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美聯儲剛剛給出了做空美股的信號 ?

北京時間周四凌晨,美聯儲一如市場所預期宣布將利率維持在0.25%-0.50%的區間不變。

但其會後發表的聲明中卻保留了一個關鍵的措辭——「總的來說,基於調查的中長期通脹預期在最近幾個月基本沒有變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宏觀經濟研究公司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經濟學家杜塔(Neil Dutta)認為,相對於經濟基本面來說,這一措辭太過鷹派,美聯儲看上去仍然想要加息。

但目前的市場狀況與市場對於經濟的看法實際上並不支持加息。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利差數據顯示,5年遠期的5年期通脹預期(指的是在5年後到10年後 這段時間,市場對平均通脹率的預期值)上個月明顯下降。此外,最新的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調查也顯示,通脹預期下降至2.4%,創6年來新低。

5年遠期的5年期通脹預期率。來源:聖路易斯聯儲/BusinessInsider

杜塔認為,這表明美聯儲和市場之間出現明顯脫節。市場正在拉低利率,而美聯儲看上去卻想要提高利率。

他在上周的一份郵件中稱,美聯儲需要將鷹派觀點移除,因為保留這種言論會給投資者提供做空股市的理由。他說:「如果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不改變這一措辭,他們將向資本市場釋放一個不必要的偏緊縮信號。」FOMC是美聯儲的決策機構。

美聯儲周四凌晨宣布維持利率不變后,美股收盤迴吐此前漲幅,連續第5個交易日下跌。道瓊斯指數收盤下跌0.2%,標普500指數下跌0.18%,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0.18%。

相比之下,已經上漲近兩周的美國國債則進一步加快漲勢。美聯儲加息相關預期的減弱增加了國債收益率今年觸及歷史低位的可能。

截至發稿時,基準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1.55%,歷史最低水平為2012年7月創下的1.40%。對美聯儲政策前景高度敏感的2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66%,美東時間周二報0.72%。

中國拋售1026億美金的美股 持倉下降近40%

  中國轉向拋售美股
  據彭博社報道,過去一年,中國大舉減持美國國債的舉動讓投資者大為苦惱,此舉還被視作是衡量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健康與否的一個指標。
  2014年以來,持有全球最多外匯儲備的中國央行消耗了儲備中的20%、拋售了約2,5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用這些資金來支撐人民幣匯率和遏制資本外流。
  儘管中國賣出美國國債的速度已經放緩,但如今其持有的美國股票倉位卻大幅減少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從去年7月末到今年3月末止,中國的美股持倉下降約1,260億美元,至2,010億美元,降幅達到38%。這個幅度遠遠大於同期海外投資者的減持幅度,後者持倉共計減少9%。
  與此同時,中國的美國國債持倉較為穩定,下降約260億美元,降幅只有2%。
  「中國持有的美國投資組合併非只有美國國債,」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FR)駐紐約高級研究員Brad Setser說。「想要估測中國在市場上的活動,觀察美國國債以外市場變得日益重要。」

人民幣可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流貨幣

中國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出席離岸人民幣中心論壇時表示,人民幣可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鍵貨幣,甚至主流貨幣。

香港電台報道,鄂志寰提到,人民幣要成為主流貨幣取決於金融市場的用者接受人民幣的程度和各國央行和儲備管理人會否以人民幣為儲備貨幣

她又指出,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中國金融市場必需加大對外開放,需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和一帶一路會有協同效應。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將成高收入國家?

《人民日報》6月12日發表文章,預計中國將從2024年進入高收入階段,成功跨越困擾拉 美國家多年的中等收入陷阱。文章作者、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研究所所長鄭秉文對媒體表示,2024年已經是非常保守的估 計,中國應在2022年或2023年進入高收入階段。對此,不少重量級學者都表示贊同,認為中國幾年後將進入高收入社會。

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5日載文《中國將成為高收入國家是“忽悠”?》,文章說,對於中國幾年後就能成為高收入國家這一光明前景,輿論的反 應似乎不太正面。網絡輿論更是認同的少,嘲諷的多。一些網民稱自己的收入“拖了祖國的後腿”,還有網民幹脆指這是官媒的“忽悠”。

那麼,中國幾年後將成為高收入國家是“忽悠”嗎?恐怕也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從學術角度看,鄭秉文等人的分析有理有據。比如,根據世行公布的收 入分組標准,2012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5870美元,2015年達到7880美元,距離1.26萬美元的高收入標准已不太遠。2015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相當於10.4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今後六七年,中國只要實現6%的年均增長,就能在2024年跨入高收入社會的門 檻。果真如此,中國高層設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又多了一個佐證。

網民們對即將到來的“高收入社會”反應冷淡,當然不是對“高收入”本身有意見。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長確實改善了大多數民衆的生活,普通民衆之 所以對“高收入”這類詞匯比較敏感,并不是因為他們生活無著,而是經濟增長給他們帶來的好處,與部分精英們得到的好處相差太遠。加上特權、城鄉和地域差 別,以及官僚腐敗等現象造成的社會不公,又進一步抵消了他們的“獲得感”。

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中國成為高收入國家確實沒有多少懸念。但如何增強民衆對小康社會和高收入國家的認同感,仍是官方的難題。

美的蛇吞大象 中國製造業可望「大躍進」?

就在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訪問中國之際,一件可能改變中國製造業生態的大事正同步展開。中國企業美的(Midea)集團正向德國頂尖的智能機械製造商庫卡 (KUKA)提出一項總值最高可達45億歐元(約合50億美元)的股權收購案。截至目前為止,美的對庫卡持有13.5%的股權,而這項收購案預計將把持股 份額提高到30%以上。

對於美的發起的股權收購案,中國政府表現了明確的支持態度。本月13日上午,中國總理李克強明確指出:「中國企 業提出收購庫卡符合市場經濟」。據彭博社(Bloomberg)最新消息指出,德國官員表示,如果無法在歐洲找到更合適的買家收購庫卡股權,德國政府可望 批准美的提出的收購案,收購份額最高可達49%。如果雙方最終就這項收購案達成協議,美的將成為庫卡的最大股東,中德兩國製造業也將建立起更加緊密的產業 集群關係,這將是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一塊重要拼圖。

 

美的收購庫卡成功的話將給中國製造業帶來革命性衝擊(圖源:新華社)

全球最尖端的智能機械製造大廠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放緩,用人成本激增已成了當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受「缺工潮」影響,作為中國製造業重鎮的廣東面臨 著極大的經濟增長限制,當地政府積極推動「機器換人」政策,通過引入先進的機器手臂來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而作為全球最頂尖的智能機械設備製造商,庫卡因 此進入了中國企業的視線之中。

作為德國智能機械生產的最高水平,庫卡與瑞士的ABB、日本的安川(Yasugawa)電器以及發那科 (Fanuc)並列全球四大智能機械製造品牌。此外,庫卡也在德國政府推動的工業4.0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德國舉足輕重的「民族品牌」,美的提議收購 庫卡股權不僅在德國引起關注,甚至也引發歐洲其他國家的不安。

針對庫卡遭美的收購的主要疑慮大致為以下兩點:首先,庫卡是德國智能機械 的最高生產水平。作為智能機械的上游企業,庫卡不僅有極為強大的產業整合能力,包括自動化控制、精密工業生產以及系統整合等核心技術也具備全球領先優勢。 德國政府因此擔心中國企業會通過收購來「掏空」企業價值。

再則,作為一家上游智能機械生產企業,庫卡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建立起龐大的供應鏈網路,由此也帶動了巨大的就業需求。但隨著庫卡遭到收購,整條產業鏈是否將被連根拔起,或轉移至其他地區,這些都給美的收購案造成不小的壓力。

中國製造業大躍進?

為掃平橫亘在前的障礙,美的公開宣布:一、在不以庫卡退市為目標的情況下將持股從當前的13.5%增加至30%以上;二、將維持庫卡在德國的上市公司地位、業務獨立性和管理團隊穩定性。這等於宣布美的將「持有但不干預」,藉以維持庫卡現有的運營狀態。

既然不干預庫卡的日常運營,那美的收購庫卡能有什麼實際效應?對於有意收購庫卡的各方而言,庫卡的核心優勢在於綜合製造實力強大、中下游應用與整合經驗 豐富。也因此,通過此次收購,美的可望將當前全球最先進的生產應用與整合技能引進中國,藉以拉動智能機械的生產與產業分工水平。

此外,也有意見認為,中國應趁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機遇,大舉出海收購先進產能,藉以鞏固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然而,這種說法卻過於一廂情願。

2015年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視察「西安光機所」時便明確指出:「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依靠自力更生」。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不可能 簡單憑藉著資金就取得外國先進技術,唯有學習對手的經驗並從中建立起符合國內產業生態的體系才可能自力生成並消化掉先進技術。

少了馬英九可罵… 台灣陷入價值錯亂

 

 

分享民進黨執政還不到一個月,族群的仇恨、排除異己性的仇恨,如雨後春筍在台灣各地開始冒了出來。台人又開始陷入價值觀錯亂、標準錯亂、正義觀錯亂。

在慰安婦問題上,本來只應探討有沒有非自願性的婦女被日本政府強徵去滿足日本兵的獸性,只要有非自願性婦女,就必須為這些受害女性討回公道,但最高行政當局卻將問題導向是否有自願性的婦女上面,這樣的史觀使我們產生了是否有台人自願被日本統治的錯亂。

在反核運動上,重啟核一機組,就是對反核運動的否定,不論一機或者二機是否除役。既然反核,就沒有理由重啟自己反對的核能機組。對現實的妥協,就是對理念的否定,否定了,卻又不許同志嚴厲批判,只能輕輕批判,這就使同志的精神上產生錯亂。

馬英九執政時,反對黨可以將政治上的失意,一股腦地全部往馬身上傾瀉,因為他是贏家,就要有雅量承受。社會各階層的失意者,也可以把各種情緒,像丟雞蛋 一樣,朝馬英九身上扔過去,因為他是被指責為無能的總統,本來就應承受我們的不如意。跟馬英九同屬一個政黨的從政同志也可以盡情地朝馬英九宣洩不滿,這樣 就可以頻繁的上反馬的媒體平台,搶奪更多曝光度。

在媒體面前,馬永遠笑臉迎人,笑罵由人,逆來順受,更加坐實了他的無能傳說,一旦可以安全地罵,沒有後遺症,罵馬英九成為全民運動,大家放手宣洩所有的不滿情緒,也不用管馬是否承受得了,也不用考慮他的家人的感受,發洩完了,心情舒坦了,社會也安詳了。

現在就不一樣了,不能盡情地批評從政同志的矛盾政策,批評必須是有限度的,也就是必須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必須要自我調整價值觀的錯亂,壓抑啊!壓抑!想 要宣洩的情緒沒有了出口,於是,大陸人、外省人、跟他意識形態不同者就是他們情緒的出口,仇恨的種子如蒲公英一樣隨風到處播種,台灣成為仇恨之島,我們確 實開始懷念馬英九了。

香港法律團體質疑仲裁庭對南海仲裁案管轄權

香港獨立非盈利法律團體亞太國際法學院近日向荷蘭海牙仲裁庭提交“法庭之友”意見書,質疑該法庭對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的管轄權。該團體擔心,仲裁庭處理這樣的案件恐將破壞國際公法制度。

參與聯署這份意見書的包括來自香港、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多名律師和國際法專家,意見書引用多個國際案例,從仲裁庭管轄權和該案的可訴性兩個方面,全面質疑菲律賓單方面提出仲裁以及仲裁庭受理的法理基礎。

亞太國際法學院主席、香港資深大律師馮華健16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仲裁庭忽視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 《公約》),仲裁庭沒有對菲律賓提交的南海仲裁案有管轄權。第二,即便該法庭有管轄權,考慮到南海問題的歷史性和複雜性,仲裁庭也不應該行使這樣的管轄 權。

馮華健分析說,《公約》的條款賦予仲裁庭權利解釋《公約》條款內容的用詞含義,但《公約》並沒有賦予仲裁庭解決任何涉及主權糾紛的權利,也沒有賦予仲裁庭解決邊界爭端或決定一個國家劃定海洋邊界的權利。

馮華健認為,從《公約》條款的範圍、仲裁庭的司法管轄權來看,菲律賓提出的仲裁不應該被納入仲裁庭的司法管轄權之內,南海問題超越了《公約》和仲裁庭的管轄範圍。

他認為,南海的糾紛應該是通過外交層面的談判來處理,不應用仲裁的方式解決,尤其是不應該用海洋法條約的框架來解決,因為《公約》早已經說明沒有權利處理不同國家的主權問題。

“作為‘法庭之友’,我們提交意見書的目的是,保持國際公法制度的健全性,保持仲裁庭作為這個制度的一個工具的健全性,不想看到這個制度受到破壞、名譽受到影響。”馮華健說。

馮華健表示,仲裁庭有責任回應“法庭之友”的意見,亞太國際法學院在意見書中提出,要求仲裁庭提供機會讓該學院的代表前往海牙出席仲裁庭作口頭陳詞。然而,仲裁庭至今尚未回復亞太國際法學院。

菲律賓於2013年1月單方面就中菲有關南海問題向仲裁庭提起仲裁。2015年10月,仲裁庭裁定對菲律賓所提部分訴求擁有管轄權,並將其餘訴求的管轄權問題保留至案件實體階段一並審理。

中國外交部於6月8日發表聲明表示,中國一貫主張與直接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領土和海洋劃界爭議。在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上,中國從來不接受任何訴諸第三方的爭端解決方式,不接受任何強加於中國的爭端解決方案。

聯俄反華?拉夫羅夫一句話打碎美國幻想

近期美媒刊登的一篇有關建議奧巴馬拉攏俄羅斯反對中國的文章引發俄媒熱議。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不屑於追隨美國,發展俄中關係才是重中之重。

綜合媒體6月16日報道稱,俄羅斯ridus網站在題為《西方媒體建議奧巴馬與俄交好對抗中國》的文章中稱,《華盛頓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亞太局勢的文章,其核心思想在於向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要想遏制中國,美國必須同俄羅斯修復已經破裂的關係。

《華盛頓時報》指出,對於北京來說莫斯科是享有優勢的經濟夥伴,但是一旦美國對俄制裁繼續延續,那麼這種友誼將會變得「有針對性」和「別有用心」。中國身後如果有俄羅斯撐腰,它將更肆無忌憚地在亞洲繼續其在南海的擴張行為。

文章的作者繼而指出,如果白宮打算繼續實施遏制中國的戰略,美國當局就不得不重新審視因烏克蘭危機而破裂的美俄關係。這樣可以使俄羅斯等距地發展同中國和美國的關係。

但是美國人似乎打錯了如意算盤。Rosbalt網站在題為《拉夫羅夫拒絕追著西方跑》的文章中指出,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在本周三(6月15日)聯邦杜馬會議上表示,俄羅斯不會為了取消制裁而迎合美國和歐盟。俄羅斯不屑於這樣的做法,誰採取的制裁,就應該由誰 來決定如何處理這一僵局。拉夫羅夫還表示,這些制裁措施並未給俄羅斯帶來巨大的損失。

至於美國妄想藉助俄羅斯來抗擊中國,則更顯荒謬。俄外長曾表示,發展俄中合作是俄羅斯外交重中之重。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也將於近期訪華,而此次訪華之旅外界普遍預期訪問將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李惠來15日透露,普京訪華期間,中俄將簽署並發表重要政治文件,達成一系列務實合作領域的成果文件。他相信,訪問對於進一步推進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及兩國各領域的務實合作,加強雙方在國際事務上的戰略協作具有重要意義。

俄羅斯副外長莫爾古洛夫日前在接受俄新社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俄中兩國元首每次會晤期間簽署數十份文件,此次會晤也同樣如此。他指出,「現在正在籌備一攬子文件,這些文件將包括政治性質文件和很多份有關實質性合作的文件」。

中國東海南海頻出手

這幾天東海不平靜,6月15日,一則消息在輿論場中迅速發酵,日本防衛省發布消息指,中國海軍一艘「東 調」級情報搜集船於15日凌晨3時半左右進入鹿兒島縣口永良部島以西的日本領海,大約一個半小時后從屋久島以南駛出。日媒宣稱,「這是2004年以來中國 軍艦首次進入日本領海」,還指該中國艦隻是在對日本領海內航行的兩艘印度艦船進行「尾隨」。這兩艘印度艦船正在沖繩附近海域參加日本海上自衛隊與美國、印 度兩國海軍的「馬拉巴爾」聯合演習。

同樣在6月15日,中國海警船編隊的3艘船進入了釣魚島12海里巡航,這是中國海警船2016年第 16次在釣魚島12海里巡航執法,據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衛總部稱,3艘中國海警船分別是「海警2166」、「海警2401」和疑似裝有機關炮的「海警 31239」,該消息隨後得到中國國家海洋局官網的證實。

而就在一周前的6月9日,一艘中國護衛艦也駛入釣魚島12海裡外的毗連區。不少觀察人士都發現,中國在東海正表現得積極強勢起來,而同樣的情形在南海也頻頻發生。

 

釣魚島成中日關係熱點 (圖源:Reuters/VCG)

據報道,美國「約翰·斯滕尼斯」號航空母艦的艦長格雷戈里·哈夫曼日前透露,6月15日他所在的航母在西太平洋航行時,遭到一艘中國船隻的「跟蹤」,當 時該航母準備與日本和印度的船隻會合,參加一年一度的三國聯合海上演習。哈夫曼說,這艘中國船隻保持在7到10英里之外「尾隨」美國航母,且跟蹤活動從南 海就已開始。而這艘船正是前文進入日本鹿兒島周邊海域的中國情報搜集船。

此外,日媒還擔心,這艘通過日本鹿兒島周邊海域的中國偵察艦目的可能是搜集「馬拉巴爾」聯合軍演的情報,有日本官員表示,出於可能泄露情報的考慮,美日印演習中部分項目或會取消。

有一些人看到近期的類似新聞,紛紛憂慮中國是否表現出了與國力不相稱的軍事強勢態度,引發了不必要的「友邦驚詫」。但也有評論家指出,隨著中國海洋利益的不斷深化外延,類似事件的出現已經變為一種當然的、必然的趨勢。

還是在6月15日,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從浙江舟山某軍港起航,奔赴美國夏威夷參加「環太平洋-2016」演習。報道指,該聯合軍演將於6月30日拉開帷 幕,共有來自27個國家的2.5萬名官兵、45艘艦船、5艘潛艇以及200多架飛機參與軍演。中國派出由導彈驅逐艦西安艦、導彈護衛艦衡水艦、綜合補給艦 高郵湖艦、和平方舟醫院船、綜合援潛救生船長島船及3架艦載直升機、一個陸戰分隊和一個潛水分隊組成的海軍艦艇編隊,隨船出發的還有官兵1,200餘人, 參演兵力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

有評論指,東海一周內連續出現兩次「意外情況」,可能是在向日本發出信號,告誡日本不要介入南海,否則東海就不是日本想當然認為的局面了,是對其顯著加大對東南亞事務的介入,特別是對南海糾紛的介入的反擊。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前不久在日本召開的G7峰會上,日本便大力主張G7要關注參與南海事務,中國對此有所反應也在情理之中。但同時也該看到的是,中國的 上述行為事實上並未違反任何國際法,日本口中的「領海」是連接東海和太平洋的吐噶喇海峽,而該海峽適用於國際航行的領海海峽。作為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排頭 兵,日本對中國的任何動作都會有所引申,但也不得不認識到,中國對外走的步伐一旦邁開來,便不會停下。

美軍憂戰機短缺 力推新遠程轟炸機

4月28日,經常務副部長沃克批准,美國國防部向美國國會提交了2016年版30年軍機發展規劃,即《2017~2046財年軍機保有量與投資規劃》。作 為指導美國軍用飛機發展的戰略規劃,其既體現了未來美國在軍用飛機領域的投資趨向,更體現了以美國空軍為主的美軍航空力量的未來發展趨勢。

實際上,美國國防部此次提交的30年軍機發展規劃已是自2010以來的第6版。在此之前,美國國防部分別在2010年2月、2011年3月、 2012年3月、2013年6月和2014年5月先後提交了5版軍機規劃。根據《美國法典》第10主題第231a節進行的修正,要求美國國防部每年制定一 份使用國防預算採購軍機的長期規劃,並隨新財年的國防預算提交給國會。在這份規劃中,不但較為詳細地列出了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陸軍及特種部隊使 用的各類軍用飛機當前的保有數量和發展情況,還描述了未來30年的發展設想,以及未來10年的各類軍用飛機預期保有數量、發展計劃和投資額度。

在本版30年軍機發展規劃中,明確顯示在未來10年中,美軍的戰鬥機/攻擊機將由現在的3479架減至2981架、攻擊直升機將由現在的 749架增至905架、運輸/通用飛機將由現在的4517架減至4449架,戰鬥搜救飛機將由現在的142架增至149架、空中加油機將由現在的552架 增至564架、遠程打擊飛機將由現在的158架減至157架、反艦/反潛機將由現在的681架減至658架等。總體上看,美軍的軍用飛機總數將由現在的 14005架減至13109架,總量減少6%。

總體上,美國本版軍機發展規劃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對戰鬥機數量不足表示擔憂,二是對發展遠程打擊轟炸機半遮半掩。這反而體現出了美國空軍對這兩個領域的高度關注。

在戰鬥機數量方面,本版軍機發展規劃表現出明顯的擔憂。規劃指出,在2021財年之後,美國空軍的資源將不足以維持法定要求的戰鬥機數量,根據當前的資源 水平,計劃的到壽退役速度將快過採購速度。而根據《2016財年國防授權法》,美國空軍應維持不少於1900架戰鬥機,其中至少1100架是有作戰編號的 戰鬥機。但是,由於美國空軍A-10攻擊機和其他老舊戰鬥機不斷退役,具有作戰編號的戰鬥機及相應的戰鬥機中隊數量將大幅減少,在2031年達到最低點。

英國《飛行國際》網站今年5月26日報道,當美國空軍採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鬥機的速度趕不上老舊戰鬥機和攻擊機退役速度時,即 將離任的美國空軍參謀長馬克·威爾士空軍上將說,恢復生產改型的F-22“猛禽”戰鬥機並不是“一個瘋狂的念頭”。據稱,美國國會眾議院武裝力量戰術航空 和陸軍力量委員會提出,在2017年國防政策法案中,要求空軍部長開始實施一項研究,評估增加至少194架F-22戰鬥機所需要的成本。

在遠程打擊轟炸機方面,規劃顯示,美國空軍估計在2017~2026財年每年為轟炸機投入近110億美元,比2015年版的軍機發展規劃設想 的2016~2025財年每年投入80億~90億美元增加了約20%。這些費用估計包括總的研發、採購費用,也包括使用與維護、人員和軍事建設費用,涵蓋 轟炸機機隊的使用、維護、維持和支持。但是,出於保密的原因,規劃並沒透露遠程打擊轟炸機的計劃裝備數量。

長期以來,美國空軍對遠程打擊轟炸機的發展一直存在爭論,直到今年才正式公開確定發展的基調。2月26日,美國空軍正式發布了首張遠程打擊轟 炸機的外觀圖,並將其命名為B-21。美國空軍計劃在本世紀20年代前期部署這款新型轟炸機,以逐步取代現役的B-2隱形轟炸機。在裝備規模上,美國空軍 領導人已經表示,空軍計劃採購80~100架新型轟炸機,按照2010年的美元幣值,單價約為5.5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的30年軍機發展規劃是一份有著特殊作用的戰略規劃文件,它以國防預算為基礎,是從預算到實體的空中力量最直接的物化體現,也是最為具體的爭取 預算的形式。它同時體現了對這些空中力量的運用思想與理念,即對空中優勢的理解,以及奪取與保持空中優勢的方式方法。一直以來,美國空軍將空中優勢視為其 最核心的作戰任務,並認為空中優勢的奪取和保持需要空戰、全球打擊、壓制敵防空、情報偵察與監視、網絡空間、太空、空中機動,以及後勤與基地等多方面能力 的支持。而奪取和保持空中優勢將為美軍提供空中和太空的行動自由、在敵方領土作戰、全球公域介入、支持盟友,以及國土防禦等作戰能力。

5月31日,美國空軍正式發布了脫密版的《2030年空中優勢飛行規劃》,從作戰背景、空中優勢的定義、2030年作戰環境等方面闡釋了如何 確保2030年及以後的空中優勢。從中可以看出,為了確保預定時期空中優勢的奪取與保持,美國空軍需要以相當的預算保證相關技術與裝備的研發。特別是美國 空軍在保持對六代機適度研發的同時,並沒有對其產生絕對依賴,而是積極探索發展多種技術裝備,力圖保持技術裝備的絕對優勢地位。今年3月,美國洛克希德· 馬丁公司宣布,6倍音速軍機的研發工作取得突破。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瑪麗蓮·休森表示,“我們正打造一種可控、低阻力的氣動配置,它可以在起飛時的亞音速階 段和後續的跨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階段穩定工作,直至飛行速度達到6馬赫。”同時,美國空軍近日還在空軍協會舉行的早餐會上表示,已經確定小型的“武庫 機”作為輔助F-22和F-35戰鬥機奪取未來空中優勢的新平台。因此,美國的30年軍機發展規劃正是將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融合進具體發展過程的 關鍵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