提交的訴訟書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打了多處「馬虎眼」,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於法占理。然而在中方作出「不參與」的立場,對仲裁做出排除性聲明后,除了未參與仲裁程序中的證據徵集過程外,亦未對仲裁案的合法性做出實質訴訟動作。

民間意見書迴響大專家:僅可作參考

此前,香港及台灣的民間團體分別就仲裁庭合法性以及太平島的島嶼地位向仲裁庭遞交法庭之友意見書,引發不小反響,然而法庭之友意見書僅可作參考文件,北京專家稱,是否採用仍需看仲裁庭的意思。

相關法律界人士表示,這兩份意見書提出的質疑可謂正中仲裁庭痛處,卻難以發揮決定性作用,實在可惜。該人士認為,中國難出法理牌,一是仲裁案已不單純是法律問題,亦受政治因素左右;二是國際法規則主動權依舊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中國目前法律實力不足。

西方掌國際法主動權法理牌難打

即使中國堅定不參與、不接受的立場,仍難以避免仲裁案預計非常不利的結果帶來的巨大壓力,業內人士預計,仲裁案或將引發新一輪利益相關國的南海侵權高潮。

如何解局,對中方來說有相當難度。消息人士透露,此次研討會將是一場國際法制的大評議,探討中國在國際法上討論歷史權利是否有根據、仲裁庭在南海案中是否有權裁判等諸多關鍵問題,可能預示中國打算出手揪出仲裁案的法律漏洞。

與會學者質疑南海仲裁

據新華網報道,與會的美國國務院前法律顧問亞伯拉罕·索費爾指出,中國已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稱《公約》)規定將海域劃界等爭端排除強制仲裁,中國拒絕菲律賓將南海爭端提交仲裁有堅實的法律依據,被強行推進至今的南海仲裁「極不明智」。

英國外交部前法律顧問克里斯·沃默斯利說:「海洋地物的地位與領土主權和海域劃界密切相關,而仲裁庭沒有認識到南海問題的根本性爭議是主權問題,對南海海洋地物地位的判定,只有在相關主權問題解決后才可能給予合理的解答。」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教授高聖惕指出,南海仲裁「詭異之處頗多」。他說,菲律賓精心包裝的訴求看似單純,實際上蘊含著極其險惡的用意,是 以打壓中方行使主權、伸張菲方主權主張為目標;而仲裁庭卻裝聾作啞,將明顯不是《公約》適用、已被中方排除強制解決程序的爭端送入實體審理階段。

專家:強制仲裁無益於解決南海爭端

在對仲裁庭管轄權裁決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的同時,與會專家也認為,強制仲裁對解決南海爭端有害無益。仲裁庭的所作所為破壞了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的可信度,甚至可能產生更加惡劣的影響。

曾任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主席的拉奧·佩馬拉朱指出,菲律賓要求仲裁庭就南海個別島礁的海洋權利作出裁決。仲裁庭即便作出裁決,也僅僅是「真空中抽象的學術操練」,對南海爭端的解決並無實際價值。

對於南海強制仲裁對國際法尤其是《公約》造成的嚴重傷害,索費爾深表擔憂。他說,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本應尊重國際條約自身的限制和主權國家的保 留,而仲裁庭卻宣稱對菲律賓「人為製造」的訴求擁有管轄權,這已破壞了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的可信度。南海仲裁的現實後果不僅嚴重侵犯有關各方的實際利益, 甚至可能產生更糟的影響。

國際法院前法官阿卜杜勒·科羅馬告訴記者,國家同意對強制性仲裁來說必不可少,《公約》的強制性仲裁及其他強製程序均應嚴格建立在國家同意基礎上。他說,南海仲裁庭必須首先保證其管轄權不存在任何疑問,才能進入實體問題審理,否則裁決不可能有效。

重大信號 中俄聲明18次提一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在北京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普京對中國的短暫國事訪問取得豐碩成果,而在習近平與普京簽署關於「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等3項聯合聲明中18次提同一詞引發輿論熱議。

綜合媒體6月27日報道,普京25日抵達北京,雖然這次在中國的時間還不到24小時,但普京帶來了200多人的龐大代表團,包括總統辦公廳主任伊萬 諾夫、政府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和3位副總理戈洛傑茨、羅戈津、特魯特涅夫,以及俄國家石油公司、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等大企業負責人。習近平和中方的三位副 總理張高麗、劉延東、汪洋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等出席各個場合的活動。李克強、張德江也分別會見了普京。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旋風式到訪北京的普京一連簽署了三份頗具分量的聯合聲明,其中《關於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尤為引人關注,因為中俄在過 去從未專門針對「全球戰略穩定」發表過全球聲明。三份聲明還以不點名方式多次批評美國及其盟友在南海、朝鮮半島、烏克蘭等問題上對地區事務的干涉。

據統計,在25日發表的中俄聯合聲明中,「支持」兩字出現了18次。會談后,習近平和普京共同簽署了三項聯合聲明並見證了經貿、外交、基礎設施、技 術創新、農業、金融、能源、媒體、網路以及體育等領域30多項合作文件的簽署。俄中雙方正就58項經貿協議進行磋商,總值達500億美元,其中包括在俄羅 斯境內修建高速鐵路計劃。

 

普京與習近平出席簽字儀式(圖源:Reuters/VCG)

「中國要做全球平衡力量」,德國全球新聞網稱,儘管經濟合作是普京和習近平舉行會談的焦點,但25日發布的《關於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等種種跡象顯示,兩國領導人「還要成為全球秩序的穩定力量」。

韓國《今日亞細亞》稱,通過元首會談,中俄關係的蜜月已經「跨越通商層面」,向著最高水平不斷發展。雖然兩國否認,「但說實際上締結了同盟關係也並不誇張」。

日本《每日新聞》強調,俄中首腦在3天之內,更換場地進行兩次會談堪稱特例,值得注意的是,普京還在兩國首腦共同會見記者中,表現出「在南海問題上比過去更加偏向中國的姿態」。俄羅斯衛星新聞網稱,俄總統普京此次訪華的主要意義更多是政治上的,而不是經濟上的。

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旗下卡內基莫斯科中心研究員加布耶夫認為,此次中俄領導人會談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是外交夥伴關係的展示。不過,中俄關係「目前是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更大一些」。

 

習近平為普京舉行歡迎儀式(圖源:Reuters/VCG)

中國學者普遍認為,這是當前一種振聾發聵的聲音,此次中俄聯合聲明中首次出現「全球戰略穩定」這個提法,這個詞語是值得關注的。這次聲明是針對美國霸權行為的「量身裁衣」。

中國《環球時報》指出,美國不妨在中俄聲明中「對號入座」。美國表現出要做「全球帝國」的野心,它的「全球即時打擊系統計劃」威脅到世界所有國家的安全,其同時從歐亞兩個方向對俄羅斯及中國戰略擠壓是近乎狂妄的行動,迫使俄中背靠背地對它戰略接招。

美國不可能同時吞掉「中國龍」和「俄國熊」,這兩個國家沒有一個像當年蘇聯那樣富有進攻性,但它們的任何一個都有美國消化不了的戰略規模。中俄進一 步相互支持的戰略空間還有很大,美國對兩國的施壓多一分,這種相互支持就會多激活一分。中俄美的頂級戰略平衡不太可能被美國的絕對霸權取代。

俄媒曝光中國正在建新型隱形轟炸機 代號N20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6月27日報道,中國正在建造一架隱形轟炸機。根據報道,該項目軍機代號為N20,這架隱形轟炸機很像美軍的B2轟炸機。俄媒還宣稱,這款轟炸機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的最大航程為8000公里,可攜帶超過10噸重的戰鬥載荷。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6月27日報道,中國正在建造一架隱形轟炸機,該項目軍機代號為N20。這款轟炸機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的最大航 程為8000公里,可攜帶超過10噸重的戰鬥載荷。根據《軍事平衡》新聞報道,這架隱形轟炸機很像美軍的B2轟炸機。圖為中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模擬圖。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6月27日報道,中國正在建造一架隱形轟炸機。根據《軍事平衡》新聞報道,這架隱形轟炸機很像美軍的B2轟炸機。

文章稱,該項目軍機代號為N20。這款轟炸機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的最大航程為8000公里,可攜帶超過10噸重的戰鬥載荷。同時有報道稱,中國正在研發超音速轟炸機N18,與美國的B1轟炸機非常相似。

2017年到2018年間,解放軍空軍最新殲20戰機將投入使用。2015年中國建造了4架殲20,因此現在該型軍機的原型機數量已經達到8 架。殲10B、殲11D和殲16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進。2015年5月中國開始試驗結構奇特(獨特的雙機身)的重型無人機「神鷹」。

 

B-2轟炸機在設計上首先選擇了對隱身極為有利的扁平飛翼布局,根據作戰要求從聲音、紅外、視覺和雷達隱身等全方面進行了低可探測性設計。B-2 整機外形邊緣嚴格按照平行原則設計,散射主波系只有四個方向,減少了被截獲的概率。圖為B2轟炸機。

 

轟6K屬於成熟、可靠、便宜的機型,性能也不錯:大載彈量與大航程。它可以加掛重型空對地或空對艦導彈。最早鷹擊6重達2噸半,鷹擊63也近2 噸,巡航導彈也不輕,一般戰機難以掛載,只有轟6K合適。此類導彈威力大,射程遠,屬於我軍無可能捨棄的好東西,沒有轟6等於失去空射遠程導彈打擊能力。 圖為轟6K型轟炸機。

 

轟-6是當時中國試製的噸位最大的飛機,全機零件多,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及工作量大。在試製過程中,陸頌善組織技術力量,補齊了蘇聯沒有提供的 強度計算等資料,編製了新工藝和關鍵技術資料,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應用了多項新技術。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19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圖為轟 6。

 

功勛試飛員徐勇凌大校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殲-20戰鬥機明年起可能會批量裝備空軍,中國也將成為繼美俄之後又一個裝備四代機的國家,在 這方面至少領先日本十年。中國國防工業目前處於快速爬坡的階段,日本基本是平躺,日本在追趕中國軍事航空這條路上,有負數落差。圖為殲20戰機。

 

近日,網友拍攝到一架試飛中的殲-10B戰鬥機掛載了一枚新型導彈,從外形上看應該是之前曝光的霹靂-10空空導彈。該型導彈曾經出現在殲 -20戰鬥機的側面彈艙中。殲-10B是中國第三代殲 -10的改進型戰鬥機,為單座、單發、多用途、配備先進機載設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先進戰鬥機。圖為殲-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