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狂賺日本10億 北京兩招令其氣急敗壞

 

 

投資大鱷喬治·索羅斯對中國看空而不敢做空

大鱷索羅斯是投資界一個謎一般的存在,長期回報率據稱超過股神巴菲特,但名聲卻比所有的空頭都要臭。但他的戰績也非常對得起「投資大鱷」這一稱謂,尤其是做空日元令其狂賺10億美元,但他對北京則有些無奈,交手過後,才知道北京的實力所在。

綜合媒體報道,今年85歲的億萬富豪、1992年曾經戰敗英國央行的喬治·索羅斯,越來越密切地參與其家族理財室的日常交易,並進行了一系列大額做空交易。

索羅斯個人財富估計為247億美元。

「做空」是索羅斯在金融市場叱吒風雲的殺手鐧。索羅斯最近的一次大手筆做空,是做空一向有「避險天堂」之稱的日元。

早在開始做空日元數年前,索羅斯就已預測日本市場可能產生讓其獲取巨額利益的大機會。為此,他也一直在耐心等候下手的最佳時機。

2012年底前的數年間,日元走勢保持堅挺,和長期一蹶不振的日本經濟基本面,形成巨大反差。2011年的大海嘯更重創日本經濟,而日本經濟的復甦並非 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這種情況下,包括索羅斯在內的全球宏觀策略對沖基金,普遍認為日元被高估,並期望從中尋找沽空獲利的機會。

這也是索羅斯慣用的手法之一:做空外匯市場,做多股票和指數。索羅斯認為日本解決經濟困局的方法只有貨幣貶值,而貨幣貶值會引發另一個現象,就是短暫的股指繁榮,註定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不出所料,在索羅斯下注期間,日元大幅貶值17%,而日本股指日經225指數則上漲了28%。

但他對中國是「既愛又恨」。

最晚從2013年開始,索羅斯就開始對中國經濟感到擔憂,其對中國領導人或許無法管控經濟增長放緩的聲調也越來越高。

索羅斯4月20日在亞洲學會於紐約舉辦的一次活動上表示,中國的銀行業所提供的大部分資金只是維持壞賬和虧損企業存活所必需的。

索羅斯在達沃斯還稱,他預期中國經濟將「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硬著陸,這將導致全球通縮危機進一步加重。不過同時他也承認,由於中國擁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更自由的政策,中國可以處理好「硬著陸」問題。

在索羅斯發布看空言論的同時,做空寒流突襲香港市場,港元對美元從年初時開盤價7.7506一路下行。

1月20日,港元和港股更遭遇「股匯雙殺」,港元匯率盤中一度跌至7.8295港元對1美元,接近聯繫匯率制7.85的限制,創2007年以來新低。同日,恆指收盤大跌3.8%,跌破19,000點至18,886.30點,創42個月來新低。

但索羅斯的言論立刻招來中國官媒的「連環討伐」。

新華社緊跟著1月23日發表題為《中國經濟轉型檢驗全球投資者智慧、勇氣》的英文評論文章稱,肆意投機和惡意做空將面臨巨大損失,甚至法律嚴懲。

24日,新華社再發文嚴厲警告索羅斯們,做空人民幣死路一條。那些急切砸盤套利的投機者和惡意做空者,將面臨更高交易成本乃至嚴重的法律後果;須知一個具有堅強變革意志和糾錯韌性的轉型中大國,所擁有的雄厚資源和政策彈藥,使其足以掌控局面。

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稱,做空中國者終將敗於市場。人民日報採訪的專家表示:「想成功做空中國無疑是可笑的。」

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再度頭版刊文:向中國貨幣宣戰?「呵呵」。換個角度看,索羅斯向亞洲貨幣「宣戰」,還為中國創造了深化東亞財金合作乃至「一帶一路」財金合作的機遇。然而,索羅斯對人民幣和港元的挑戰不可能成功——對此,無須懷疑。

26日下午,新華社英文網站再發表評論文章稱,當前中國經濟持續保持穩健,人民幣不存在長期貶值的基礎。文章指出,長期而言,中國並沒有讓人民幣貶值的政策。人民幣的短期波動是因為中國現在正處於將匯率形成機制向參考一籃子貨幣轉變的過程。

1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發《「看空」中國毫無依據》的文章稱,事實勝於雄辯,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仍然是世界經濟的強勁引擎。中國這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見或不見,就在那裡。索羅斯們實在是杞人憂天了。

1月29日,人民日報再斥做空中國:「做空」中國只會做空自己。 文章並稱,中國手中,有足夠多、足夠強的「底牌」,完全有底氣應對做空風險。

另外,中國央行也在「力挺」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的干預推動了人民幣從1月陷入的5年低點反彈,過去一個月上揚了0.8%,去年8·11匯改以來的貶值幅度也收縮到了4.7%。最近中國政府高層頻頻發聲力挺人民幣,央行副行長易綱上周強調,人民幣匯率和貨幣政策都將保持穩定。

因此,在美聯儲加息預期曾叫得很響亮、中國經濟深度下行時刻,做空者們也不敢輕易出手。而是採取另一種策略,看空人民幣的對沖基金加大了做空所謂人民幣代理貨幣的力度。其中就包括韓元和台幣。

那些年被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坑過的國家

5月底,三位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在IMF最新一期刊物《FINANCE & DEVELOPMENT》上發表的題為《新自由主義:已超賣》(Neoliberalism: Oversold?)的論文,罕見對“新自由主義”提出了批評。

文章一出即引起軒然大波,因為IMF可是主導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主要機構。

“新自由主義”的政策理念,以1989年誕生的“華盛頓共識”為政策宣言。後者是一整套針對當時陷入危機的拉美國家和東歐轉軌國家的政治經濟理論,提出者是美國,參與者為IMF、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

“華盛頓共識”主要包括壓縮財政赤字、重視基建、降低邊際稅率、實施利率市場化、採用具有競爭力的匯率制度、實施貿易自由化、放鬆對外資的限制、實施國有企業私有化等十大方面。

自1990年“華盛頓共識”出籠後,美國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及其守門人美國當局,在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制向全球推行“華盛頓共識”,用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模式改造全世界的過程中,先後樹立了幾個樣板:

其一是拉美,特別是阿根廷;其二是90年代的俄羅斯;其三是東南亞,特別是印度尼西亞、泰國;其四是中東的埃及。其五是歐元區的希臘。那麼,這些國家在實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後,效果如何呢?

1.拉美

智利軍人於1973年推翻人民團結陣線政府之後,率先進行改革,由“芝加哥弟子”們根據貨幣主義理論重塑智利經濟。80年代中期,拉美經濟改 革浪潮再度興起。1982年後,拉美國家陷入債務危機而不能自拔。西方國家一些學者紛紛發表文章,主張拉美國家實行 “經濟自由化”改革。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提出關於解決債務問題的“貝克計劃”,主張由國際商業銀行和多邊金融機構向發展中的重債務國提供貸 款支持,但要求債務國“必須削減政府開支,緊縮財政,開放經濟,放寬外資進入條件,鼓勵競爭,向自由市場經濟過渡,進行國有企業私有化,發揮私人企業積極 性,實行資本流動自由化。總之,債務國要進行‘綜合、全面的宏觀經濟與結構改革’”。

1989年美國政府進一步提出“布雷迪計劃”,首次同意對拉美債務國所欠債務本金給予減免,但作為條件,要求債務國進行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的改革。阿根廷、墨西哥等重債國分別與美國就“布雷迪計劃”實施達成協議後,各國遂加大了結構性改革的力度。

阿根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根廷在庇隆執政時期強調政治獨立、經濟主權和民族利益,實行企業國有化、進口替代和政府調控,注重社會公正、保護勞工、 加強社會福利建設,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獲得長足進步,社會福利居於拉美國家前列,生活水平接近於西方國家中的西班牙,被人們稱為“准發達國家”。

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日本的2倍,略高於芬蘭和挪威,略低於意大利和瑞典。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為 3797美元,高於法國的3485美元和德國的3648美元。但1930年發生政變以後,阿根廷結束了70年的政治穩定局面,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但 即便如此,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領先於日本,與意大利、奧地利和德國大致相當。

1989到1999年在卡洛斯•梅內姆任總統期間,阿根廷政府實行以對外開放為引導、以市場自由化和私有化為核心政策的經濟改革計劃,而市場化和私有化正是長期以來新自由主義所主張並大力向發展中國家推銷的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兩個基本要點。

貿易自由化

對外貿易在阿根廷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出口總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1989年以後,梅內姆政府對進出口管理進行改革,除藥品、食 物、國防材料及其他特殊商品須先征得有關部門的批准外,解除了大部分以前限制進口產品的限制。到1991年3月, 原材料的關稅率為0,最終產品的關稅率 降為22%。平均關稅率降低了10%。

貿易自由化政策擴大了阿根廷的進口,卻對出口造成了損害,進而又排斥了阿根廷部分已經現代化的產業。

在全球和地區市場上,由於富國貿易壁壘和巴西貨幣貶值等因素,阿根廷引以自豪的農產品價格趨於下降。結果1998年阿根廷外貿進入逆差狀態,逆差額55億美元,開始了直至今日的國際收支資本淨流出時期。

大規模私有化

梅內姆政府上台後,在1989年通過《國家改革法》和《經濟緊急狀態法》,規定對國有大型企業推行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阿根廷的私有化綱領是經濟更廣泛開放的一整套計劃中的一個部分,其目的是想通過私有化使阿根廷成為吸引外國資本的一個熱點。

阿根廷對公共部門的私有化既迅速又徹底: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多數國有企業被賣掉。社會保障體系也部分私有化和解除管制,農業經濟也不再受官方控制,撤銷30年代成立的農業委員會。

到1993年末,阿根廷政府通過私有化得到了150億美元。

大規模私有化導致國內實際工資普遍下降,進一步從總體上弱化了阿根廷經濟。私有化並沒有帶來效率的上升,與科斯的產權理論的預言相反,阿根廷經濟的效率總體上在私有化後下降,並進一步引發惡性通貨膨脹。1989年阿根廷消費物價上漲5000%。

開放金融和資本市場

在改革中,阿根廷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不僅向外商賣光了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而且幾乎賣光了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所有國有企業,連金融銀行領域的國有企業也未能幸免,國際金融投機超級大莊家蜂擁而入。

截至2001年,阿根廷最大的10家銀行中,被外國資本控股的銀行竟達8家,致使外資銀行能夠在阿根廷全面經營阿根廷比索和美元業務,美元流通不斷擴大,阿根廷貨幣的美元化趨勢日益加深,美元存貸款業務急劇增長,政府最終失去對金融的調控能力。

金融自由化還引發外債迅速增長,使整個國家的金融活動日益處於嚴重失控狀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則成功實現了對該國經濟的控制,金融動蕩、經濟衰退險象環生。

實行比索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

1991年受過哈佛大學訓練的阿前經濟部長多明戈•卡瓦洛臨危受命,進行大刀闊斧的金融改革,取消政府在貨幣和外匯方面的管轄權,實行比索兌 美元1:1的聯繫匯率制度,即盯住美元,實施“美元化”的貨幣兌換政策,以強行控制通貨膨脹。應當說,“美元化”對抑制通脹產生了“奇效”,1994年阿 通脹率降到6%以下。

但比索與美元掛鈎,抬高了生產和勞工成本,以及出口成本,使阿根廷產品很難與採取浮動匯率制的巴西等拉美國家競爭。1999年巴西雷亞爾貶值 以後,與巴西貿易關係密切的阿根廷經濟受到沉重打擊。為了擺脫困境,2001年6月,阿根廷開始實行在外貿方面的特殊匯率制度,即雙軌制匯率,比索除與美 元掛鈎外,還與歐元掛鈎,把1比索兌1美元,改為兌歐元與美元的平均值。國內匯價仍然維持不變,金融市場、銀行匯兌和個人外匯買賣仍按比索兌美元1:1的 匯率。

由於歐盟是阿根廷的主要貿易夥伴,實行雙軌制匯率有利於其擴大對歐盟的出日,但同時反映了比索的變相貶值。許多阿根廷企業和居民把實行雙軌制匯率視為比索貶值的第一步,導致全國企業和居民拋售比索兌換美元。這是後來阿根廷金融崩潰的前奏之一。

改革之後,一片狼藉

2001年底以來震驚世界的阿根廷經濟危機,為實行10多年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作了總結。10年盤點下來,阿根廷欠巨額外債1300多億;巨額財政赤字造成財政崩潰;社會分化、全國30%人口陷於貧困,失業率超過了20%。

阿根廷陷人財政和金融困境後,在多次登門求援中,美國除表示同情和政治支持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表示和舉措。在梅內姆政府時期,阿根廷在沒有 實現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的協議指標的情況下,通常仍能獲得新貸款。但是2001年7月阿根廷金融形勢開始惡化後,阿根廷被迫實行嚴厲的緊縮措施—— “零財政赤字計劃”。

11月底,在阿根廷無法完成該目標的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斷然拒絕提供計劃中的貸款。由此,阿根廷也無法獲得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西班牙政府等預定提供的貸款(貸款額總計50億美元),從而把阿根廷逼到財政和債務破產的邊緣。

阿根廷為了執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過高要求,鋌而走險地採取了違背民意的緊縮財政措施,大力壓縮公共開支,包括削減國家公職人員工資和退休金。其結果是刺激需求措施未見成效,生產和商業指數不斷下滑。

這使得阿根廷政府從一開始採取反危機措施起,就與民眾處於激烈的對抗中,隨著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縱深發展,危機逐步演化為政治和社會危機。

就這樣,阿根廷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迅速惡化,貧困和饑餓的現象遍及全國。

至2002年下半年,由於大批企業破產,失業猛增,失業率急劇上升到25%,社會貧困人口比重達到57%,曾經令人羨慕的社會福利水平急劇下降到拉美國家的最後幾位,最終導致全國性的社會動亂。

就這樣,這個90年代被美國當局譽為新自由主義“改革楷模”的阿根廷,一個GDP曾經的准發達國家,僅僅十幾年時間,便淪為拉美地區最貧窮的國家。

2.俄羅斯

1992年初夏,葉利欽第二次訪問了美國。與上一次出訪不同,他已不再是落難的蘇共反對派,而是新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在美國的一次演說中, 葉利欽言道,他代表世界上最年輕的“民主國家”,來到了民主傳統悠久的“聖地”。共產主義的試驗在俄羅斯大地“一去不複返”,所有文明世界具有的東西將會 在俄羅斯“開花結果”。

在俄羅斯國內,與葉利欽遙相呼應,以自由主義先鋒加•波波夫、葉•蓋達爾等為代表的優勢輿論直言“拋棄社會主義,移植資本主義,用最資本主義 的方法改造俄羅斯”。當時葉利欽的首席謀士根•布爾布利斯宣稱,“資本主義”是目前為止人類創造出來的雖不是最理想但卻是最好的制度,俄羅斯可以大膽採 用,無需任何民族性的修飾。後被稱為俄羅斯“ 私有化之父”的阿•丘拜斯宣稱,私有制和市場是俄羅斯社會富足的惟一保證。

與政治宣傳與輿論鼓動相呼應,由“年輕改革派”組成的俄新政府也加緊制定經濟改革方案。美國經濟學家傑•薩克斯被邀擔任俄羅斯政府“ 顧 問”。與此同時,俄羅斯政府官員、智囊班子也經常飛往大洋彼岸學道取經。一批批西方自由派、貨幣主義經濟學家應邀充當蓋達爾政府的“智囊”,僅國有資產私 有化委員會聘請的西方顧問就有200多人。(張樹華,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泛起、失敗與教訓,2004,06)

以1992年初為起點,一場被稱為“休克療法”的激進變革在俄羅斯全面展開。

其內容具體包括:第一,自由化。全面放開對商品、物價、貨幣、匯率、外貿進出口等的調控和管制,大大削減乃至取消政府調控經濟的行政管理部門。

第二,國有企業私有化。大規模出售和轉讓國有企業資產,培植有產者和私營企業主階層。

第三,實行嚴格的緊縮貨幣和財政政策。

這一政策導致國有企業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周轉困難,紛紛陷入負債經營絕境,甚至破產倒閉,結果便是有利於外資和私人資本對其進行廉價併購。

第四,把“西方化或全盤西化”作為戰略和政策的主導思想,引入和效法美國模式,向西方國家全面開放國內市場。

在推行“休克療法”的不到10年時間裡,俄羅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危機:經濟大幅下滑、少數人暴富,廣大民眾普遍貧困化,社會動蕩,證據混亂。1989年,俄羅斯的GDP是中國的2倍多,而10年後僅為中國的1/3。

3.土耳其

近三十年來,土耳其一直將全面私有化作為實現經濟繁榮的“主要法寶”。表面看,這一政策令土耳其受益頗多:土目前是“展望五國”和G20成員,經濟總量排世界第十七位。

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私有化政策引發的惡果嚴重而深遠。2013年5月底以來因馬克西姆廣場改建引發的持續抗議,不過是土耳其私有化政策負面效果的冰山一角。

從1984年到2001年的17年間,土耳其私有化進程緩慢而有限。這一時期主要有兩大制度性措施:一是1994年制定《私有化法》,為經濟私有化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了專門的私有化高級理事會和私有化管理機構。

從2001年開始,尤其2002年埃爾多安領導的正義發展黨(AKP)上台執政後,土耳其私有化進程明顯加快。

2003年5月18日,埃爾多安政府啟動“土耳其私有化戰略”,將幾乎所有剩下的國有資產都列入私有化或拍賣行列,國有企業涉及能源、交通、銀行、工業、煙草、橋梁等領域,社會服務機構包括衛生、教育、住房等等。

據統計,從1985年到2009年底,土耳其共有270家公司、103家機構、22家未建成企業、8個收費高速公路、2座博斯普魯斯橋、1家服務單位、524家不動產和6個港口的國家股份被私有化,私有化收入由此大幅增加。

據統計,1986-2003年的17年間,土耳其私有化收入加起來只有80億美元,但2003-2012年的9年間,土耳其私有化總收入已達535億美元。

2004-2010年土耳其私有化收入占私有化全部收入的80%左右。埃爾多安政府已表示,2013年土耳其還將加速各行業私有化進程,計劃出售的國有資產包括電信、化工、銀行、鋼鐵、體彩、熱電等領域。

同時,電站、橋梁、公路等基礎設施的私有化進程也將逐步推進。2013年前五個月,土耳其私有化收入l4.62億美元,還有47個大項目正履行私有化審批程序,涉及金額90.33億美元。

土耳其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私有化以來,失業率急劇飈升。1990年失業人口大約150萬,2000年為250萬。2009年為350萬。也 就是說,失業人口每10年增加100萬。1990年土耳其失業率為7-8%,2000年為10%,2009年為14%。即使現在情況有所好轉,但2012 年該國失業率仍達10%。

調查顯示,工人收入在私有化後普遍降低。92%的水泥行業和87%的石化行業工人稱,被解雇後的收入水平比在國營企業工作時明顯下降。

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3年中期,土耳其私人製造業實際工資下降19.6%,國有製造部門下降15.4%。如果以1997年實際工資指數為100,私有企業2003年實際工資指數下降到82.2。

據土耳其官方統計,在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第一階段(1984—1997年),土耳其GDP增加125.8%,人均收入增加60.6%。但接下來的12年中,國民收入增加38.3%,人均收入只增加9.6%,年均增長不足1%。

換言之,近30年來,土耳其經濟是“有增長無發展”,經濟數量看似不斷增加,但實際人均收入卻在急劇下降。

貧富懸殊導致該國階級矛盾凸顯,由此埋下社會政治動蕩的禍根。2010年以來,塔克西姆廣場的五一節遊行示威規模越來越大,2011年有20萬工人參加示威,2012年超過60萬工人上街。而警察則是用警棍、催淚彈和橡皮子彈、震蕩手榴彈作為回應。

2013年5月底民眾大規模持續抗議發生後,埃爾多安宣稱“抗議者與恐怖主義有聯繫”,大量抓捕抗議示威者。

有評論認為,土耳其經濟模式充分顯示了資本主義的黑暗一面,它包括極端經濟自由、肆無忌憚的榨取利潤、私有化、違法亂紀、忽視工人權益、投機 資本流入等,由此造成經濟和社會狀況極度脆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而成為引發經濟社會不穩的動亂源。一個看似微小的偶發事件,便可能釀成滔天大 禍。

4.東南亞

1991年,由美國國會議員和知名學者組成的一個代表團到東南亞國家游說,稱該地區若加快實行金融自由化、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將每年為該地區國家創造數千億美元的巨大實惠。(何秉孟,再論新自由主義的本質,2015,02)

在美國的“忽悠”下,一些國家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其中尤以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最為積極。

從1984年6月起,泰國開始實行盯住“一籃貨幣”的匯率制度,籃子中的主要貨幣與權分別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馬 克6%-8%。泰國中央銀行每天公布泰銖對美元的中心匯率,浮動區間為中心匯率的正負0.2%。在此制度的安排下,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長期維持在25:1, 泰銖實際上盯住了美元的制度。

自從泰銖緊盯美元之後,由於美元在1985年至1994年的持續走低,泰國獲得了極大的本幣貶值效應,出口持續增長,經濟快速發展。1986 年至1994年,泰國出口增長率達到22%,經濟增長率達到9.5%。這段時期,泰國經濟始終處於高增長的盛世之中。正因如此,泰國有幸成為“亞洲四小 虎”之一。

但好景不長,從1993年開始,“互聯網革命”的興起,美國經濟出現了較長時間的繁榮。從1994年5月開始,國際外匯市場發生大逆轉,美元 對主要貨幣由貶值轉升值,美元指數持續上行。而泰國由於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泰銖不得不跟隨大幅走高,正是因為泰銖的升值對出口和經濟增長產生了嚴重 衝擊。

1991年-1995年,泰國出口增長率接近19%,而到了1996年急劇下降為-0.2%。1991年-1995年,泰國經濟增長率為 8.6%,1996年大幅下跌為5.9%。1994年,泰國經常賬戶逆差為89億美元,1995年為140億美元,1996年達到163億美元,分別占當 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4%、8.5%和9.1%,遠遠超過了國際警戒線水平。

此時,泰國選擇向IMF等國際經濟組織尋求幫助。但IMF的幫助是附加條件的,即泰國需要按照IMF的要求對其國內的金融市場進行改革,才可 以獲得IMF的資金支持。而IMF、世界銀行都是在美國控制下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所以,IMF對泰國改革方向的要求也就不言自明了。(何秉孟,新自由 主義:通向災難之路,2015.03)

面對不斷惡化的國際收支形勢,加之美國代表團的長期游說,泰國政府選擇放開資本市場,通過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甚至高利率政策,吸引國外資金流入,以彌補國際收入赤字。

當時泰國政府採取了兩項政策措施:一是開放離岸金融業務,推出曼谷金融安排。在此框架下,凡獲准的商業銀行均可從國外吸收存款和借款,並在泰 國境內發放外幣貸款。二是企業可以自幅度對外借款,非居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開立泰銖賬戶,進行存款、借款和自由匯兌。泰國政府的外匯管制大門從此洞開。

於是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泰國,鑒於泰銖不斷跟著美元升值,泰國出口不振,與出口相關的產業投資利潤率很低,於是國外資本大量流入了泰國的房地 產和股票市場,大幅推升了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最終形成資產價格泡沫。1993-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價格上漲了400%。泰國SET指數於 1996年1月衝高至1041.33點,創下歷史新高。

當美元進入升值通道,泰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泰銖繼續盯住美元無疑是將置“出口導向型”的泰國經濟置於死地。但是,由於擔心放棄盯住制度會造成 泰銖貶值,然後利率飈升,這會增加國內債務負擔,造成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和金融機構析不良貸款率上升,所以泰國政府希望將盯住匯率再維持一段時間,先來解 決其國內的經濟問題,再調整匯率制度。然而,國際投資者卻沒給泰國政府足夠的時間。

當發現泰銖明顯出現高估的情形時,“金融大鰐”們便預測泰銖會貶值,將其當成了獵物。

1997年3月,泰國央行宣布國內數家財務公司及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性不足等問題。索羅斯將其視為採取行動的信號,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導致泰國銀行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發生擠兌。

就在大家因為突如其來的崩盤不知所措陷入慌亂時,以索羅斯為代表的空頭們開始大量拋售泰銖。5月,泰國政府動用了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150億美元的國際貸款試圖挽救這場危機,但這筆數字相對數量龐大的游資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下令旗下基金組織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空襲戰”資金規模,並於當月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

然而,在擊破泰銖城池之後,索羅斯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斷定,如果泰銖大貶,其他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下令繼續擴大戰果,全軍席捲整個東南 亞。這股飓風瞬間席捲了印尼、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然而,與泰國類似的是,這些地區央行的救援再度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此後的局勢發展開始變得有些無法控制: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機制,實行浮動匯率機制,當日,泰銖兌美元匯率暴挫逾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陷入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繫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 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

對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後果,美國政府不但毫無愧疚之意,反而公開宣稱:亞洲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在於,這些國家政府缺乏經濟管理能力;甚至指稱是這些國家政府官員的裙帶關係和腐敗使然等等。

此外,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國政府袒護和縱容美國的金融投機大鰐乘人之危,在東南亞地區的金融貨幣市場上瘋狂套利套匯,蓄意加劇危機。

美國還操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先是遲遲不向亞洲有關國家提供貸款,繼而不顧有關國家反對,利用貸款提出必須進一步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等苛 刻的先決條件。在整個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當局的表演,將其企圖控制東南亞地區金融和資本市場的野心暴露無遺。(何秉孟,新自由主義:通向災難之 路,2015.03)

就這樣,這個在20世紀90年代前曾被廣為稱譽的“東南亞經濟模式”,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就演化成一場毀滅性的的經濟災難,使東南亞各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蒙受了數千億美元的巨大損失,有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倒退了10到20年。

5.埃及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開始在埃及推行新自由主義。1991年,美國以免除埃及債務為誘餌,誘使其在中東的忠實代理人——時任埃級總統的穆巴拉克,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訂了一項關於經濟結構改革的協議,即在埃及推行新自由主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強制性要求包括:埃及必須實行金融自由化、私有化、解除金融管制、開放資本市場,為國外直接投資提供國民待遇等。

為了進一步實現這一改革目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90年代中期又給埃及設計了,1996年至1998年為期兩年的新自由主義改革規劃,著重實施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為此,埃及被標榜為北非和中東地區推行新自由主義的典範。

但這個典範、同印度尼西亞及阿根廷等國一樣,經過20餘年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後,出現了災難性的後果。

首先,國家經濟命脈被美英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把持。根據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的協議,埃及政府紀念之內便將利潤豐厚的國有企業拍賣給了國外跨國公司或本國政商界圈內人。

2004-2008年間,穆巴拉克又開始瘋狂出售埃及國有銀行。2005年,埃及商業銀行70%的股權被出售;2006年,埃及最大的國有銀行之一的亞歷山大銀行被賣給外國資本。

在銀行紛紛落入國外資本家手中的同時,埃及放棄了對資本流動的監督,並先後取消了紅利稅、資本收益稅、債券投資利息稅,埃及成為全球房地產和有價證券投機的有一個天堂。

而曾經作為埃及經濟支柱的民族工業則日益衰落,埃及經濟成為名副其實的“依附經濟”。其次,國家財富落入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和國內一小部分私人手中,社會嚴重兩級分化。

為維護資本、富人利益,埃及政府通過稅收改革,實行單一的統一所得稅,將最高所得稅稅率從42%減為20%,這也是降低資本所得邊際稅率。與此相對應的是,工人的最低工資固定為每月不到100美元。

這些體現新自由主義所謂“效率優先”、實則“資本優先”的政策,討得了國際金融資本壟斷集團的歡心,被稱譽為“勇敢的”、“印象深刻的”、“有遠見的”政策。但事實是,埃及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據有關評估,至21世紀初,1000個左右的富豪控制了埃及經濟的大部分領域,4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90%的民眾沒有分享到GDP增長的成果,失業率不斷攀升,年輕一代沒有就業機會。光大民眾怨聲載道,社會危機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

最後,2008年肇始於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飽受新自由主義改革之害的埃及人民雪上加霜。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和埃及國內買辦資本的操控下, 物價失控,通貨膨脹如脫繮之馬,失業率進一步攀升,普通老百姓的實際工資水平持續下降,最終導致了2011年1月25日的暴動(2011年1月25日開 始,由於不滿物價上漲、失業率高和腐敗等問題,埃及多個城市發生民眾大規模集會,要求總統穆巴拉克下台)。時至今日,埃及仍處於動亂的深淵之中。

6.希臘

希臘的債務危機可以追溯到希臘在2001年加入歐元區。當時的希臘早已債台高築,希臘經濟也已潛伏著深層次的危機,但為了順利加入歐元區,希臘將目光投向西方的金融機構。

以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為首的西方金融機構,通過“貨幣掉期交易”等創造性會計交易手法,幫助希臘掩蓋了事實上的債務危機,為其日後爆發更深危機埋下隱患。

希臘債務危機爆發的直接觸發因素是,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宣布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而實際上希臘債務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競爭力 相對不強,經濟發展水平在歐元區國家中相對較低,經濟主要靠旅遊業支撐。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出游人數大幅減少,這對希臘經濟造成很大衝擊。此外,希 臘出口少進口多,在歐元區內長期存在貿易逆差,導致資金外流,從而舉債度日。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商品跨國流動增加,推動了一些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金融全球化也導致了信貸泡沫和資產泡沫,這才是希臘債務危機的核心,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

希臘國內的經濟發展長久以來,奉行新自由主義所主導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放寬對經濟的管制、貿易及工業的自由化、大幅削減稅額、減少公共開支, 特別是社會性支出、擴大國際市場、不再控制全球金融資金的流動等政策。正是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希臘債台高柱的狀況,也是希臘深陷債務泥淖的原因 之一。

債務危機爆發後,為避免希臘出現可能危及歐元區穩定的無序債務違約,歐盟、歐洲中央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向該國提供兩輪共計2400億歐元的救助貸款,希臘則承諾實施以減薪、裁員、增稅和私有化為主的一系列緊縮和改革措施。

2012年2月,希臘議會通過了財政緊縮政策,最低工資下調22%,但享受高薪的公務員的收入僅減少10%。民眾質疑該政策旨在盤剝窮人,而對手握權力的人卻刀下留情。為表達不滿,民眾在雅典放火燒毀了城市中心的許多建築。

2011年,希臘政府公共開支縮減、並出台了一系列增加窮人稅負的政策,已經引發民眾極度不滿,希臘民眾認為,國家領導人只為自己考慮,沒有維護民眾的利益。

希臘債務危機之所以無法自拔,在於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全球化使各國間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密相連,隨著政府對跨國間金融資金流動的放寬,面對西方以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為主導的經濟入侵,希臘毫無抵抗能力。

就在希臘整個國家即將被債務危機所吞沒的時刻,西方國家對於希臘的救援措施還是飲鴆止渴式的,這無異於向希臘債務危機上火上澆油。

結語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最終,美國自己也沒能躲過新自由主義的惡果——不斷放鬆的金融監管與對金錢的極大貪欲相 遇,見火即燃。再加上2010年從突尼斯開始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之後希臘、埃及等地的危機、動蕩、衰退,人們開始對新自由主義政策進行反思,這真的是 一個可以為人類謀福祉的經濟政策嗎?事實上,一直對於新自由主義政策堅信不疑的IMF都開始進行這樣的反思了。

上述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在最初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時,根本不會想到國家和人民將會因此而飽受折磨,經歷無盡的貧苦。當他們有所察覺時,有些國家 的人民已經運用自己手中的選票,推翻了政府。與此同時,歐洲等地的左派政黨也趁機崛起……這場彌補歷史傷痛的爭鬥不知道何時才會停歇。

上述這些實行了新自由主義政策國家,他們曾經將目標瞄向美國,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像美國一樣,成為富庶之地;可是,幾十年過後,留下的只是滿眼蕭索。

如果沒有他們 台灣不會有洪素珠…

洪素珠這三個字這幾天在兩岸輿論發酵,藍綠紅三方難得一致,痛批辱罵老榮民的「公民記者」,洪秀柱在Facebook發言后蔡英文也緊跟著,高唱藍綠和解。

和解,容易嗎?那些現在高喊藍綠和解的政治人物(或稱,政客),真心希望社會和解嗎?

老榮民被痛罵是「中國難民」,這四個字,在台灣網路論壇上絕不少見,很多人會說網路不同於現實,大錯特錯,因為許多年輕人就是活在網路上,網路的聲音影響著年輕人的價值觀。

要談如今台灣社會有多少洪素珠,先看看老榮民的「前車之鑒」──公務員。

 

老榮民成為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圖源:中央社)

自2000年開始,每隔幾年「公務員」這三個字就會被拿出來翻炒一次,2011年更是吵到頂峰,「軍公教」(軍人、公務員、教師)是既得利益者、18%、米蟲一度成為他們的代稱,許多人不明就裡,聽著政客片面的言語,就跟著喊口號、同仇敵愾。

18%,全稱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1970、1980年代的台灣,恰逢亞洲四小龍起飛時期,人們都想從商從醫,當時的軍公教被戲稱「沒前途」、 領死薪水,當時軍公教的薪水低、加薪幅度極小,根本比不過做小生意或在私人公司風生水起的商人及白領,而18%,是在那個年代政府補貼貧窮公務員的一個措 施。

若台灣持續經濟起飛,根本不會有人惦記著18%,不會有政客用指責公務員、挑動階級對立來牟利。

18%,起於1961年,終止於1995年,因為1990年代后公務員薪資改善,能得到可以維持生活的待遇,1995年後入職的公務員,早就沒有18%了。

2000年後,台灣經濟放緩,台灣某些政客開始將目光轉向「平穩度日」的公務員,首先將「公務員等於既得利益者,等於外省權貴,等於藍營」聯結在一起的,是陳水扁和台聯黨。

公務員中,有多少是貧窮年代時默默耕耘的人、多少是真正應該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政客和某些政黨沒有理性的分析,立委和名嘴在政論節目上滔滔不絕,為了選票,將公務員與台灣工農的階層對立,分化到極致。

2011年,這個話題被炒到巔峰,因為某些痛罵18%最狠的政客,自己也領著18%,登時藍營綠營吵成一團,忙著澄清的、忙著洗地的、忙著罵回去的都有,政客就是沒有告訴台灣社會,18%的背景,以及昔日公務員的困窘。

而現實是,台灣的18%改革,最該被改革的對象(如1980年後到1995年入職的高階政務官),卻改革著低層公務員。

低層公務員中,有從前苦著、在台灣經濟騰飛時也咬緊牙關、在各自領域付出十多年的教師、公務員、還有退休軍人,退休軍人當中,許多是老榮民。

「台灣已經養不起你們」「滾回去」,許多人忘了,這些話的始作俑者不是洪素珠,而是如今檯面上,高唱和解的假面政客。

洪素珠事件,不必上升到兩岸關係的高度,她不過代表一個極端聲音,反映的,是台灣政客挑動對立的後果罷了。

洪素珠的影片,二月就上傳了,在台灣沒有得到什麼迴響,直到最近在大陸微博瘋傳,才又「火回台灣」,台灣的輿論立刻出現了陰謀論,說是統派來污名化台灣人,沒有是非,只有顏色、黨派、立場的非黑即白又出現了。

從「公務員就是領18%的米蟲」到「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再到這次的「中國難民」風波,社會對立、撕裂,從十多年前就開始了,如今檯面上大談和解的政治人物,有多少是始作俑者、有多少人吸著社會對立的鮮血茁壯?

昔日操弄對立、獲得選票、培養出 「洪素珠們」的政客和政黨,欠默默付出的老百姓,一個道歉。

“一帶一路”能起保護香港作用

“一帶一路”成為新形勢下最主流的話題,對於國家的大戰略,香港能夠抓住哪些機遇,起到何種作用?日前,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副院長、香港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她表示,“一帶一路”能夠對沿線國家投資或是工作者起到保護作用。在“一帶一路”中,香港與其餘國家皆處於同一個起跑線,機會均等。 “如果香港還想發展、爭取、競爭,就必須積極主動。”

“一帶一路”對投資者與工作者能起保護作用

梁美芬坦言,過去香港有小部分商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和投資,現在國家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之中有國家與國家的合作,是雙邊、多邊的經貿合作關係。

“以前都是一個人單槍匹馬,現在有了國家的保護。而國家鼓勵企業家、投資者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在此情況下,對於在沿線國家投資或是工作者能起到保護作用。”

“‘一帶一路’會簽訂許多條約;會了解什麼是低稅產品;什麼是優惠國待遇;多少種產業互利;勞工到沿線國家工作時遇到困難法律如何解決……。”梁美芬表示,比起過去,“一帶一路”更加系統,若在工作或投資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香港可以尋求中央幫助,這和過去是不同的。

高度政治化到了有害而無益的地步

“1979-1980年,港人到中國內地工作、投資、開發、旅行,當時國家給了許多政策,包括合資獨資企業。彼時,有許多專家去研究中國內地 的稅匯政策、工人政策,包括當地有哪些原材料燃料等等。如今,港人就如同當年去中國內地一樣,我們到要到沿線國家做貿易,首先要知道這些國家有什麼是我們 所沒有的,他們的工人特長是什麼,我們又有哪些東西對別人有吸引力?這些都需要事先了解。”梁美芬說。

梁美芬表示,香港能不能搭上“一帶一路”這輛列車,取決於港人自己。“部分港人對‘一帶一路’太過於消極,太高度政治化,根本不了解‘一帶一路’的內容。”

“比如在立法會有很多議員會打擊‘一帶一路’,但可能他們並不了解‘一帶一路’。香港人如果還是自滿自大,覺得什麼都比別人優越,可能真的很難進步,如果香港還想發展、爭取、競爭,就必出積極主動。”

“現在所有提到涉及‘一帶一路’的問題,都是負面的,這很奇怪。”梁美芬認為,香港高度政治化的程度,對教育、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已經對到有害而無益的地步。

最大的問題是思維問題

“部分人士不去了解,就開始打著政治口號打壓‘一帶一路’,如果當年去中國內地開闢的香港商人也是這種思想或態度,或是香港當時處在今日的社會氣氛,那香港人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當時有大批的港人是透過內地的崛起而成為成功的企業家。”

“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思維的問題,有些港人自大又自卑。”梁美芬認為,年輕人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香港社會目前已經過於政治化,把本來好的東 西全部打倒。“香港是一個很令人憂慮的城市,贏在起跑線是要抓住機遇,雖然不能擔保你成功,但是你若不參加,你必定永遠不會成功。”

“若不把握機會 香港有可能倒退”

對於如何有效的推廣“一帶一路”?梁美芬則認為,時下已經很積極的推廣“一帶一路”,“香港人崇洋”,但可以看看外國是怎麼看待這一次機遇,民間又是怎麼看待這一個機遇,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這個遊戲就是在同一個起跑線,機會均等,若不抓住機會,香港有可能倒退。如果發展中國家都崛起,並且中國願意一同合作,那麼勢必夠加快起飛,發展中國家的機遇肯定大於發達國家。”

梁美芬表示,有一批人打著政治口號,打擊中國內地任何事物,“覺得任何東西都香港都是毒藥”,這就需要港人自己清醒去分析,我們和國家的很多關係是需要去爭取的,而不是主動放棄。

年輕人需要開闊國家與國際視野

梁美芬認為,香港年輕人最需要增加國家視野和國際視野。目前有一批新興政客,專門講“本位主義”,香港絕對不是靠著“本位主義”而成功,我們必須要有國家和國際的視野。

她繼續說,雖然現在互聯網很發達,但是僅從網絡世界去認知事物是不足夠的。香港的年輕人要去外面的國家看一下,一定需要到某些地方去,才能夠打通關係,有所了解,才知道困難所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踏出第一步才是關鍵。”

中國再現超級大油田

世界都知道,中國會在未來幾年內不再靠大量進口石油了,為什麼這麼說,事實告訴你:近年來中國不斷發現新油田,而且油田不斷創新新紀錄那麼很多國家就不樂意了,特別是石油大國,以沙特,伊朗,中東等地區國家;油價已進觸底過20美元,而卻油價回暖比較快。

根據最新消息,新疆油田公司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發現一超產自噴油井,日自噴原油約40噸左右,總產量超過億噸。近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 公司了解到,公司在渤海灣灘海地區發現儲量規模達10億噸的大油田——冀東南堡油田等等。這是建國以來我國石油勘探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之一,對中石油集 團的可持續發展,曹妃甸港區乃至環渤海地區經濟的發展,甚至對國際油價都有重大意義。

中國地大物博 能源儲存量比較豐富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煤炭資源外,中國的頁岩氣儲存量也位於世界前列,但是由於中國的開採技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油氣資源分佈在沿海大陸架,國際油價較低,中 國就多了一個選擇,在努力勘探和研發開採技術的同時,可以大量進口國外的原油,雙管齊下,有備無患。

可以說中國在發現大油田之後,國際 油價連連遭受打擊,產油大國更是傷心欲絕。特別是沙特和伊朗,沙特主要依仗國內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正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沙特一躍成為中東產油國的霸 權地位。在中國這幾年急需石油資源的時候,沙特更是在石油貿易出口上獲得了上千億美元的利潤。

而伊朗在美國解除制裁後為了討好中國賣出更多石油來恢復經濟,對於伊朗來說這塊蛋糕要獨吃。前不久伊朗豪送兩座大油田給中國,中國實現擺脫石油進口的困境已經慢慢開始實行,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在國際油價低迷的時候大量囤積石油的原因。

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的發展與轉變,未來的石油市場將會慢慢轉向以中國為主導的亞太地區,中國石油進口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在未來,中國的石油市場份額將會 受到很多原油出口國的青睞,很顯然在這個巨大的市場背後,蘊藏著豐厚的回報,沙特此次調價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石油進口的布局,沙特雖然在中東產油國里,有著 較重的話語權,但是伊朗就是沙特最好的牽制,現在伊朗選擇與中國合作石油貿易是一次絕佳的機會,所以調高油價對中國來說根本就沒有很大的影響,以中國目前 巨大的石油市場份額,往長遠的看,國際石油定價權將會以中國為主導。有一個道理很簡單,有需要的地方才會有市場。

 

而最新一則消息刷爆了原油市場,ClipperData大宗商品研究總裁Matt Smith周五表示,隨著中國原油進口不可避免地觸頂,油價或將跌向40美元/桶甚至更低。 他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2016年1-5月中國進口原油15592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46%;進口金額達407.16億美元,同比下降 27.45%。目前中國已囤積約1.35億桶石油。而最樂觀的估計顯示中國的存儲容量為1.55億桶。他表示,理論上,20至30天內存儲容量將觸頂,屆 時進口將「直線下降」。中國已經囤積的石油接近飽和,再加上國內油田的發現預計很長一段時間就不會再大力進口石油了。那麼供求市場再次打破平衡!

目前原油價格在49美元附近徘徊,受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影響油價反彈過快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現象。加拿大油砂開採正逐步恢復,加上沙特、伊朗和美國頁岩油的大力開採,註定油價面臨很大的下行風險。50美元大關或是二季度無法翻越的大山!

美國槍支泛濫背後的神秘組織 奧巴馬都無法撼動

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一家夜店12日凌晨發生槍擊事件,造成100多人死傷,這可能成為美國控槍爭議的導火索。然而,提到美國槍支管制,不得不提一個組織——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

NRA是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狂熱支持者,為了將一切可能的「控槍舉 動」扼殺在搖籃中,不惜花錢抹黑反對者、投入人力物力架空立法機構。作為共和黨的「傳統金主」,甚至有著左右美國總統大選的力量。就連現任總統奧巴馬都無 法將其撼動,在控槍方面遭遇任期內的「最大挫折」。
  
奧蘭多槍擊案
  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一家夜店12日凌晨發生槍擊事件,造成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傷。這是美國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槍擊案。
槍手名為奧馬爾·馬丁,有兩張合法持槍執照。奧蘭多警方援引美國煙酒槍械管理局(ATF)的消息稱,槍手在上周依法購得了彈藥。
當地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槍擊案中,槍手行兇時使用致命性輕武器,可能再次引發美國公眾對槍支管控問題的討論。
美國的持槍文化,始源於美國憲法,並成為前者最權威的保障。1789年通過的十條美國憲法修正案,即著名的「權利法案」,第二條即為: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容侵犯。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最大、最強硬的擁護者就是美國全國步槍協會。
  
步槍協會
逾百年歷史  原為愛好者俱樂部
  已有140多年歷史的NRA最初只是一個槍支愛好者俱樂部,宗旨是「在科學的基礎上提高步槍射擊水平」。雖然NRA的現任執行副總裁韋恩· 拉皮兒埃爾曾稱聯邦執法官員為「穿著長筒靴的納粹分子」,但歷史上NRA的第一個射擊場就是由政府幫助修建的。多年以來,NRA一直受到優待,能以折扣價購買武器彈藥。
可能讓很多人感到意外,最初的NRA並不反對槍支管制。加州大學法學教授亞當·溫克勒爾指出,早期的NRA領導人還幫助政府草擬槍支管制法案。NRA支持聯邦的第一部主要槍支管制法律,也就是1934年的《國家槍械法案》。
在國會聽證會上,NRA的前領導人卡爾·弗雷德里克被問到:憲法第二修正案是否構成對《國家槍械法案》的障礙,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弗雷德里克認為,美國憲法中並沒有保護持槍權的條款。
  
主旨變更
  強硬派奪權后  反對槍支管制
  直到上世紀70年代,NRA中的強硬派進行了一次「造反」,奪取了領導權。強硬派認為槍支不應該主要用來打獵,而是為了自衛。進而,他們確定了NRA的中心任務——反對槍支管制。
1975年,NRA成立了立法行動研究所(ILA),進行院外遊說,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時至今日,自稱為「美國首屈一指的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捍衛者」的NRA,已成為美國最強有力的利益集團之一。
統計,有八位美國總統都是NRA的會員,他們分別是:麥金萊、塔夫脫、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老布希、小布希。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上世紀80年代執政的里根總統,在其任內通過的《武器擁有者保護法》,被反對者稱為「美國槍支管制運動的一次嚴重倒退」。里根上台後不久遭到槍擊后,留下了一句名言——「不是槍殺人,而是人殺人」。這話至今仍被NRA拿來當做擋箭牌。
  
手段強硬
  扼殺「控槍舉動」  抹黑反對者形象
美國有3億多人口,私槍保有量逾3億支。美國人對於是否持槍的態度十分矛盾——一方面不想失掉自衛的權力,另一方面又不願看到槍擊案所造成的血淋淋的現實。
擁有400萬會員、在美國底層民眾和政治高層中都有很強影響力的NRA利用了這種矛盾心理,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遊說議員,進而造成美國歷史上數次槍支管理法案「流產」。
另外,NRA試圖將一切可能的「控槍舉動」扼殺在搖籃中。早在1938年,美國政府就試圖頒布法律,遏制槍支犯罪。但迫於NRA的壓力,不得不取消了這些法律的制定。
到1963年,參議員杜德提出一項嚴控手槍買賣的法案。NRA隨即對杜德展開圍攻,動用宣傳力量將杜德法案描繪成一個「共產黨妄圖解除美國武裝的陰謀」。
為了讓這個說法聽上去更靠譜,NRA還別出心裁地出資贊助了一部名為《紅色黎明》的電影,該片向公眾講述美國人民如何扛槍保衛祖國的熱血故事。在強大的宣傳攻勢面前,法案最終胎死腹中。
「操控」立法
  架空立法機構 推動槍支買賣合法化
  1982年,加州的公民正在討論《加州第15條法規》,該法規呼籲加州全體公民就是否禁止手槍擁有權進行投票表決。投票伊始,這條法規得到60萬民眾的簽名支持,民眾要求禁止擁有手槍。
NRA聽聞此消息后立刻意識到,如果不阻止該項投票表決,反對禁槍管理的努力將會付之東流。隨後,NRA展開了猛烈的反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最後禁槍派慘敗。
從1968年到1988年,美國任何一次試圖對槍支管理的法律均遭到挫敗,在反對禁槍方面,NRA簡直架空了美國立法機構。
  1
986年,在NRA的推動下,美國通過了《武器擁有者保護法》,允許合法的來複槍和霰彈獵槍跨州銷售,並禁止建立任何全面的武器登記體系。2009年他們又使政府放寬了在公園和鐵路客運攜帶槍支的禁令。
  
左右大選
  共和黨「傳統金主」 自製「投票指南」
  這個組織的力量到底有多大?NRA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院外遊說組織。協會對美國總統大選、國會、州、郡議會選舉都有著能夠左右選情的力量。
因為共和黨基本上是捍衛美國憲法規定的持槍權利的,所以,NRA支持的總統大部分是共和黨,被稱作共和黨的「傳統金主」。
在美國國會選舉中,NRA的選票只投向擁護「第二修正案」的候選人。NRA要求自己的會員給每一位眾議院或參議員候選人評分。並將會員的評分匯總,製成「投票指南」。在投票時,支持槍支管制者往往深受打擊。
2000年大選被很多人認為是NRA左右總統選舉的例證。一些觀察人士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在大選中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支持控槍,失去了一些偏遠州的支持者。而小布希是NRA的會員,也反對槍支管制,因此得到了NRA的大力支持。
  
政客畏懼
  理念對NRA不利 會被其揪住不放
  除了影響總統選舉,NRA還干預大法官任命。當總統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時,NRA都會調查候選人過往對持槍權的態度。
例如當2009年奧巴馬提名索尼婭·索托馬約爾接任退休的蘇特大法官的空缺時,NRA就公開號召參議院否決這一任命,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候選人是反對持槍的。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斯特拉耶爾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 示,「NRA會揪住那些它認為將推動對其不利政策的政治人物不放,同時聲援那些步槍協會的支持者。因此,很多政治人物對步槍協會心存畏懼,避談控槍問 題」。
另外,NRA的力量甚至連現任總統都無法撼動。在2013年初,奧巴馬繞過國會簽署了23項控槍總統行政命令。然而這一被稱為近20年最全面、最徹底、最嚴格的控槍方案卻成效甚微。奧巴馬坦言,無力推動美國控槍制度改革是其任期內的「最大挫折」。

釣島對峙事件大逆轉 日軍艦或先闖禁地

中國軍方消息人士透露,有信息顯示,是日本軍艦先駛入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附近中日毗連海域。中國軍艦進入事發地是在監控到日方行為後做出的應急反應。

綜合媒體6月9日報道,一名接近中國軍方的消息人士對中國黨媒旗下的《環球時報》表示,日本指責中國明顯是惡人先告狀。有信息顯示,是日本軍艦先駛入毗 連區,而此前中日雙方已達成不進毗連區的默契。中國海軍已在東海海域實現常態化巡邏,此次是在監控到日方行為後做出應急反應。

 

中日關係因中俄軍艦現身釣魚島而變得緊張(圖源:新華社)

日本政府6月9日凌晨發表消息稱,6日凌晨,中國海軍的一艘驅逐艦駛入釣魚島的久場島東北的中日毗鄰海域。在此之前,俄羅斯的3艘驅逐艦也駛入了相關海域。

日本政府認為,俄軍艦在毗連區航行在國際法上沒問題,因此對俄不抗議,僅「提醒注意」,用意是讓俄方注意到中國的動向。對中國則提出嚴正抗議,因為中國對釣魚島「存在單方面主張主權」,是「推升緊張局勢之舉動」。日本共同社稱,可見日本對中俄做出的反應明顯不同。

中日釣島對峙事件會是日本「自編自導的鬧劇」嗎?《環球時報》6月12日發表題為《日本若心裡無鬼,何須怕中俄配合》的社論文章稱,日本怕美國,也怕俄 羅斯,因為兩國都揍過它。東京這次對中俄軍艦出現在釣魚島附近海域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讓它的形象顯得尤其滑稽。這似乎在告訴世界究竟應該怎樣對付它。

事件發生到現在,雖然中、日、美、俄都各自表態,可是各方即未承認什麼也並未否認什麼。事實真相也變得破朔迷離。這次事件是否會成為一樁「無頭公案」,或者被利用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誰心裡有鬼,恐怕只有做賊的人才清楚。

美軍測試超大範圍干擾GPS技術 可覆蓋半個南海

英國科技新聞網站「記錄者」6月7日報道,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當天發布禁航通告,要求民航機遠離美國海軍航空武器測試中心「中國湖」(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基地,因為軍方正在測試一種新型電子戰裝備,可能干擾GPS系統,甚至飛行控制系統。

  正在進行測試的美國EA-18G電子戰飛機
  根據禁航通告繪製的GPS干擾覆蓋範圍地圖
  2011年,美國在東海岸也進行過類似實驗,但干擾範圍比這次小得多
  據報道,6月7日FAA通過發出NOTAM禁航通告,在距離「中國湖」基地253海里(468公里)範圍內,在海拔50 英尺(15米)高度的GPS信號將不可靠;在340海里(630公里)範圍內,4000英尺(1219米)高度的GPS信號不可靠;而在375海里 (694公里)範圍內,海拔10000英尺(3048米)高度的GPS信號將受到影響,這一通告影響到了繁忙的商業航空空域。
  根據NOTAM通告繪製的地圖顯示,洛杉磯、舊金山和拉斯維加斯的部分地區都受到了影響。
  此外,FAA通告還警告所有駕駛巴西製造的「飛鴻300」(EMB-505)型小型商務機的飛行員——這種飛機是世界範圍內很流行的一種小型行政飛機——這次測試可能會幹擾到這種飛機的飛行穩定控制,在通過上述空域時需要小心。
  根據通告,干擾在美國太平洋標準時間7日9時30分到下午15時30分之間出現,此外根據計劃還將有更多干擾測試。在6月9日、21日、23日、28日和30日都安排了類似的測試,這將對航空客運造成相當的影響。
  而且美國並非唯一進行類似測試的國家,據報道,英國通訊監管機構也安排將進行一次機載GPS干擾試驗,這次試驗將在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進行,時間安排在當地時間7月的每天上午9時到11時,下午13時到15時。
  俄羅斯GPS干擾機
  干擾GPS並非新技術——即使是朝鮮也有這項技術——但這次最新的測試不同尋常。從沒有地面干擾來看,可能表明干擾機是裝在飛機上的。不過,FAA通告只提到了飛機受影響的情況,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使用了地面干擾機的可能性。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這種干擾只是為了測試新的抗干擾技術提供試驗環境,安裝有這種抗干擾GPS接收機的飛機可能將進行飛行測試。由於干擾GPS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而且價格也不斷降低, 軍方可能對應發展新的技術幫助飛機、無人機和導彈抵抗這種干擾。
  「中國湖」基地沒有透露他們在試驗期間到底將測試什麼設備(事實上我們也並不認為他們可能會透露這個消息),不過,在這段時間內,讀者們最好避免飛過這片不友好的空域。

美媒: 北京抓住美海軍命門

由於冷戰後缺乏能夠匹敵的對手,美國放鬆了警惕,而北京利用了這一戰略失誤,使得美國水面艦隊火力完全被中國超越,航母擋不住攻擊。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日前刊文稱,考慮到當前中國構成的挑戰,雖然美國海軍規劃人員想都沒想過剛剛露頭的未來威脅有多可怕,但看來他們將面臨艱巨的任務。

文章稱,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此類武器對美國巨型航母構成的威脅。航母是華盛頓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真實象徵。遺憾的是,美國航母似乎在一篇又一篇文章和報道中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抨擊,認為它們無法應對北京能夠從陸海空發射的反艦武器所構成的日益嚴重的威脅。

情況就此開始變得愈發糟糕。作為全球公域和數萬億美元國際貿易的保護者,龐大的美國海軍水面艦隊存在其自身的問題,無法應對多種類型和巨大數量的中國反 艦武器。即便暫時拋開陸基或空基武器不談(這些挑戰顯然十分可怕),美國水面艦隊也還面臨另一個問題,即缺乏應對中國海軍反艦武器的火力和射程——由於冷 戰後沒有能夠與之匹敵的競爭對手,它對此不當回事。

北京利用了這一戰略失誤,研製了大量射程和先進程度都大幅提高的海基反艦武器。目 前,儘管過去幾年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美國水面艦隊的射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超越——很多海軍專家有時候稱之為「被領先」——而且就很多 方面而言,美國水面艦隊在公海上的火力完全被中國超越。

文章稱,接下來,還有另一個很少被談起但在亞洲對整個美國海軍構成威脅的反艦武 器威脅。例如,中國研製了80多艘022型導彈艇。雖然這些小型艦艇(在去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15中國軍力報告中被稱為「穿浪雙體導彈巡邏艇」)可能 不像北京所謂的反艦「航母殺手」導彈那麼引人注目或那麼先進,但由於配備了大量艦載反艦武器,此類艦艇使中國具備了在沿海攻擊敵方多種不同類型水面艦船的 獨特能力。

 

彈道導彈被認為是未來的武器之王(圖源:新華社)

文章稱,將美國航母和水面艦船(其實包括任何美國海軍艦船)在亞洲面臨的上述不同挑戰結合在一起(這正是中國一直以來的戰略)就會出現一種很有意思的威脅態勢。

中國能夠從遠至2500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以外的地方,從陸海空用巡航武器和彈道武器發動反艦攻擊。一旦爆發危機,美國航母戰鬥群可能需要殺出一條血路,才能進入南中國海、台灣及其周邊以及東中國海周邊的有爭議戰區。

文章稱,北京能夠用不同類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導彈平台對美國海軍裝備發動大規模密集攻擊。在中國擁有遠超美國國防官員抵禦能力的各種導彈的情況下,北京似乎能夠對美國海軍艦船實施多次「任務殺傷」打擊。

100枚東風26導彈可讓美基地癱瘓11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5月13日報道稱,美國國會下屬的一個委員會發布報告警告該導彈的危險性。過去一周來,美中關係再度緊張,起因是一艘美海軍驅逐艦在南中國海地區靠近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一座小島。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近日發布的報告稱,中國的東風-26中程彈道導彈可讓中國對美國關島發動前所未有的火力打擊,因為關島恰好位於其射程範圍內。 這種導彈就是分析人士口中的「關島殺手」,曾於去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大閱兵中亮相。該報告說:「在中國所有可以打到關島的軍事武器中,東風-26中程彈道 彈道的地位最重要,它代表了中國數十年常規彈道導彈力量發展的尖端成果。」

美軍安德森空軍基地和阿普拉海軍基地就位於關島,一直以來美軍通過關島可以進行跨太平洋的軍力投送,同時與可能的威脅,如朝鮮和中國,保持相對安全的距離。

美國蘭德公司的智庫在去年中國舉行閱兵前發布報告說,安德森基地是「目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唯一不受常規彈道彈道威脅的基地」。

喬治·馬歇爾研究所下屬的一個網站去年刊登一份研究報告說,「在東風-26導彈部署前,中國攻擊關島的唯一手段就是使用轟-6K戰略轟炸機,然而這種方式很難奏效,因為美軍在該基地的防禦能力十分強大。」

關島大約部署了6000名美軍事人員。美國空軍頻繁向安德森基地輪換部署B-1、B-2和B-52轟炸機及先進戰鬥機。美國海軍的阿普拉基地常年部署著4艘攻擊潛艇,還可為其他軍艦提供補給。

關島距離北京2500英里,超出中國一般陸基中程導彈的射程約700英里。但是東風-26導彈的射程達3400英里,讓關島處於打擊範圍內。蘭德公司警告說,100枚東風-26導彈的打擊就可以讓安德森空軍基地連續11天無法降落大型軍機。